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浅析我国医疗事故举证责任倒置制度
浅析我国医疗事故举证责任倒置制度
不仅危害性大,而且它还可以吸收并包容伪证行为。笔者同意对这种 情况应按吸收犯的原则定罪处罚,但是一概按照诬告陷害罪定罪处罚 却显得过于绝对,值得商榷。
吸收犯是指数个不同的犯罪行为,依据日常一般观念或法条内 容,其中一个行为当然为他行为所吸收,只成立吸收行为的一个犯罪。 行为人捏造他人犯罪事实进行告发后,在司法机关追究被诬陷者的刑 事责任的诉讼活动中,又作伪证的,因为行为人在刑事诉讼活动中作 伪证证明自己捏造的犯罪成立,是其先行诬告行为的必然结果,两者 之间具有必然的联系,存在着一种吸收关系。根据重行为吸收轻行为 的原则,对此应按行为人所触犯的重罪进行处罚。根据我国《刑法》第 243 条的规定,诬告陷害罪的第一个量刑幅度是 3 年以下有期徒刑、 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量刑幅度是 3 年以上 10 年以下有期 徒刑。而《刑法》第 305 条规定的伪证罪的刑罚情节一般的是 3 年以 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 3 年以上 7 年以下有期徒刑。 从规定可以看出,诬告陷害没有造成严重后果的法定刑既低于伪证罪 的第一个量刑幅度,更低于伪证罪的第二个量刑幅度。如果诬告陷害 出现了严重后果,则其法定刑要重于伪证罪的法定刑。所以,捏造他 人犯罪事实予以告发而后又在刑事诉讼活动中作伪证的案件,应根据 具体情况分别按诬告陷害罪或者伪证罪定罪处罚。具体地讲,如果诬 告陷害造成了严重后果,因为诬告陷害罪的法定刑重于伪证罪的法 定刑,对此应按诬告陷害罪定罪处罚,伪证行为被诬告陷害行为吸收; 如果诬告陷害没有造成严重后果,则伪证罪的法定刑重于诬告陷害罪 的法定刑,应按伪证罪定罪处罚,诬告陷害行为则被伪证行为所吸收。
中图分类号:D913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0592(2008)07-066-02
据医疗事故网报道称:近日,浙江省德清县人民法院宣判一起医 疗纠纷案件,德清县人民医院因涂改病历,导致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不 能正常进行,被法院判决承担六成责任,赔偿死者亲属 60%的医疗费、 丧葬费和死亡赔偿金等费用,加上 4 万元精神损害抚慰金,共计 18 万 余元。
法律经纬
Legal System And Society
20 08. 07(下)
浅析我国医疗事故举证责任倒置制度
刘烟芳
摘 要 本文对医疗事故中的举证责任倒置制度进行了探讨。分析得出在我国目前形势下其存在具有必要性,但是在实践
中也存在一定问题,应当疗事故 必要性 举证责任
二、我国医疗事故中举证责任倒置制度存在的必要性 首先,医学的发展是为了保障公民的生命权。如果没有举证责任 的束缚,医方可以肆无忌惮地利用病人来发展风险医疗技术。那么必 然的后果就是牺牲很多不必要的生命来换取医学的发展。如果以发 展医学为借口践踏人的生命,如果将医学的发展置于漠视公民的生命 基础之上,那么医学的发展也没有任何意义可言。因此,尽管举证责 任倒置客观上从某种意义而言限制了医学发展,但其存在还是合理且 必要的。 其次,由于举证责任倒置制度的建立,医疗单位在进行医疗行为 必然会更加细致,以求最大化减少失误,并且会加强自身的医疗服务 水平。因为若不如此,一旦发生医疗纠纷,医疗单位如果不能提出有 利证据就要承担相关责任。 再次,在我国医疗过程中患者虽有一定的参与权,但主要是在医 生的指导下执行医生的诊疗方案,患者的知情权并没有得到应有的保 护。虽然《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赋予了包括患者在内的消费者知 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及接受的服务真实情况的权利,可是长期以来, 医生和患者的关系并不平等。患者及其家属没有被视为法律地位平 等的服务接受者,常常得不到病历,也看不到相关的治疗记录。对于 大部分人来说,在没有发生医疗行为引起的侵权诉讼之前,对自己的 疾病和治疗情况掌握甚少,一旦发生医疗行为引起的侵权诉讼,举证 的难度非常大,更何况某些医院还存在隐匿病例、销毁病历的情形。 由是,基于“公平原则”,我国的此类诉讼应当由医疗机构承担举证责 任。在此制度下,即使患者及家属看不到病历也没有关系,因为医院 一般都会被要求出示病历记录证明自己是否无过错;患者也不用担心 病历是否会被销毁、丢失、隐匿,因为医院若无法出示证据证明自己无 过错时,就推定医院有过错,医院仍要承担责任。 第四,在我国患者在证据搜集方面处于弱势。一方面而言传统意 识的影响,中国公民几乎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没有保留证据的意识和习 惯;另一方面,在中国普通老百姓对于哪些证据是可用,哪些证据是不
参考文献: [1]王利明.举证责任倒置的概念和特征.人民法院报.2002-12-13. [2]左菁,张小璐.中美医疗事故举证责任比较.法制日报. [3]王俊秀.医改的几个关键路径选择.中国青年报.2002.
