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忆读书》第一课时
一、议题:名家读书
二、学习目标:
1、把握文章记叙的主要内容,理解文章的主题。
2、通过与名家“对话”,了解不同的阅读方法,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选文一
读书是件快乐的事
郑逸梅
在我的一生中,从我开始识字起,书便与我结下了不解之缘。
它们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读书和写书, 成了我生活中的常规, 成了我的必修课。
在我看来, 有书读, 有书写, 是人生一大幸事。
世上有许多人不识一个字, 一生没有读过一本书;也有的人, 虽然识字, 但几乎不读书, 这些人究竟是怎么生活的呢? 对我来说, 这简直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
我的生活离不开书。
每天必读, 而且读得广而杂, 可以说是博览群书了。
但我一直偏爱读旧体诗, 特别是唐宋的诗, 我很早就能背诵了, 但我还是一有空就翻上几页读一读。
古代诗人那精湛的诗句, 巧妙的用词, 以及优美的韵律, 读后犹如品尝到一杯美酒, 能使我忘掉生活中的不少烦恼, 把分散的思想集中到写作中去。
读旧体诗, 更重要的还为我的写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虽然我没有成为一个大诗人, 但偏爱读诗, 还使我结识了许多近代的大诗人, 如诗人柳亚子、朱大可等。
这些朋友为我的写作提供了许多珍贵的素材。
除了爱旧体诗外, 我还爱读历史书。
我收藏了许多有关历史的书。
我读书的方法与一般人似乎不尽相同, 不做札记, 也不做卡片, 全凭着自己的记忆, 把重要的, 或感兴趣的记住。
要记住这些历史上的大小事件, 人物的一些细节, 就得经常地翻阅读过的书, 并随时加以整理, 使它们在记忆上烙下印记, 并及时地在写作中应用上。
这样自己写文章时就更有说服力, 更有知识性和趣味性了。
读历史, 也是我自身修养的必要, 从历史中, 我看到历代杰出的文人都是爱国的, 敢于揭露社会的不公正, 为广大劳动人民写作的。
他们那为真理而奋斗的精神曾深深地鼓励着我去伸张正义。
当《民权报》反对袁世凯的阴谋诡计, 大兴挞伐时, 我便马上写文章大骂袁世凯, 骂得淋漓尽致。
某年, 哈同花园执事者, 仗势凌人, 被人控诸法院, 他竟纳贿获胜。
我便在自己编辑的《金钢钻报》上登了一幅沈延哲对此案所绘的讽刺画.事后, 我遭到了罚款处分。
这纯粹是混淆是非, 我忿然离职.柳亚子为此赠诗道: “肯将笔札媚公卿, 激浊扬清有不平。
”
读书是我生活的一部分, 休息时, 翻翻书, 读读报, 也是我每天生活中不可少的内容。
当我读书或写作累时, 我就会随手翻阅一些杂书。
在翻阅的过程中, 我便明白, 哪些书需要认真读一下的。
哪些只需略略看一下就行了, 哪些内容将来可能有用的.这样我以很短的时间, 把一下子来不及看的书分了类, 并把它们放在一定的位置上, 用时就能随时找到.从中学阶段开始我就剪报。
当时, 我十分喜爱读《民立报》和《民权报》.这两份报纸都有副刊, 而且篇幅很大, 上面登有小说、笔记、诗词, 以及杂体文等, 篇篇文章无不风趣有致, 引人入胜.我就整版地收集起来。
通过阅读这些文章, 我获得了意外的营养, 自己作文中的词藻丰富起来了, 思路也开阔了。
剪报使我尝到了甜头。
在《民权报》停刊后, 我就剪其他报纸中的好文章, 把它们订成一本本的小本子。
这些剪贴本与书相比, 更为我所喜欢, 因为, 它们中每一篇文章都是我喜欢的, 而书刊不能达到这一要求。
因而可以说这一本本剪贴本是文章中的精品集。
我时常拿出自己的剪贴本翻阅, 一遍又一遍地阅读那些我早已熟知的文章, 但每次重读, 我都会从中获得不少新的体会.剪贴本还是我收集写作素材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我写《上海旧话》等书时, 剪贴本曾给了我许多帮助.可惜, “文革”中, 把我从中学起就精心剪贴的几十本册子都毁了.“文革”后, 我又开始了剪贴, 直至今日, 我仍很喜爱做剪报这一工作.然而, 95岁的我现已是力不从心了。
写作的任务那样重, 从报上剪下那些文章后, 没有时间和精力把它们整理和贴好成册了, 只能折叠在那里, 等以后再说了。
词典也是我几乎每天要翻阅的书籍之一。
我特别地爱买词典, 它们是我不出门就能请到的“老师”。
这些词典受到我优厚的待遇。
我书架上再挤, 也不会把它们放在地上。
我特地买了一架大的玻璃书橱, 我把词典一本本地, 十分整齐地排列在架子上。
我先后买下了日本出的40本的《汉语大词典》, 我国出的《辞海》、《辞源》、《中华大字典》、《辞通》、《美术字词典》、《中国人名大词典》等, 整整地放满了一书架.它们成了我阅读、写作的最得力助手。
读书、看报、写书, 每天, 书就是我最忠诚的伙伴。
我把一生中绝大部分的时间都献给了它们。
同时, 它们也为我的生活带来了无穷的欢乐。
我与书本之间这样不可分离的关系, 真可谓是, “不可一日无此君”了!
