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滨江景观

滨江景观


02
区位背景分析
两江新区空间布局分析
未来城市格局 : 十字轴
两江新区是我国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 区后,由国务院直接批复的第三个国家级开发 开放新区,也是内陆地区唯一的国家级开发开 放新区。新区位于主城区长江以北、嘉陵江以 东,包括江北区、渝北区、北碚区三个行政区 的部分区域和两路寸滩内陆保税港区,规划面 积 1200 平方公里,可开发建设用地面积 550 平 方公里。 新区辖 35 个乡镇街道, 2009 年户籍人口 138 万、 常住人口 160 万。立足国家战略定位要求和新 区发展实际,两江新区实行“ 1+3”、“ 3 托 1” 的开发管理模式,由 6 大板块协同推进新区开 发建设。新区具备较好的发展条件,已成为全 市最具经济活力的板块,为“十二五”发展奠 定了坚实基础。
历史
——承担城市生活用水、城市防洪、排涝、蓄水等生态功能。
现在
——城市生活用水大部分来自嘉陵江、除汛期上游水库开闸放水 外,嘉陵江常年处于流畅状态。
02
区位背景分析
周边用地分析
现状周边用地多为农田、鱼塘、村庄、防护林带和 经济林带,其中城区段周边多村庄和城市建筑。
02
区位背景分析
现状照片
02
区位背景分析
专题研究及国内外优秀案例分析
国内外案例研究分析
案例一 伦敦泰晤士河
案例经验 ■ 加强滨河与城市交通网 ■ 沿河提供经济及居住优 惠政策 ■ 水文生态整治
案例二 田纳西河查塔努加市
案例经验 ■ ■ ■ ■ 遗产保护 建设公园 建设基础设施 景点建设
03
专题研究及国内外优秀案例分析
国内外案例研究分析
案例三 梅恩河 法兰克福
解决策略
■ ■ ■ ■ ■ 优化河岸边产业的类型 城市规划功能向自然水域的延伸 将滨水空间纳入到整个城市的开放空间体系 分层次打造宜人空间 景点功能的串联
解决策略
■ ■ ■ 从城市角度整体有序的开发旅游资源 形成重点生态旅游区域,开发旅游产品 以“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开发思路,加强生 态环境保护
03
案例经验
■ 建设文化场所 ■ 开展文化娱乐活动
案例四 海河 天津
案例经验
■ 延续城市文脉
■ 恢复城市生态 ■ 完善基础设施 ■ 改善居住条件
03
专题研究及国内外优秀案例分析
国内外案例研究分析
案例五 浑河 沈阳
案例经验
■ 空间极化 ■ 功能转型
■ 交通强化■ Βιβλιοθήκη 态重建04总体概念规划
规划理念
古民俗,指选择一风雅静僻所 在,众人安坐于潺潺流波之曲 水边,一人置盛满酒的杯子于 上流使其顺流而下,酒杯止于 某人面前即取而饮之,再乘微 醉或啸呤或援翰,作出诗来。 可以祈福,除去不吉利。
■ 现有生态的修复与提升 ■ 游线设计与景点打造 ■ 洪涝灾害对区域内景观环境的影响
03 河流生态恢复
问题
由于历史原因,嘉陵江河岸现在 大部分为河滩和滨江路高架桥,
专题研究及国内外优秀案例分析
专题研究
景观亲水功能丧失,生态破坏严
重。在河岸恢复的过程中,主要 考虑生态恢复与景观形态优美。
解决策略
■ 因地制宜,保育原生态景观。 ■ 采用层次化的种植保育护坡 ■ 恢复河边湿地
02
区位背景分析
主要河岸关系分析
自然山林入水
硬质码头入水
崖壁入水
田园荒地入水
02
区位背景分析
市域周边景观资源分析
02
区位背景分析
区域周边景观资源分析
白云公园 九曲河湿地公园 张家溪公园 龙景湖公园 黄桷公园 人和公园 照母山森林公园 龙头寺公园 面积:50Ha (750亩) 面积:131Ha (1972亩) 面积:66Ha (990亩) 面积:117Ha (1750亩) 面积:108Ha (1626亩) 面积:60Ha (900亩) 面积:282Ha (4228亩) 面积:53Ha (800亩) 紧邻金海大道 紧邻金海大道 距金海大道5.4公里 距金海大道7.5公里 距金海大道4公里 距金海大道11.4公里 距金海大道4.7公里 距金海大道13.2公里
02
区位背景分析
水位分析
02
区位背景分析
地形地貌分析
02 坡度分析
场地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形复杂,坡度变化范围大, 但大多集中在5-14度。 北端“V”形沟谷是坡度最为敏感的区域,因其受人为 活动的干扰影响,变化很大,最陡处接近90度。
区位背景分析
坡度坡向分析
坡向分析
场地以阳面为主,自然气候条件好,对场地后期建设、 植物栽植等较为有利。
01
项目背景分析
设计任务书解读
总体概念规划要求解读
区段景观设计要求解读
01
项目背景分析
项目重点
生态恢复
——如何恢复自然的滨水风貌
滨水形象
——如何塑造滨水的优美形象
契合城市
——如何与城市功能相互结合
01
项目背景分析
城市水系概念规划解读
城市水系及嘉陵江防 洪综合整治规划解读