(上接第 42 页)既遂。因为,本罪是侵犯人身权利的犯罪,只要司法机 关得知有关犯罪事实,就可能启动相应的司法程序,从而,他人的人身 权利就会存在被侵犯的现实危险性。至于司法机关是否开展侦查活 动,是否提起公诉,是否已对他人判处刑罚,都不影响本罪既遂的成立。
三、诬告陷害罪的罪数问题 关于诬告陷害罪的罪数界限,主要有以下两个问题值得研究: (一)将自己实施的犯罪行为栽赃给他人予以告发是按一罪处理 还是按数罪并罚 有论者认为,栽赃行为和陷害行为之间存在着目的和手段的关 系,因此,在处理时,应当按牵连犯原则以重罪吸收轻罪。还有论者认 为栽赃是为陷害做准备的,因此,应按其实行行为即陷害行为定诬告 陷害罪。上述观点有些片面,笔者对此不能苟同,在刑法理论中,牵连 犯是指以一个犯罪为目的,其犯罪的方法行为或结果行为又触犯其它 犯罪构成要件的行为。对于将自己实施的犯罪行为栽赃给他人予以 告发的行为应该根据案件的具体事实进行具体的分析与处理: 1.如果行为人出于陷害他人的目的,先实施某种犯罪后进行告 发,在这种情况下行为人的行为完全符合了牵连犯的规定,对行为人 应按照处理牵连犯的原则以其中的一个重罪定罪并从重处罚。 2.如果行为人初始没有诬告陷害的目的,而是在实施某种犯罪后 为逃避罪责栽赃于他人,行为人的行为就不符合牵连犯的规定,就不 应该按照处理牵连犯的原则定罪处罚,行为人在产生数个犯意支配下 实施了数个犯罪行为,对此,应对行为人按照其先前实施的犯罪和诬 告陷害罪实行数罪并罚。 (二)行为人捏造他人犯罪事实进行告发后,在司法机关追究被诬 陷者的刑事责任的诉讼活动中,又作伪证的,是按一罪处理还是按数 罪并罚 有论者认为,对此只定一个重罪名诬告陷害罪,因为诬告陷害罪
的治疗方法和技术,有些病情严重的患者通过创新治疗技术和方法可 能还有一线生还的希望,因该规定出台而丧失机会。因为创新的治疗 一旦失败,医方被推上被告席,将百分之百输掉官司。因此,该规定的 出台极不利于医疗新技术、新方法的开展,既阻碍了医疗技术的发展, 又造成患者的生命安全受到影响。
四、如何解决 笔者认为,虽然我国的医疗事故中举证责任倒置制度客观上带来 一定负面影响,但是相对其在保护患者权利、规范院方医疗行为、等积 极方面作用而言,此制度是利大于弊的,有必要继续下去。但是需要 从以下几方面完善: 首先,政府继续完善我国的医疗保障体系以解决公民看病贵看病 难的问题。如同卫生部前部长高强所言:“既要坚持政府主导,又要引 入市场机制。”“医改要建立四项基本制度: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 卫生保健制度;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立多层次的医疗保障制度; 进行公立医院改革。” 其次,在有些情形下,某些新技术新药品已经经过专家无数次论 证、实验,用于人身危险性较小;在有些情况下,病人在现有的医疗条 件下已经不治。当这两个前提都具备时,笔者认为在患者或其家属同 意的前提下,应允许院方对患者使用新药品或新技术。只要院方尽了 最大注意义务,那么在危害结果出现时,院方就可以免责。这样可以 在新药品新技术的发展和患者权利的保护之间形成平衡。 再次,国家应该加大在研发新药品新技术上的资金投入并建立对 研发新药品新技术的激励机制以促进医学的发展。
作者简介:刘烟芳,长沙医学院。
66
20 08. 07(下)
Legal System And Society
法律经纬
