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生态修复施工方案1、测量工程本环保工程施工前必须建立施工控制网,且必须考虑供施工全过程使用。
施工测量控制包括平面控制和高程控制。
控制网的布设应与平面图相结合,以便在施工过程中保留较多的控制点。
本工程主要测量点位及路线以工程具体建设内容为依托,拟配备6~8 名测量人员。
1.1、施工流程准备工作→ 施工控制网的建立→ 原地形测量→ 定位放线测量→ 高程定位测量1.2、质量控制要点按照“内业预测指导→ 外业现场实测、记录→ 操作者自我复核、记录→ 专业测量工程师复核、记录→ 向施工员和质检员下发放样通知单”的程序控制。
1.3、准备工作为了确保工程施工测量的效果,为工程施工提供有力的依据,需要在测量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
1、施工测量准备工作应包括:施工图审核、测量定位依据点的交接与复核、测量方案的编制与数据准备、测量仪器和工具的检验校正、测量人员、施工场地测量等内容。
2、施工测量前,应根据工程任务的要求,收集和分析有关施工资料,包括以下内容:(1)工程勘察报告;(2)施工设计图纸与有关变更文件;(3)承包人实施方案或施工方案;(4)施工场区地下管线、建(构)筑物等测绘成果。
3、对工程设计图纸进行熟悉,根据工程施工设计图纸了解工程的相关位置关系,了解项目的具体规模、施工要求、场地大小等,并对设计图纸中的相关参数进行详细的核对。
4、为了了解工程实际的情况,需要进行施工现场勘查,核查场地中的水准点以及平面控制点;根据施工设计图纸,结合现场勘查的结果,制定详细的测量规划,并将所需的测量工具准备完善。
1.4、测量工作原则1、审查图纸:核查总尺寸与各部分尺寸,总平图与大样图(建筑、结构施工图)尺寸是否一致。
2、实施测量原则:以大定小、以长定短、以精定粗、先整体后局部。
3、测量主要操作人员必须持证上岗。
4、施工前测量方案审批通过(包括建立测量网络控制图、结构测量放线图、标高传递图、水电定位图、砌筑定位放线图等)。
5、在技术文件管理环节,应该保证测量现象最少配备两到三个测量人员,便于相关技术参数记录、测量复核等工作的实施。
1.5、测量工具1、严格控制经纬仪等测量仪器测量准确性,做好校测质量控制,合格后才允许在施工现场使用。
2、建立测量仪器台账统一管理,定期维护与保养。
1.6、测量仪器、量具1、为保证测量成果准确可靠,测量仪器、量具应按国家计量部门或工程建设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进行检定,经检定合格后方可使用;2、测量仪器和量具除按规定周期检定外,对经常使用的经纬仪、水准仪的主要轴系关系应在每项工程施工测量前进行检验校正,施工中还应每隔1~3 个月进行定期检验校正;3、测量仪器和量具的使用应按有关操作规程进行作业,并应精心保管,加强维护保养,使其保持良好状态;4、所有测量人员经培训合格后持证上岗。
1.7、定位放线1、以场区控制网定位时,应选择精度较高的点位和方向为依据;2、进场后首先对施工定位图进行坐标反算法复核,以确保设计图纸的正确,此项工作由项目测量负责人负责;3、项目测量负责人与甲方一道对现场的坐标点和水准点进行交接验收,经复核发现误差过大时应与业主共同商议处理方法,经确认后方可正式定位;4、工程定位后要经建设单位和规划部门验收合格后方可开始施工。
5、一旦施工测量出现误差,在施工过程中就会将测量误差放大,对工程整体质量造成影响,甚至会引发不可挽回的安全事故。
所以,在工程施工测量工作中,需要加强测量质量控制管理,降低测量误差,提高测量的精确性。
