怎么提升美术教师教学能力的建议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怎么提升美术教师教学能力的建议》的内容,具体内容:要提高美术教学的质量就要先从根本捉起,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希望能帮到你。
一、运用思维导图分析学科知识序列结构思维导图以放射性思维为基础,运用思维导图可以对知识体系进行快...
要提高美术教学的质量就要先从根本捉起,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希望能帮到你。
一、运用思维导图分析学科知识序列结构
思维导图以放射性思维为基础,运用思维导图可以对知识体系进行快速构建与扩展,从而得到一张与所有知识都相关的、相互之间有内在联系的、清晰而又准确的知识架构图,可以帮助我们梳理教材单元知识和各单元知识之间的关系。
现以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美术》六年级第—学期"感悟色彩与情感"单元为例,介绍思维导图在初中美术教学研究中的运用。
该单元共占教材2个版面。
从教学内容看,有原色、类似色、对比色、互补色、色彩的属性等色彩基础知识;有色彩的渐变、色彩的对比与色彩的调和等色彩关系知识;还有自然、民间脸谱与中外绘画作品中的色彩分析等。
而作业则包含了调色、色彩组合、色彩联想、色彩对比与调和练习、名画色彩分析、水彩或水粉画创作等,头绪繁多,容量庞大,几乎涵盖了"色彩"领域的所有内容。
1.依据单元主题,明确思维路径
面对教科书中大量罗列的学习内容,如何运用思维导图有条理地呈现出这些内容与内容之间的关系?—开始,研修班的教师们各自为政,画出的思维导图五花八门,经不起推敲。
经过讨论,大家—致认为,首先应该依据单元主题,以"色彩"为核心词,进行发散性思维,运用思维导图统一单元梳理的思考路径。
他们意识到,任何一张色彩绘画作品,都是创作者根据自己的创作意图,利用色彩原理,选择运用一种绘画形式,以一种表现媒介为主进行创作,借以表现绘画对象、表达自己的情感,因此,色彩作为最基本的美术造型元素,可以从色彩的基本原理、色彩的作用、色彩的运用以及表现媒介等方面来梳理。
随即,有教师根据思考路径,绘制了思维导图。
2.运用思维导图,形成序列结构
有了相对可行的、统一的思维路径,就可以进一步通过发散性思维,从以上几个关键点继续梳理。
当然,以上的每—个点还可以继续发散、推导。
思维导图画到这里,教师们发现,教材中的所有内容几乎都可以归纳到思维导图的某一点中,导图中的内容从大到小,层级关系非常清晰。
教师们豁然开朗,意识到这就是色彩单元的知识序列结构。
二、运用思维导图明确学习内容与要求
面对这样一张拥有许多点、可以继续发散的思维导图,教师可以从不同的层级、不同的方向选择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
但是,初中美术课应该选什么(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呢?这时,了解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和初中学生已有的学习经历就显得尤为重要。
1.解读课程标准,理解学段学习内容与要求
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对中小学美术课程有明确的定位,从学科课程的角度对美术课程各年段的学习内容、学习要求与学习结果都有相对明确的规定。
教师应从解读课程标准开始,清晰地区分各学年段的学习内容与要求,并以此为指导,初步确定单元教学内容,以使美术课堂教学基本符合课程标准规定。
修订中的《上海市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的"内容与要求"部分,"造型与表现"模块"绘画表达"主题中,对初中阶段(6-7年级)关于色彩的学习要求是"了解色彩的配色方法;了解物体在光照射下色彩的变化"。
2.了解学生的学习经历,明确课时内容与要求
初中教师大都不太关注小学美术教材,不了解学生的学习绎历,以致在预设教学内容时容易以色彩的基础知识,如原色、间色为起点,造成简单重复;也可能随意选择教材中的某个内容,造成难度偏高,缺乏逻辑}生。
根据课标的要求,学生已经在小学阶段"了解色彩的基本知识","知道三原色、三间色、复色、同种色、类似色、对比色"。
其实初中教师可以从小学教材中了解到,学生已经在小学阶段接触过水粉与国画工具,初步学会了基本的用笔用色技能。
了解了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就比较容易落实中小学段学习内容的衔接,在六年级教学中准确把握学习难度,明确课时内容与要求。
因此,在同课异构中,有些教师从"色彩的原理"人手,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色调构成的方法创作表现自然主题的色彩作品","学会运用类似色的调配规律进行套色拓印";有的从"色彩的运用"人手,使学生"学会装饰性色彩中对比色的运用";还有的则从色彩的作用人手,教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色调表达情感"。
三、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设计
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是上好—节课的基础。
研修班教师以此为原点,进一步梳理具体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并以聚焦问题的思维方法,画出课时思维导图,完成教学设计。
下面就以《大自然中的色彩旋律》一课为例,对课时思维导图的形成过程作一介绍。
1.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能力,确定教学重点与难点
学习色调,第一课时需要了解色调的构成,第二课时运用色调表现主题。
因此,根据本课的学习内容,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是"运用色调构成的方法创作表现自然主题的色彩作品"。
六年级学生学习过色彩的属性,也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因此,会比较容易理解色调的构成。
我们日常看到的自然物体的颜色都是由它的固有色、光源色和环境色结合而成的。
但因为学生习惯于用物体的固有色表现对象,所以,要将色调灵活运用于主题创作,表现自然中的物体会比较困难。
基于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思考,该课教学难点为"运用固有色、光源色和环境色的结合,构成自然主题作品的色调"。
2.调动多种感官功能,解决重点与难点
重点与难点是一节课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之后展开的教学过程与方法主要聚焦于问题的解决。
色彩的感悟是需要眼、脑、嘴等协调观察、感受、表达的,因此,需要设计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多种感官参与认知过程。
首先,运用作品欣赏的方法,通过自然主题的优秀作品,引导学生观察、感受并分析"色调"的构成与运用,因为欣赏优秀作品就是对本课时知识最直观、最生动的体验。
其次,强调方法,简化过程。
色调的表现有丰富的规
律,但需要建立在一定的训练积累上。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教学环节与方法的设计,强调色调表现最根本的方法,简化绘画的过程,解决教学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通过欣赏、分析、比较、讨论、归纳、练习、展示、交流等学习体验,来促使学生理解与运用,引导学生掌握色调运用的基本方法并进行感性表现。
3.设计作业内容检测知识运用
在设计作业时,考虑到此课以色调的学习与运用为主,应弱化造型上的要求,所以,作业内容拟定为:根据线描图片,结合想象,运用所学知识,创作一幅大自然主题的色调作品。
画面的线描形式为学生提供了简单的轮廓和相对复杂的细节,几乎没有造型要求,使学生在作业时,注意力集中在本课学习重点上,从而能够通过作业充分检测学生对色调的理解与运用情况。
至此,运用思维导图基本完成了从教材分析到课时教学设计的整个过程。
研修班老师在此基础上开始进行同课异构实践与观摩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