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背景篇1.从资源禀赋上看,我国是总量上的大国,人均上的贫国,人均资源量不足。
2.水资源相当匮乏,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4。
3.耕地人均不足1.5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
4.我国面临着严峻的环境问题,包括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
5.环境污染主要表现在: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加重,固体废弃物存放量过大,垃圾包围城市,环境污染向农村蔓延等。
6.环境破坏主要表现在:水土流失,土壤沙漠化,草原退化,森林资源锐减,生物物种加速灭绝,水资源日益匮乏等。
7.环境污染往往还会导致使人或哺乳动物致癌、致突变和致畸形,统称“三致作用”。
8.中国化学需氧量排放世界第一,二氧化硫排放量世界第一,二氧化碳排放量世界第二。
9.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其目的在于追求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更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10.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现实选择;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保障;是保障国家安全和提高中国综合国力的重要举措。
11.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各种自然资源。
12.重视计划生育、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安全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13.2005年初,中央又进一步提出,要大力节约能源资源,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4.2006年3月16日《中国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颁布,从发展循环经济、保护修复自然生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强化资源管理、合理利用海洋和气候资源等方面规定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要求15.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指出“坚持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
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
16.2011年3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颁布,并将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单独篇章加以论述,涉及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等内容。
17.资源节约型社会是在继承和发展我国传统节约思想和“勤俭建国”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而创立的一种社会发展新模式。
18.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提出有两个重要背景,一是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二是环境污染严重,生态危机加剧。
19.“节约”具有双重的含义。
其一是相对浪费而言的节约。
其二是要求在经济运行中对资源、能源需求实行减量化。
20.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
环境友好型社会由环境友好型技术、环境友好型产品、环境友好型企业、环境友好型产业、环境友好型学校、环境友好型社区等组成。
21.“十二五”期间我国“节能减排”工作的主要任务:一是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坚持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并重,充分发挥技术进步的作用,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二是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
落实节约优先战略,全面实行资源利用总量控制、供需双向调节、差别化管理,大幅度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各类资源保障程度。
三是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减量化优先,以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为目标,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四是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以解决饮用水不安全和空气、土壤污染等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加强综合治理,明显改善环境质量。
五是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
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修复为主,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加大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六是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在继续推进大江大河治理基础上,积极开展重要支流、湖泊和中小河流治理,增强城乡供水和防洪能力。
健全防灾减灾体系,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22.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法规政策体系:一是《宪法》中有关资源节约与合理利用、环境保护的规范;二是资源节约、综合利用与环境保护基本法,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三是在自然资源的综合开发、生产过程中物质资源的综合利用、生产与生活废弃物的再生利用这三方面的单项法律。