城市水体景观结构为“两江四岸”。以滨水自然、人文景点为依托,滨水绿 化为机体,滨水建筑及开放空间为点缀,通过滨水旅游及滨水空间建设,将 真实性、艺术性、观赏性和亲水性和谐统一,弘扬城市水文化,延续城市历 史文脉。 城市整体城市水系规划目标位恢复、建设母亲河的自然生态环境;创造丰富 多彩的休闲、文化、体育、娱乐等开放的滨水公共空间,塑造全新的充满活 力与魅力的大都市滨水景观;以水为脉、以绿为美、以文化为魂,重塑城市 “生命之河”,成为引导城市北进,未来发展的动力之源。 综合整治嘉陵江生态环境特色;突出文化产业特色,并增加宜居休闲、会展、 总部经济等新兴城市功能。
嘉陵江防洪综合整治规划解读
做好防洪工作,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依据《水利局嘉陵江水利规划报 告》,金海大道滨江带为10-20年一遇,堤防工程等级为5级。 金海大道滨水景观带 金海大道滨江段防洪工程总体布局是在尽可能多保留河段槽蓄功能的前提下 对重要保护对象做好重点防护,使河段整体防洪标准达到 100年一遇,同时 通过河坎、河滩、河岸防护,使主河槽在10年一遇洪水时保持相对稳定,为 河滩地利用提供有利条件。
04
总体概念规划
规划主题
叙述
叙述柳吊溪老 码头的文化故 事……
人文之脉
k13+300~k16+550
伸展 展开
展现原生态之 活力气息
山川之脉
k5+600~k13+300
传承 承继
传承“三线” 城区的历史发 展痕迹
城市之脉
k0+000~k5+600
04
总体概念规划
生态学规划系统
将景观生态学中,最具指导意义的 “斑块 - 廊道 - 基质”理论对应 到绿地系统中:
以往的滨江路处理实例
理想的亲水处理实例
03 自然水域与城市空间融合
问题
● 城市发展规划中忽视了河流滨水规划,造成滨 水区孤立于城市体系之外; ● 城市排污与对自然流域河流的强烈干扰; ● 河道及周边被城市建筑和农田切割严重。
专题研究及国内外优秀案例分析
专题研究
生态旅游与滨水区发展
问题
重庆城市旅游处于正在开发的阶段,由现状、地理 位置和交通等条件的约束,沿河两岸并未形成一个 成熟的风景旅游的系统。
02
区位背景分析
城市人文历史分析
巴渝文化是长江上游最富有鲜明个性的民族文 化之一。 巴渝文化起源于巴文化,它是指巴族和巴国在 历史的发展中所形成的地域性文化。巴人一直 生活在大山大川之间,大自然的熏陶、险恶的 环境,炼就一种顽强、坚韧和剽悍的性格,因 此巴人以勇猛、善战而称。巴人的军队参加周 武王讨伐商(殷)纣王战争,总是一边唱着进 军的歌谣,一边跳着冲锋的舞蹈,勇往直前, 古代典籍之“武王伐纣,前歌后舞”。 渝指重庆市的简称。重庆古称“巴”。秦时称 江州。隋称渝州。北宋称恭州。 重庆之名始于 1190 年,因南宋光宗赵敦先封恭 王,后登帝位,遂将恭州升为重庆府,取“双 重喜庆”之意。1997 年,重庆设为直辖市。隋 时,嘉陵江称渝水,重庆因位于嘉陵江畔而置 渝州,故重庆简称“渝”。 巴渝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早在殷周时 期,生活在长江上游巴山渝水的先民便以勇猛 强悍和歌舞著称,就是在参战时,也“歌舞以 凌殷人”。近年来的三峡库区考古发现,更雄 辩地证明: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是中 华民族文明的摇篮,巴渝文化历史悠久、绚丽 多彩,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 暂且不说闻名中外的三峡一带的古迹胜地,也 不说抗战时期陪都文化将巴渝文化推到一个高 峰,仅以解放后尤其近几年的文化为例,足以 证明这一点。
嘉陵江历史发展
渊源
——重庆城市母亲河 嘉陵江是重庆市历史文化的发祥地,早在五六千年前,这里就开 始有人居住,早期商代的遗址可以为证。之后的千百年中,在古 巴国时期,嘉陵江作为母亲河,孕育了古代城市的发展,也将为 城市今后的发展起到战略性的带动作用;在城市北进战略中,以 嘉陵江为依托和基础,形成一河两城的布局。
斑块: 集中型绿地斑块、分散型绿地斑块
廊道: 柳吊溪走廊、跃进河走廊、廖家溪 走廊、龙函子溪沟走廊、上沙湾河 走廊、九曲河走廊、大、小溪走廊、 沿江生态保护走廊
绿地斑块
生态廊道 沿江生态保护走廊
基质: 人文之脉、山川之脉、城市之脉
04
总体概念规划
生态学规划系统 斑块: 从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出发,通过分析,得出结论:绿 地斑块数量越多、斑块越大、斑块间连接度越大,则 生态效益越高。 因此规划中注意三点: 1. 绿地斑块的分布均匀度。 2. 绿地斑块的连接度。 3. 在廊道的交结地区即节点位置相藕合。 廊道: 当河流植被的宽度在30m 以上时,廊道就能有效地起 到降低温度、提高生物多样性、增加河流中生物食物 的供应、控制水土流失、控制河床沉积物和有效的过 滤污染物的作用。大于80~100m时,能够很好地控制 沉积物及土壤元素流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