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文化现状及拯救方法

中国文化现状及拯救方法

中国文化现状及拯救方法我不是文学家,不是政治家,也不是思想家,只是一个平凡的普通高中生。

所以我个人的一些观点,有不成熟的地方,有体会和不同观点的欢迎批评指正,还请大家见谅。

先谈谈我个人对于中国文化现状成因的一些笼统的思考。

我认为中国的文化发展到现在,不如人意的根本原因在于它的发展就像是重复一个英雄英年早逝的过程。

古代的文化自不必讲,到了新文化运动时期,以科学、民主、自由、平等等字眼为主导的文化思潮和活动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问题在于,新文化运动仿佛就像是政治革命,新文化推倒旧文化,这旧文化是什么?虽然是时局的需要,但是新文化运动提倡的完全之革命,在摒弃了传统文化的糟粕同时,也使得我们的传统文化连带着遭受重创。

我认为现在人们的传统道德观念淡薄,与那时候传统文化的传承瞬间断裂有着很大的关系。

略过国民党时期的一些文化观点,五四运动之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兴起,而后不管是政治上的,文化上的都深深地打上了马克思主义的烙印。

在五四运动之后到文化大革命,我认为中国的文化可以统称为“革命文化”,绝大多数的文化活动都可以找到“革命”这两字的影子,反革命文学等文化现象不讲,正面主流的要么和新民主革命挂上钩,要么和社会主义革命挂上钩,延续着新文化的主要思想,当时中国的文化将目光聚焦到了阶级斗争和政治斗争上去,即便有一些或者一段时间文化的聚焦点转移到经济发展、关注民生、歌颂祖国赞美党等等上去,过程中如“百花齐放、百家齐鸣”时有过其他文化思潮,但这些东西却全部处在政权斗争、阶级斗争的背景之下,总体还是那样一直延续到文化大革命结束。

文化大革命结束,全国人民从上之下,开始了反思,随后中央开始发出改革开放的号召。

随后的改革开放中,人们又在不自觉中重复了宛如新文化运动的举动,将这“革命文化”中“跟不时代的东西和阻碍社会发展的东西”全部遗弃的同时,也使得“革命文化”中的民主、科学、革命意识等许多近现代文化的精华遭受打击。

我认为,正是因为改革开放初期,民主、科学、革命意识等许多近现代文化的精华就遭受如此打击,直接导致了后来的中国出现法轮功这种邪教组织、目前很多地方官员不得人心以及很多百姓在面对贪官恶霸时敢怒不敢言的现状。

然而中国文化的悲催在于,支撑了我天朝几千年的古典传统文化被新文化运动腰斩,以科学、民主和革命意识为主导的近现代文化又被改革开放中的外来文化给摧残得体无完肤之后,文化底蕴虽在,文化思想和氛围却混乱了。

这个时候,随着网络科技和电脑的普及,各种文化、各种思想数不甚数地直接展现在中国民众的眼前,加上市场经济的发展,拜金主义等等负面思想也纷至沓来,于是中国的文化再也形不成一个有主导影响力的正面代表。

自古以来,无论是我中国,还是西方欧美国家,宗教都是与古典传统文化相伴相生的,但是西方国家的政治和文化革命从未伤及宗教的根本,也从未对古典传统文化赶尽杀绝,所以人家西方国家的宗教直到现在仍然对民众的思想行为起着很关键的约束作用,而我们中国呢?古典传统文化差点被赶尽杀绝,直到现在还处在一个残废的状态,而且在几十年的革命斗争中早已伤及宗教传承根本。

最关键的问题在于,现在中国人民对于加入宗教的兴趣是否有那么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现在,绝大多数的人们已经习惯了利益至上的原则,即便加入了宗教,若是有那么多的清规戒律,让人忍受不了,干脆不遵守或按照自己的意愿有的遵守有的不遵守,那还谈什么改造社会?浅析中国文化现状及拯救方法喀什农三师中学高二(一)班杨柳我不是文学家,不是政治家,也不是思想家,只是一个平凡的普通高中生。

所以我个人的一些观点,有不成熟的地方,有体会和不同观点的欢迎批评指正,还请大家见谅。

一、中国文化现状分析当代中国文化是包含着浓厚传统、又有自身发展所形成的现代性因素以及西方现代文化因素和后现代思潮影响的文化。

构成中国当代文化的各种因素虽尚未融合为有机整体,但都有其特定的地位和作用,并规定着中国当代文化的态势。

1.中国当代文化构成中的传统文化因素。

“传统是一个民族、一个社群延续、积累下来的经验和成果,没有传统的民族是不可想象的,没有传统的文化是无法存在的”。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长期的封建农业社会中形成的,其中既有维护统治阶级的制度和意识形态,亦有支撑中华民族生存的各种文化形式和精神。

作为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制度和意识形态已经崩溃,封建文化体系已经解体,但渗透于社会各个层面的封建意识并未立即消亡,仍影响着中国人的社会生活,是现代化建设的一种阻力。

而支撑中华民族生存的文化各种形式和精神,一方面,被注人新的时代精神而仍然存活在广大民众生活中;另一方面,却在西方文化的浸染下变型,甚至迷失、沉没。

从传统文化在当代文化构成中的地位来看,它仍然是中国当代文化的根基,当代所有的文化因素和现象都是附着在这个根基上并发挥作用的。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内容十分丰富。

一是“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天人合一”不仅是关于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学说,也是人们善待自然的一种积极态度,更是体现中华民族博大胸怀的精神境界。

它孕育于先秦,后经历代思想家们的发挥并不断注人新的时代内容,到北宋张载正式提出“天人合一”的命题,由此积淀成了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成了人们不懈追求的人生理想,至今仍是人们如何正确对待自然、扩展胸怀的思想资源。