诸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等;四是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技术指标等法规;五是地方性资源节约、综合利用与环境保护法规,如《北京市节约用水办法》。
23.节约环保技术与产品标准,是指在经济、技术、科学及管理社会实践中,对节约环保技术及其产品通过制定、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节约效果和社会效益的过程。
24.节约环保技术与产品标准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它既包括国际标准,也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它是建立社会经济技术发展秩序的需要,是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政策措施。
25.建立节约环保技术与产品标准体系,一是要鼓励研发单位和企业积极参与国际节约环保技术标准和产品标准的制定,取得节约环保技术标准和产品标准生产使用的主动权,为我国节约环保技术研发和产品生产创造有益条件;二是加快节约环保技术与产品国家标准的制定,进一步完善国家标准体系,同时,促26.进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制定工作;三是加大各类标准的执行力度,确保标准的有效实施。
27.广义的节约型学校是指在学校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以节约资源和合理利用资源为重点,建立节约型和环保型的管理运行机制,保护环境,提高管理和服务工作的效率;构建节约和环保文化,培养包括具有节约品行在内的高素质的合格的高级专门人才。
28.狭义的节约型学校是指在学校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以节约资源和合理利用资源为重点,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管理运行机制,提高管理和服务工作的效率;构建节约文化,培养包括具有节约品行在内的高素质的合格的高级专门人才。
29.节约型学校:“节约”有两重意思,一是节约资源,合理配置利用资源,提高校园各种资源的效率水平;二是用节约思想教育学生,促进学生的成长和成才。
第二篇节水篇1、世界水资源现状地球上水资源总量:13.8亿立方公里,海水占97.5%,淡水资源总量占2.5%.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占全部淡水的0.3%。
淡水资源不仅短缺,且地区分布极不平衡,淡水资源丰富的地方是:拉丁美洲和北美洲。
2、中国水资源现状干旱、缺水严重,分布极不均衡;总量居世界第六,人均排128位。
3、北京水资源现状北京属资源型重度缺水地区。
4、北京供水情况供水水源:地下水、地表水、再生水;供水系统:水源、输水工程、自来水厂、配水管网;输水工程:渠道、管道。
水库:82座;京密引水渠---被称为京城供水的大动脉。
5、南水北调分为:东线、中线、西线3条线路;6、水法1988年颁布,2002修订。
北京市自2004年10月1日起实施。
7、世界水日:每年的3月22日;中国水周:每年的3月22日-28日节水标志:水滴、人手、地球三部分组成。
8、五种节水模式管理型、工程型、科技型、公众参与型、循环利用型;9、北京的5大水系:永定河、北运河、潮白河、蓟运河、大清河;属于海河流域。
10、自来水的生产过程:原水---净化工序---输水管道---水泵加压---千家万户。
11、污水处理方法:物理处理法、化学处理法、生物处理法;最大的污水处理厂:高碑店污水处理厂。
12、雨水利用的方式:雨水直接利用、间接利用、综合利用。
13、再生水:城市污水经再生工艺处理后具有一定使用功能的水;再生水包括中水;中水是非饮用水。
14、一般家庭生活用水量:楼房:人均月用水量3.5立方米,平房:人均月用水量3立方米。
第四篇节地篇1、我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千米。
据世界第三。
(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2、我国人均占有国土面积为12.4亩。
世界44.5亩。
可看出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发展中国家。
3、4、盲目规划、脱离国情建设、多抱少用土地、开发延迟、土地使用名不副实、农民进城抛弃耕地、变换说法摄取高额不法利益、征用农村耕地。
5、节约用地、集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书第32页6、书第36页4.6 6条内容7、33页两个图。
第五篇节材篇1.其中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面临着以下突出问题:一是森林资源总量不足。
二是森林资源质量不高。
三是林地保护管理压力增加。
四是林难度越来越大。
我国现已发现171种矿产资源,查明资源储量的有158种,营造能源矿产10种,金属矿产54种,非金属矿产91种,水气矿产3种。
中国矿产资源的基本特点是:第一,资源总量较大,矿种比较齐全;第二,人均资源量少,部分资源供需失衡。
第三,优劣矿并存。
第四,查明资源储量中地质控制程度较低的部分所占的比重较大。
第五,成矿条件较好,。
2.《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第六篇第二十三章再次明确提出: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减量化优先,以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为目标,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3.加快推行清洁生产,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理念,4.节材指节约及合理使用材料资源。
校园节材的目标在于:节约损耗,资源优化配置,达到资源利用的最大效益。
5.森林的大量减少在使木材和林副产品资源短缺的同时,还会引起水土流失,产生干旱、风沙等灾害,另一方面使动物失去栖息场所,鸟类减少,虫害增多。
而且使森林净化二氧化碳的能力大大地减弱,造成温室效应。
6.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
7.节约用材要做到:建筑造型要素简约,应避免大量装饰性构建;土建与装修及新技术材料应用一体化设计;采用符合当地地质、气候特点的新型建筑体系,选用工厂化、规格化、多样化、半成品化、装配化和模数化的建筑工程材料与部品;在保证建筑物性能的前提下,积极采用新型墙体材料。
第七篇环境保护篇1.环境通常是指围绕人群的空间和作用于人类这一对象的所有外界影响与力量的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