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绩
阅卷
日期
级专业
姓名(学号)
同组人姓名(学号)
实验项目
不同类型缺氧
实验目的
1.通过复制不同类型缺氧模型,了解缺氧的分类原则。
2.观察不同类型缺氧时呼吸节律和皮肤黏膜颜色的变化规律,了解不同类型缺氧的表现特
征
材料与方法
材料:
1.成年小鼠,雌雄不拘
2.钠石灰、甲酸、浓硫酸、5%亚硝酸钠、1%亚甲蓝
3.密封广口瓶、一氧化碳发生装置、吸管、注射器及针头、酒精灯等
方法:
1.观察指标:
动物一般状况、呼吸频率(次/10s)和深度、存活时间、皮肤黏膜颜色改变
2.乏氧性缺氧
1)取一只小鼠放入装有钠石灰的密封广口瓶中,观察和记录动物的观察指标,随后塞
紧,记录时间。
2)以后每10分钟重复观察上述指标1次,如有其它变化,随时记录,直至动物死亡。
3.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
1)准备一氧化碳发生装置。
2)将一只小鼠放入广口瓶中,观察其正常表现后与一氧化碳发生装置连接。
3)用刻度吸管取甲酸3ml放于试管中,沿试管壁缓慢加入浓硫酸2ml,塞紧。
4)观察。
4.亚硝酸钠中毒性缺氧
1)选取体重相近的小鼠2只,观察正常指标。
2)分别通过腹腔注射5%亚硝酸钠0.3 ml;
3)随后立即取其中1只动物腹腔内注入1%亚甲蓝溶液0.3 ml;
4)另1只立即注入生理盐水0.3 ml;
5)观察。
比较2只小鼠的表现及死亡时间。
实验结果
观察指标
一般状况呼吸频率呼吸幅度皮肤黏膜颜色存活时间
正常正常204 正常淡红色
缺氧1 动作迟缓102 慢暗红色存活
缺氧2 时而抽搐126 慢暗红色12’50”
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
正常正常276 正常淡红色
缺氧剧烈抽搐138 快樱桃红色8’33”
亚硝酸钠中毒性缺氧
正常正常210 正常淡红色
亚甲蓝救治迟钝258 快青紫色10’50”
生理盐水对照迟钝210 快青紫色7’00”
讨论
1.乏氧性缺氧
1)由于吸入气氧分压过低而引起的缺氧。
动脉血氧分压降低,血氧含量减少,组织供
氧不足。
2)在该组实验中,我们一共使用了两只小鼠。
第一只小鼠直到所有实验终止仍未死亡,
最后采取了断颈处死的方式。
第二只小鼠在实验过程中从抽搐到动作迟缓,在实验
开始12分50秒死亡,皮肤黏膜呈暗红色。
3)经讨论得出第一只小鼠未能死亡的可能原因有如下几种:
a)广口瓶气密性差
b)钠石灰不能有效吸收CO2
c)小鼠个体发育不完全,大脑呼吸中枢不敏感,缺氧能力较好。
4)第一只小鼠虽未死亡,但从广口瓶中取出时行动迟缓、呆滞,应也有一定程度的缺
氧。
2.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
1)由于血红蛋白质或量的改变而导致的缺氧。
CO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HbCO,阻碍
了氧气的血红蛋白与氧气的结合。
2)该实验小鼠开始是呼吸频率较快,可能原因是受到惊吓。
死亡时皮肤黏膜呈樱桃红
色。
死亡时间各组各不相同,这与小鼠体重、大小已经CO产生速度等有关。
3)小组在该组实验开始五分钟时点燃酒精灯加速实验进程,六分钟时熄灭酒精灯共用
时一分钟,该时间内小鼠反应剧烈,眼睛黏膜、鼻子、尾巴、耳朵均呈樱桃红色。
于8分33秒死亡。
3.亚硝酸钠中毒性缺氧
1)由于血红蛋白质或量的改变而导致的缺氧。
亚硝酸盐使血红素中二价铁氧化成三价
铁,形成高铁血红蛋白,失去结合氧的能力。
2)在该组实验中,亚甲蓝用于急救,可还原三价铁为二价铁,注射了亚甲蓝的小鼠理
应存活,而我组实验失败小鼠死亡。
3)经讨论得出注射亚甲蓝的小鼠死亡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
a)注射位置不对,亚甲蓝注射入肠腔或膀胱
b)给药不及时抢救速度过慢等
结论
1.缺氧是实验中小鼠死亡的原因,但缺氧类型不同,死亡的形态不同。
2.乏氧性缺氧:
由于吸入气氧分压过低而引起的缺氧。
临近死亡时呼吸频率减缓,动作迟缓,皮肤黏膜呈暗红色。
3.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
由于血红蛋白质或量的变化而引起的缺氧,属血液性缺氧。
临近死亡时呼吸频率加快,剧烈抽搐,皮肤黏膜呈樱桃红色。
4.亚硝酸钠中毒性缺氧:
由于血红蛋白质或量的变化而引起的缺氧,属于血液性缺氧。
临近死亡时呼吸频率加快,动作迟缓,皮肤黏膜呈咖啡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