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家训之修身养性篇
《礼记·大学》有一段大家耳熟能详的文字:“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这就是著名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教育理论。
在这一理论中,修身是基础,是根本。
如果没有修身,何谈齐家、治国、平天下!“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
”(《孟子·尽心下》)而修身同时也包含养性是后天的事情,需通过人自身的艰苦努力和持之以恒才有可能培养出优秀品质。
所以,古人特别重视修身,修身养性内容在古代家训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立志。
“人无志,非人也。
”(嵇康《家诫》)“人贵立志,念念向上一等做法,有志者事竟成矣。
”(于成龙《于清端公治家规范》)“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
”(王守仁《教条示龙场诸生》)修身须先立志。
身陷囹圄、即将被处死的杨继盛在临刑前依然告诫儿子“要立志”,“若初时不先立下一个定志,则中无定向,便无所不为,便为天下之小人,众人皆贱恶你……故吾要你
第一先立起志气来”(《给子应尾、应箕书》)。
立志必须持恒。
朱熹给在外求学的儿子提醒要立下高尚之志,担心儿子“志趋卑凡,不能克己从善……自趋小人之域”(《与长子受之》)。
王守仁还专门给其弟王守文写了《示弟立志说》一文训诫弟弟,又督促侄子正思“可从抄录一通,置之几间,时一省览,亦足以发”(《赣州书示四侄正思书》)。
司马迁之所以能写出千古不朽的《史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秉承父教,立下远大的志向,忍受腐刑的凌辱和打击,“发愤著书”,终于“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司马谈《命子迁》)。
持恒贵在“素日”。
“凡人修身治性,皆当谨于素日”(玄烨《庭训格言》),不抓住“素日”而得过且过,志向不可能实现,修身也很难成功。
正心。
王守仁在《传习录》中讲道:“欲修身,先养心。
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杨继盛《临刑之前诫子书》曰:“心为人一身之主,如树之根,如果之蒂,最不可先坏了心。
心里若是存天理、存公道,则行出来便都是好事,便是君子这边的人。
心里若存的是人欲、是枯,蒂坏则果落。
故我要你休把心坏了。
”费氏家训十要中,第一要就是要存好心。
“心者,身之主也,心若无良,何以生世而为人乎!惟以天良为主,使吾心之所发,一丝一毫不容苟且。
每操守于寸衷,毋疏忽于一念,处世则尽己之心,经维持待人,则推己之心以相及。
凡一切邪不正之心,损人利
己之心,忘恩负义之心,趋炎附势之心,忍心害理之心,一概悉除……故修身在于心,灭身亦在于心……吾愿族中当以存好心,为第一要着。
”一要宁静。
“静以修身”是一种修养,也是一种精神境界。
傅山书教子弟《十六字格言》中,第一个字就是“静”。
“天下有学问、有识见、有福泽之人,未有不静者(张廷玉《澄怀园语》)。
”二要淡泊。
明·郑公式《昨非庵日纂》曰:“万病之毒皆生于浓。
浓于声色,生虚怯病;浓于货利,生贪饕病;浓于功业,生造作病;浓于名誉,生矫激病。
”如何去浓?张廷玉认为:“万病之毒,皆生于浓,吾有一味药解之,曰:淡!”三要寡欲。
“欲”字,古人还有一个写法,即“公式”,“欲”字下边加一个心,表示为心里所想、所求之贪欲。
欲是一把双刃剑,人不可能没有欲,没有任何欲望,生活就失去了动力;而欲望过强,则会迫得人走向另外一个方向,控制不住就会出问题。
所以欲望要尽量淡一点。
荀子说:“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
争则乱,乱则穷。
”四要忍耐。
发明于广东省中山市的《张公·百忍歌》,把何为忍、为何忍、如何忍讲得淋漓尽致:“忍是大人之气量,忍是君子之根本;能忍夏不热,能忍冬不冷;能忍贫亦乐,能忍寿亦永;贵不忍则倾,富不忍则损;不忍小事变大事,不忍善事终成恨;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失爱敬;朋友不忍失义气,夫妇不忍多争竞;忍得淡泊可养神,忍得饥寒可
立品;忍得勤苦有余积,忍得荒淫无疾病;忍得骨肉存人伦,忍得口腹全物命;忍得语言免是非,忍得争斗消仇憾;人生不怕百个忍,人生只怕一不忍;不忍百福皆雪消,一忍万祸皆灰烬。
”
明德。
品德是人在道德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一贯的特点和倾向,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个人思想和行为中的体现。