一方面,测量人员在实施相关的测量任务时,需要及时进行自我校测,有利于将测量误差控制在源头之上;另一方面,需要做好复测工作,通过一定的计算分析,加上相应的误差处理,保证施工测量质量。
2、施工导流1、施工期安排在枯水期进行。
2、施工时段按过流断面底宽不窄与10m考虑,经水力计算施工时段(11月-4月)洪峰流量对应的导流水深仅为0.38米。
因此本工程可不用专门考虑施工期间的导流措施。
3、生态溢流堰施工方法3.1、施工顺序测量放线→ 围堰施工→土方开挖→ 溢流堰堰体施工→狐尾藻(沉水植物)种植3.2、施工方法3.2.1、测量放线施工测量控制包括平面控制和高程控制。
控制网的布设应与平面图相结合,以便在施工过程中保留较多的控制点。
主要测量点位及路线以工程具体建设内容为依托,拟配备6~8 名测量人员。
1、施工流程准备工作→ 施工控制网的建立→ 原地形测量→ 定位放线测量→ 高程定位测量2、质量控制要点按照“内业预测指导→ 外业现场实测、记录→ 操作者自我复核、记录→ 专业测量工程师复核、记录→ 向施工员和质检员下发放样通知单”的程序控制。
3、准备工作为了确保工程施工测量的效果,为工程施工提供有力的依据,需要在测量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
(1)施工测量准备工作应包括:施工图审核、测量定位依据点的交接与复核、测量方案的编制与数据准备、测量仪器和工具的检验校正、测量人员、施工场地测量等内容。
(2)施工测量前,应根据工程任务的要求,收集和分析有关施工资料,包括以下内容:A工程勘察报告;B施工设计图纸与有关变更文件;C承包人实施方案或施工方案;D施工场区地下管线、建(构)筑物等测绘成果。
(3)对工程设计图纸进行熟悉,根据工程施工设计图纸了解工程的相关位置关系,了解项目的具体规模、施工要求、场地大小等,并对设计图纸中的相关参数进行详细的核对。
(4)为了了解工程实际的情况,需要进行施工现场勘查,核查场地中的水准点以及平面控制点;根据施工设计图纸,结合现场勘查的结果,制定详细的测量规划,并将所需的测量工具准备完善。
4、测量工作原则(1)审查图纸:核查总尺寸与各部分尺寸,总平图与大样图(建筑、结构施工图)尺寸是否一致。
(2)实施测量原则:以大定小、以长定短、以精定粗、先整体后局部。
(3)测量主要操作人员必须持证上岗。
(4)施工前测量方案审批通过(包括建立测量网络控制图、结构测量放线图、标高传递图、水电定位图、砌筑定位放线图等)。
(5)在技术文件管理环节,应该保证测量现象最少配备两到三个测量人员,便于相关技术参数记录、测量复核等工作的实施。
5、测量工具(1)严格控制经纬仪等测量仪器测量准确性,做好校测质量控制,合格后才允许在施工现场使用。
(2)建立测量仪器台账统一管理,定期维护与保养。
6、测量仪器、量具的检验校正与维护及人员要求(1)为保证测量成果准确可靠,测量仪器、量具应按国家计量部门或工程建设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进行检定,经检定合格后方可使用;(2)测量仪器和量具除按规定周期检定外,对经常使用的经纬仪、水准仪的主要轴系关系应在每项工程施工测量前进行检验校正,施工中还应每隔1~3 个月进行定期检验校正;(3)测量仪器和量具的使用应按有关操作规程进行作业,并应精心保管,加强维护保养,使其保持良好状态;(4)所有测量人员经培训合格后持证上岗。
7、定位放线(1)以场区控制网定位时,应选择精度较高的点位和方向为依据;(2)进场后首先对施工定位图进行坐标反算法复核,以确保设计图纸的正确,此项工作由项目测量负责人负责;(3)项目测量负责人与甲方一道对现场的坐标点和水准点进行交接验收,经复核发现误差过大时应与业主共同商议处理方法,经确认后方可正式定位;(4)工程定位后要经建设单位和规划部门验收合格后方可开始施工。
