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华成语故事集锦

中华成语故事集锦

目录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4)开卷有益 (4)立木为信 (6)大公无私 (6)不耻下问 (7)愚公移山 (7)欲速则不达 (8)专心致志 (9)一饭千金 (10)感恩图报 (10)舍生取义 (11)大义灭亲 (12)不可救药 (13)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14)不遗余力 (14)长驱直入 (15)出尔反尔 (16)唇亡齿寒 (16)打草惊蛇 (17)东施效颦 (18)对牛弹琴 (19)对症下药 (19)分道扬镳 (20)分庭抗礼 (21)奉公守法 (22)负隅顽抗 (22)恭敬不如从命 (23)瓜田李下 (24)好逸恶劳 (25)既往不咎 (25)骄兵必败 (26)半途而废 (27)抱薪救火 (28)闭门思过 (29)井底之蛙 (29)九牛一毛 (30)开诚布公 (31)克己奉公 (32)空中楼阁 (32)口若悬河 (33)励精图治 (34)莫须有 (35)南辕北辙 (35)难兄难弟 (36)呕心沥血 (37)抛砖引玉 (38)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38)扑朔迷离 (39)千里送鹅毛 (40)前车之鉴 (40)孺子可教 (41)塞翁失马 (42)三令五申 (43)三人成虎 (43)是可忍,孰不可忍 (44)水滴石穿 (45)螳臂当车 (45)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46)亡羊补牢 (47)响遏行云 (47)小时了了 (48)胸有成竹 (49)阳春白雪 (49)要言不烦 (50)一目十行 (51)游刃有余 (52)有志者事竟成 (53)虚位以待 (54)凿壁借光 (56)囫囵吞枣 (56)居安思危 (57)鹿乳奉亲 (57)卧冰求鲤 (57)黄香温席 (58)取长补短 (59)管中窥豹 (59)坐井观天 (59)一叶障目 (60)两袖清风 (79)废寝忘食 (79)杀彘教子 (79)滥竽充数 (80)大器晚成 (81)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关于他的名字有很多有趣的传说。

据说老子的母亲理氏有一天正在村头的河边洗衣服,忽见上游飘下一个黄澄澄的李子。

理氏忙用树枝将这个拳头大小的黄李子捞了上来。

到了中午,理氏又热又渴,便将这个李子吃了下去。

从此,理氏怀了身孕。

理氏怀了八十一年的胎,生下一个男孩。

这男孩一生下来就白眉白发,白白的大络腮胡子。

因此,理氏给他取的名字就叫‚老子‛。

老子生下来就会说话,他指着院子中的一棵李子树,对母亲说:‚李就是我的姓。

‛老子后来做过周朝的‚守藏室之史‛的官。

这是一个管理藏书的官职,因为这个缘故,老子知识渊博,在当时名声很大。

孔子年轻时曾经专门拜访过老子,向他请教周朝的礼仪。

老子写过一本只有五千字的书,名字是《道德经》。

书中讲了很多能启发人的道理。

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意思是说,双臂合抱的大树,是从细小的幼芽开始长成的;很多层的高台,是从第一筐泥土开始垒起来的;千里远的路程,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才能走完的。

在这里,老子用生动的事例,说明事物都是从小到大发展变化的。

后人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作为成语,比喻事情总是从头开始,逐步发展的。

开卷有益宋朝初年,宋太宗赵光义十分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他命文臣李昉等人编纂了一部规模宏大的分类百科全书——《太平总类》。

这部书收集摘录了一千六百多种古籍的重要内容,分类归成五十五门,全书共一千卷,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参考书。

对于这么一部巨著,宋太宗规定自己每天至少要看两三卷,一年内全部看完,遂更名为《太平御览》,意思是太平兴国年间皇帝亲自阅读的书。

当宋太宗下定决心花精力翻阅这部巨著时,曾有人觉得皇帝每天要处理那么多国家大事,还要去读这么一部大书,太辛苦了,就去劝告他少看些,也不一定每天都得看,以免过度疲劳,影响身体健康。

宋太宗却回答说:‚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意思是说,只要打开书本,总会有好处的,况且我并不觉得疲劳。

他仍然坚持每天阅读三卷,有时因国事繁忙耽搁了,他也要抽空补上。

宋太宗由于每天阅读三卷《太平御览》,学问十分渊博,处理国家大事也能得心应手。

当时的大臣们见皇帝如此勤奋读书,也纷纷努力,所以当时读书的风气很盛,连平常不读书的宰相赵普,也孜孜不倦地阅读《论语》,享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誉。