阅读提示:品读这篇文章,同学们你深受感动了吗?读书、看报、写书, 每天, 书就是作者最忠诚的伙伴。
她一生与书打交道,她把一生中绝大部分的时间都献给了书。
她的这种精神令人佩服。
同时, 书也为她的生活带来了无穷的欢乐.你从书中感受到快乐吗?
选文二
我喜欢书
白夜
题目叫“我喜欢书”,但是想起来,最初我看到书时,并不喜欢。
大约在我4岁的时候,我的祖父教我念书。
可真难受了,我坐在那儿念天地人,山水田,一点儿意思也没有,仿佛小鸟给关在笼子里。
等到祖父说了声,出去玩一会儿吧!我就像脱缰的小马,高兴极了,跑到草地上,又是跳,又是唱。
然而,我渐渐喜欢书了,大约在5岁时。
有一天,我随父亲到9里以外的马厂街去。
在街头地摊上,父亲买了一部石印绘图本《三国演义》。
我拿起书,一面看,一面走,一面参加刘关张三兄弟的活动。
当然,也碰到不少拦路虎,我就绕过去。
一路上什么也没看到,一直走到家里,我才放下了书本,离开了三兄弟,我母亲说,这个孩子入了迷了。
我是入了迷了,不看书,我在家里是个小孩子,不得参加各种大人的活动。
然而,打开书,我就像个大人,可以走到各种各样人物面前,眼看他们表演,倾听他们谈话。
我从他们那里学到各种各样的东西。
后来,我在西南的塘沟集市上,买到一本石印的《千家诗》。
我又入了迷了,又读了一路。
书中每页皆有插图,同诗对照起来看,实在有意思。
我完全进入诗配画的意境中去,什么烟雨楼台呀,红杏出墙呀,完全忘记了周围的生活了。
到了上中学时,碰到的书太多了,要看得快,才看得完。
我记得,我在半天内看完了一本《鲁滨孙漂流记》,真是走马看花了。
古人能一目十行,我想,我大概也能一目十行,觉得很高兴。
于是,我就喜欢一目十行读下去,读了好多书。
年纪大了,我渐渐发现,有些书一目十行下去,没有真正读懂,必须仔细读下去才行。
读一遍不行,再读二遍;读二遍不行,再读三遍。
有些书甚至要常常读,越读越读出其中的味道来。
《杜诗镜铨》,我就看了五遍;孟德斯鸠的《波斯人信札》,我就看了五遍;曹雪芹的《红楼梦》,我就看了七遍,如此等等。
自然,有些书是要读一辈子的。
要知道书中说些什么,这是比较容易的,然而,你要把书中的财富,变成自己的,那就要费功夫了。
比如说吧,我把书合起来,复述书中的一段情节,只能复述大意,如果详细复述也不如书中的精彩。
这就是说,我同书还有距离。
要缩短这个距离,就得认真读啊,读啊。
然而,书真是太多了,也不能光埋头在几本书中,又要多看。
总之,既要多而博,又要少而精。
我的读书经验是,多看要一目十行,而少看要十目一行。
阅读提示:文中作者由不喜欢祖父教书,变为非常喜欢看书,对书入了迷。
由一目十行的看书,变为懂得要学会精读。
前后形成对比,在成长的过程中作者在进步。
读《我喜欢书》我们从中要体会到爱读书、学读书和用好书的意义。
推荐阅读: 冰心《童年杂忆.读书》华罗庚《要学会自学》杨绛《读书苦乐》课堂问题设计:
1、作者围绕读书叙述了哪些事例?
2、通读课文,说说名家是如何读书的?有哪些读书方法?
3、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谈谈你有什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