因此,“重德修身”是古代家训的核心内容。
儒家所倡导的“三纲”中把“明明德”放在了第一位。
《礼记·大学》曰:“富润屋,德润身。
”孟子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以“仁”著称的三国·蜀刘备在《敕后主辞》中训诫道:“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惟德惟贤,能服于人。
”教育家孔子曾言:“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他的一大贡献就是把德育的精髓概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项内容,要求学生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朱熹在《家训》中坦言:“有德者虽年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虽年高于我,我必远之。
”他还认为道德修身就同“衣服之于身体,饮食之于口腹,不可一日无也,不可不慎哉”!如何修德?《朱子治家格言》的作者朱柏庐在《劝言·积德》一节中作了具体阐释:“积德之事,人皆谓惟富贵然后其力可为。
抑知富贵者,积德之报,必待富贵而后积德,则富贵
何日可得?积德之事,何日可为?惟于不富不贵之时,能力行善,此其事为尤难,其功为尤倍也。
盖德亦是天性中所备,无事外求,积德亦随在可为,不必有待……今人于钱财田产即去经营日积,而于自己所完备之德不思积之,又大败之,不可解也。
”他又特别提醒:“步步是德,步步可积。
但存一积德之心,则无往而不积矣;不存一积德之心,则无往而为德矣。
要知吾辈今日不富不贵,无力无财,可以行大善事,积大阴德。
正赖此恻隐之心,就日用常行之中所见所闻之事,日积月累,成就一个好人,不求知于世,亦不责报于天。
若又不为,是真当面错过也。
”
修性。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论语·阳货》)孔子一语道破了人后天性格修养的重要,指明了人的本性是相近的,由于习染不同才相互有了差别。
养性关键在于度,度是事物保持其质量的界限、幅度和范围,量变与质变相互区别的根本标志就在于: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了度。
在人生性格修养过程中,要掌握适度的原则,要学会把握分寸。
在《论语》一书中,孔子把性格修养作为衡量君子的重要标准,多次强调君子“周而不比”,“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和而不同”,“泰而不骄”,“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贞而不谅”……诸如此类的既要又不要就是度。
性格是个广义概念,早在《尚书》一书中就把性格修养的内容明确为九个方面,即“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
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
儒家的这些思想对古代家训有着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可概括为“三十不”:自尊而不自负,谦虚而不自卑,紧张而不忙乱,活泼而不轻浮,严肃而不冷漠, 认真而不苛刻,沉着而不寡断,严谨而不迟钝,大胆而不大意,谨慎而不拘束,刚毅而不刚愎,节俭而不吝啬,文雅而不迂腐,幽默而不庸俗,谦让而不迁就,善言而不饶舌,敏行而不逾矩,勇敢而不鲁莽,风趣而不无礼,坚定而不固执,机智而不诡诈,虚心而不虚荣, 乐观而不飘然,随和而不失度,实在而不愚笨,开朗而不放纵,冷静而不无情,沉稳而不呆板,恬淡而不凡庸, 精明而不油滑。
同时,围绕着性格修养之“不”,古代家训中常见的还有“毋”、“勿”、“戒”、“忌”等方面的劝诫:“毋傲吝,毋荒怠,毋奢越,毋嫉妒。
”(源贺《遗令诸子》)“毋说谎,毋贪利,毋任性,毋尚气。
”(王守仁《训儿篇》)“勿损人而利己,勿妒贤而嫉能。
勿逞愤以报横逆,勿非理而害物命。
”(朱熹《朱子家训》)“一戒晏起,二戒懒惰,三戒奢华,四戒骄傲。
”(纪昀《寄内子》)“气忌躁,言忌浮,才忌露,学忌满。
”(乔致庸)
圣贤经典,古代家训;言简意赅,博大精深;格致正诚,修齐治平;修身养性,成风化人。
最后,作者因难以割舍而摘引家训之经典《范仲淹家训百字铭》与读者同飨共勉:“孝道当竭力,忠勇表丹诚;兄弟互相助,慈悲无过境。
勤读圣贤
书,尊师如重亲;礼义勿疏狂,逊让敦睦邻。
敬长舆怀幼,怜恤孤寡贫;谦恭尚廉洁,绝戒骄傲情。
字纸莫乱废,须报五毂恩;作事循天理,博爱惜生灵。
处世行八德,修身率祖神;儿孙坚心守,成家种义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