可用及应该如何搜集证据的概念是模糊的。因此,一旦发生医疗行为 引起的侵权诉讼,患者进行举证就非常困难。所以,基于我国的现实 情况,在因医疗事故引发的纠纷中采用举证责任倒置制度对于保护患 者,实现实质公平是必要的。
2007 年 1 月 25 日,德清县的癌症患者叶某因腹部疼痛到县人民 医院就诊,医院安排她于 2 月 1 日做结肠镜检查。2 月 1 日上午做完 检查后不久,叶某便感到腹部疼痛和腹胀,随即被安排住院治疗。当 天晚上,叶某病情恶化,并于第二天凌晨死亡。事件发生后,叶某的丈 夫及其子女发现医院对病历记录进行多处涂改和添加。为此,他们请 求法院判令医院赔偿丧葬费、死亡赔偿金和精神损害赔偿金等共计 28 万余元。
实际上,在《规定》实施前,我国医疗侵权诉讼一直适用的是“谁主 张,谁举证”的原则。但这样的规定,首先会直接导致医务人员的责任 心不强,患者就医缺乏必要的安全保障。其次,不利于对患者在医疗 事故的鉴定中以及在相关诉讼中合法权益的保护。如 2003 年 8 月 22 日的《人民法院报》就曾经披露:在 2002 年 9 月 1 日《医疗事故处 理条例》实施以后,贵州省医学会根据新的规定,组织专家对 99 例被 认为不属于医疗事故的医疗鉴定进行重新鉴定,结果竟然有 50 例被 重新鉴定为医疗事故。《规定》实施以后,我国医疗事故诉讼的举证责 任由医院承担。因此,在这类诉讼中,患者只须证明曾在医疗单位就 医并存在损害结果,而医疗机构则应当就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 存在因果关系及不存在医疗过错承担举证责任。这一变化调整了以 前诉讼程序中的不平等因素,更大限度地维护了“公平”原则,更好地 体现了法律保护受害人的立法宗旨。
最后,作为普通患者,其对医疗知识这种专业性极强的知识的了 解程度必然低于作为专业人士的医护人员,患者对于病情的发生发展 以及损害产生的原因,损害造成的后果的了解也是有限的。因此,在 因医疗行为引起的侵权诉讼中由医疗机构承担举证责任是合适且必 要的。
三、我国医疗事故责任倒置制度带来的问题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实施后也出现了 很多问题。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一)客观上为医疗费用上涨推波助澜 这一规定颁布实施后,医方在医疗行为中为保护自己避免在医患 纠纷占据主要地位,必然在行医过程中大量收集客观证据和规避风 险.首先,由于医方为了保护自己在医疗纠纷中占据主动而留下客观 证据而导致医方开大处方、大检查等过度医疗行为存在,这种行为大 大增加了患者的诊断检查费用。其次,在治疗过程中,价廉的药物和 治疗方法同一些贵重药品和新技术相比存在一定的不足和问题:如显 效慢,存在一定的副作用等。为了减少纠纷医方在治疗患者时一般都 会选择显效快的新药,这又客观上造成医疗费用的上涨。 (二)限制风险医疗技术的开展 医疗行业是一种高风险、高技术和高难度的行业。在疾病诊治过 程中采用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许多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创新。特别是 有些疾病存在着特殊的变化,按照常规的诊治或者书本上的规范这些 疾病是难以被治愈的,这就需要冒风险和创新,探索新的治愈办法和 技术。但是,按照举证倒置这一规定,医方不愿意冒风险去开展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