二是“刚健有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旧新之谓盛德,崇尚的积极进取精神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的人生信条,它已积淀成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性格,体现着中华民族不畏艰险、自强不息的精神。

三是“以人为本”的观念。

这一观念早在西周“维新”已经产生,经历代思想家们的不断阐发,逐渐深人人心。

“以人为本”的实质是强调“人是目的”的精神,即在人与神、人与物的关系中强调人的地位和作用,关注人的生命及其意义。

四是“贵和尚中”的和谐观。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强调以“中”、“和”为度的万事万物的和谐,视“中”为“大本”、“和”为“达道”,即所谓“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和”既是万事万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又是人们处理各种关系应把握的“度”。

今天仍是中国人对待各种关系所持的基本观念和态度。

除此之外,历史上积淀下来的治国安邦的政治智慧、富民理财的管理经验,以及许多富有民族精神的民间文化等,都还存活在当代文化中,也是我们的宝贵财富。

在中国当代文化构成中的传统文化因素,同时还有过时没落的封建意识,以及在农耕生活中形成的落后观念等。

它渗透于社会的各个层面,表现形式十分复杂,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政治生活层面,如唯上、唯长意识,等级观念,特权意识等,特别是残留至今的官本位意识,严重阻碍了民主政治建设;二是经济生活层面,如官商不分,家长制等阻碍着市场经济的进程;三是社会生活层面,其中特别是浓厚的小农意识,如臣民意识,血缘意识,目光短浅等阻碍着社会生活的民主化、社会化等。

2.当代文化构成中的现代性文化因素。

中国当代文构成中的现代性文化因素或成分是在中国现代化,包括近代化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随着社会现代化成长起来的。

这个形成过程,无疑曾受到过西方文化的影响,但主要还是中国自身工业化进程的产物,它既不是传统的简单延伸,也不是西方文化的照搬,而是既选择、改造传统,注人新的时代精神,又选择、引进、改造西方文化的内容,并在民族文化的形式下融中西为一体的现代性文化因素。

中国文化的现代性文化因素虽然尚未得到充分发育,成为中国文化构成的主流,但却代表着中国文化发展的方向。

这种文化因素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集中体现的是现代文化精神。

一方面,文化理性精神,它是随中国工业化过程成长起来的。

“理性主义文化模式是以理性和科学文化知识为基础,体现着理性精神、契约精神、人本精神的自由自觉的、创造性的文化模式。

”中国当代文化构成中的现代性文化因素虽未发展成为成熟的文化模式,但已融人了其中的主要内容,并且已经或正在成为人们的自觉文化意识,诸如对科技的日益重视、平等观念的增强、以及对人文精神的自觉等,都体现着文化理性精神的存在和发展。

这种文化理性精神正在将人们的生存状态提升到自由自觉和创造性的生存状态。

现代工业文明的逐步确立,正在发展起一个多元的开放的价值体系和思想体系。

在这一价值体系中所形成的技术理性和人本精神已成为工业文明的两大主导精神。

这种文化理性精神,培养了人们的创造性和主体精神,已经或正在成为中国当代文化中最具有活力并代表未来方向的要素。

另一方面,交往意识和交往视野。

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以及自由平等交往关系的逐步建立,“鸡犬之声相闻,而老死不相往来”的传统已被彻底打破,面对由工商业发展所形成的开放世界,交往意识日益强烈,在实践上交往的广度和深度都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同时这种交往意识和交往实践蕴涵着中国传统道德的意义,与西方以金钱为核心的交往意识和方式有所不同。

随着交往意识的强化和交往实践的发展,人们的交往视野不断扩大,它已经突破了日常生活交往的局限,对其他交往、特别是经济交往日益重视,甚至国际交往意识也日益强烈。

交往意识的强化和交往视野的扩展,已为中国当代文化带来了新的生机,也是当代中国文化转型的一种重要机制。

3.当代中国文化构成中的西方文化因素。

自近代开始,西方文化陆续传人中国。

有的是在枪炮下强加于中国的,有的是中国人为富国强兵主动引进的,有的则是商品交换带给中国的。

不同历史时期引进西方文化的内容和方式也有所不同,“五四”前以引进西方科技为主,之后在继续引进科技、兴办实业的同时,人文、经济、政治等思想的引进占有突出地位,从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对西方文化又开始全面引进,从高科技、经济体制、管理方式等领域到人文、经济、政治等思想领域,再到文学艺术领域,乃至生活方式、交往方式、价值观等等,几乎所有西方文化都已进人中国,可以说西方有的,中国都有,与西方的差别,仅仅在于规模和影响程度不同而已。

从近代西方文化进人中国到今天的全面引进,西方文化已经成了中国当代文化构成中的重要因素。

西方文化引进中国,使中国社会具有了现代化气息,但尚未与中国原有传统以及中国自身形成的现代性文化因素融为一体,大多漂浮于表面,导致了中国的现代化呈现出某种浮躁现象。

西方文化大量涌人,难免鱼龙混杂、泥沙俱下,而其中的精髓却并未被消化,特别是科学和民主精神,尚未成为我们的自觉意识,因而当今人们从表面上看来好像已经生活在“现代化”中,其深层的文化心理还没有完成向现代化的转变。

如何把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传统融为一体,特别是将其文化精髓消化为中国文化的内在精神,仍然任重而道远。

4.后现代文化思潮的影响。

西方后现代文化是在反思现代性的过程中兴起的,后现代主义的现代性批判,代表着当代西方社会中试图否定、超越现代性的思想潮流,解构一切、消解一切是其主要特征,其主要目标是批判西方现代化所产生的负面作用和存在的弊端,试图通过对现代性的批判和消解,超越现代性,进人后现代阶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