(5)一旦施工测量出现误差,在施工过程中就会将测量误差放大,对工程整体质量造成影响,甚至会引发不可挽回的安全事故。
所以,在工程施工测量工作中,需要加强测量质量控制管理,降低测量误差,提高测量的精确性。
一方面,测量人员在实施相关的测量任务时,需要及时进行自我校测,有利于将测量误差控制在源头之上;另一方面,需要做好复测工作,通过一定的计算分析,加上相应的误差处理,保证施工测量质量。
3.2.2、土袋围堰施工溢流堰施工前先修筑图袋围堰,将上游流水拦断,埋引水管道将水引到未施工段自然下流。
1、工艺流程:河床清淤整理→装袋→堆码、填土→抽水、开挖→基础施工→围堰拆除2、施工操作方法(1)围堰材料:采用草袋、麻袋、编织袋装土进行围堰,袋内装土七分满,袋口缝合,不得漏土。
土袋堆码在两边,中间填粘土,也可以全断面采用土袋围堰。
(2)堰体尺寸:围堰顶宽1~2 米,有粘土心墙时为2~2.5m,顶部比施工常水位高出0.5 米以上(活水地段应考虑堰体压缩断面后的雍水高度)。
静水塘中堰外边坡为1∶0.5~1∶1,堰内边坡为1∶0.2~1∶0.5,流水河中围堰迎水面坡度1∶1~1∶1.5,背水面边坡1∶0.5~1∶1,围堰内净尺寸在满足基坑放坡开挖后,围堰内坡脚距基坑边缘还应留有不小于 1 米的净距。
(3)堆码要求:先筑上游围堰,再筑下游,独立围堰也由上游向下游合拢。
堆码在水中的土袋,可用钢筋焊制铁钩或铁笼,将草袋送入水中,其上下层和内外层应相互错缝,尽量堆码密实整齐,可能时由潜水工配合堆码,并整理坡脚。
草袋间填土可人工用手推车或装载机、自卸汽车从岸边斜向向水中送土至高出水面,逐渐向前推进。
围堰修好后,进行抽水,检验围堰漏水情况,开始抽水速度要慢,使其逐渐承受水压力完成预变形,防止抽水过快围堰坍塌。
抽水后,对沿河宽拉通的围堰堰内可直接进入机械设备在河床面进行干作业,作业方法同常规方法。
在流速较大处,堰外边坡草(麻)袋内可填装粗砂或砾石,堰外侧迎水面放置树枝、草皮、抛填片石等以防冲刷。
围堰拆除时应由下游开始,由堰顶至堰底,背水面至迎水面,逐步拆除。
3.2.3、土方开挖1、施工工序施工工序2、施工方法(1)根据基础和土质、现场出土条件合理确定开挖顺序,然后再分段分层平均下挖。
(2)开挖前,应先沿灰线直边切出槽边的轮廓线。
(3)开挖后,在挖到距槽底50cm 以内时,测量放线人员应配合抄出距槽底50cm 平线;自每条柄端部20cm 处每隔2~3m ,在槽帮上钉水平标高小木桩。
在挖至接近槽底标高时,用尺或事先量好的50cm 标准尺杆,随时以小木桩上平校核槽底标高。
最后由两端轴线(中心线)引桩拉通线、检查距槽边尺寸,确定槽宽标准,据此修整槽帮,最后清除槽底土方,修底铲平。
(4)基坑(槽)的直立帮和坡度,在开挖过程和敞露期间应防止塌方,必要时应加以保护。
(5)在开挖槽边弃土时,应保证边坡和直立帮的稳定。
当土质良好时,抛于槽边的土方(或材料),应距槽(沟)边缘0.8m 以外,高度不宜超过1.5m 。
基槽(坑)周围一侧,不得堆土过高。
(6)开挖基坑(槽)的土石方,在场地有条件堆放时,留足回填需用的好土,多余的土石方运出。
(7)土石方开挖一般不宜在雨天进行,否则工作面过大,雨天开挖基坑(槽)或管沟时,应注意边坡稳定,必要时可适当放缓边坡或设置支撑。
同时应在坑(槽)外侧围以土堤或开挖水沟,防止地面水流入。
施工时应加强对边坡、支撑、土堤等的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