后来,‚开卷有益‛便成了成语,形容只要打开书本读书,就会有益处,有收获。

卷,书卷。

不屈不挠这个典故出自《汉书.叙传下》。

公元前30年秋,有一天国都长安(今西安市)城内突然一阵骚乱,有人传说大水就要冲进城来了,老百姓都在争相奔逃。

汉成帝刘骜立刻召集会议,征询情况。

汉成帝的舅父、大将军王凤在没有调查了解的情况下,便对传言信以为真,劝皇上和皇太后等人赶快躲到船里去,一些大臣也附和王凤的意见,请成帝马上躲避一下。

但宰相王商反对这样做,认为这是以讹传讹,不能贸然行事。

拿来派人查明,根本没有此事。

汉成帝称赞了王商独排众议,坚持正确主张的行为,对王凤的惊惶失措,表示不满。

自此,王凤便从心里痛恨恨起王商来。

一次,王凤的亲戚杨彤在做琅牙太守时,由于玩忽职守,造成琅牙受了灾荒,王商要惩办他。

王凤便跑来说情,但王商没有妥协,坚持原则罢免了杨彤的官职。

这使王凤更加痛恨王商了,并千方百计地陷害他。

最终汉成帝还是听信了王凤的谗言,罢免了王商。

现一般用此典故比喻在困难或恶势力面前,不屈服、不低头,勇于坚持原则和正义。

立木为信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

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

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

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

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

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

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

大公无私春秋时期,晋国有一个品行高尚的大夫,名叫祁黄羊。

一天,晋平公召见祁黄羊,问:“现在南阳县缺个县令,你看派谁去比较合适呢?”祁黄羊说:“叫解狐去吧。

”晋平公道:“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们见了面彼此连招呼都不打,你怎么会推荐他到这样重要的地方当县令呢?”祁黄羊笑了笑,说:“您并没有问我的仇人是谁,而是问我什么人能胜任南阳县令,因此,我就把我认为最合适的解狐推荐给您。

”于是,晋平公就派解狐到南阳县,结果解狐充分发挥他的才干,受到了当地百姓的称赞和欢迎。

后来,晋平公又问祁黄羊:“现在朝廷缺个法官,你觉得谁可以胜任呢?”祁黄羊很诚恳地说:“祁午去做法官再合适不过了。

”晋平公十分惊讶地说:“祁午是你的儿子啊,你推荐自己的儿子,难道不怕别人说闲话吗?”祁黄羊说:“您是问我谁可以当法官,并没有问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儿子啊。

”晋平公于是就派祁午当了法官。

祁午办事十分公正,处理案件果断公正,受到了百姓的爱戴。

祁黄羊的行为受到了许多人的赞扬,连孔子都称赞说:“祁黄羊这样做很对,他推荐人,对外不排斥仇人,对内不回避儿子。

像祁黄羊这样的人,可真是大公无私呀!”后来,人们就用“大公无私”这个成语,来形容某人办事公道、顾全大局、毫无私心。

不耻下问春秋时代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人们都尊奉他为圣人。

然而孔子认为,无论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

有一次,孔子去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祖典礼,他不时向人询问,差不多每件事都问到了。

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说他不懂礼仪,什么都要问。

孔子听到这些议论后说:‚对于不懂的事,问个明白,这正是我要求知礼仪的表现啊。

‛那时,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yǔ),虚心好学,为人正直。

当时社会有个习惯,在最高统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人们会给他另起一个称号,叫谥(shì)号。

按照这个习俗,孔圉死后,卫国国君就赐他谥号为‚文‛,所以后来人们又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有些不服气,他认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于是就去问孔子:‚老师,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孔子回答说:‚孔圉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作为他的谥号。

‛后来人们常用‚不耻下问‛来比喻向地位和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或形容谦虚好学,不自以为是。

耻,以为耻辱。

愚公移山在《列子.汤问》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传说很久以前,在冀州以南、河阳以北有两座大山,一座是太行山,一座是王屋山,山势雄伟,方圆七百余里。

在山的北面,住着一个叫愚公的老汉,头发胡须都已经白了。

他家的大门,正好面对着这两座大山,出门办事每次都要绕好远的路才行,非常不方便。

愚公很是烦恼,他下决心要带领着全家老小,把这两座大山挖掉。

于是他们就一起干开了,挖下的泥土石块,他们就运到渤海边上去扔掉,他们干得非常投入,一年四季很少回家休息。

在黄河边上住着一个老汉,因为他很精明,大家称呼他智叟。

智叟劝愚公说:‚你这个人可真傻,这么大岁数了,还能活几天?怎么可能搬动这么大的两座山呢?‛愚公却说:‚我看你呀,比我还傻呢。

不错,我是老了,活不了几年了,可我死了还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孙子又会生儿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可这两座山却不会增高了,我们总有一天会把它挖平的!‛后来,愚公挖山的事让上天知道了,他被愚公的顽强精神所感动,派了大力神下凡,把两座山背走了。

从此以后,冀州和汉水的南面,就再也没有高山阻挡了。

现在常用‚愚公移山‛来比喻做事有顽强的毅力,不怕困难,坚持到底。

移,移动。

欲速则不达子夏,姓卜名商,春秋时晋国人,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之一。

子夏比孔子小四十四岁,是孔子后期学生中的佼佼者。

他才思敏捷,文学素养很高,经常得到孔子的称赞。

有一年,子夏因为才能出众,被派到莒父(当时是鲁国的一个县,大概位于山东省莒县境内)去做地方官。

临走之前,他专门去拜望孔子,向老师请教说:‚请问老师,怎样才能治理好一个地方呢?‛孔子十分热情地对子夏说:‚治理地方,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

可是,只要抓住了根本,也就很简单了。

‛孔子向子夏交代了应注意的一些事后,再三嘱咐说:‚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这段话的意思是,做事不要单纯追求速度,不要贪图小利。

单纯追求速度,不讲效果,反而达不到目的;而只顾眼前小利,不讲长远利益,那就什么大事也做不成。

子夏深深鞠躬,说道:‚谢谢老师的教导,我一定按照老师的教导去做。

‛然后告别孔子,到莒父上任去了。

这段话被记载在《论语.子路》中,从这段话中产生了成语‚欲速则不达‛,人们常用它来说明如果干一件事情的时候,过于性急图快,不讲求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不能达到目的。

欲,想要;速,快速;达,达到,完成。

专心致志战国时期,齐宣王曾聘孟子为客卿,而孟子不愿辅佐齐王,推辞而去,别人认为是孟子嫌齐王不聪明而不愿意辅佐他,孟子便给大家讲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有两个人慕名来请弈秋教他们下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