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综合探究三从宗教景观看文化的样性
教材分析
文化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本课从宗教景观的角度去探究文化的多样性,引导同学学会观察和认识身边的社会和文化现象。
课本首先从宗教景观的内涵出发,描述世界三大宗教的影响和宗教景观的丰富性。
而后提供三组图片,借以比较佛教建筑之间的差异、三大宗教的代表性建筑及中国南北宗教建筑布局的不同,以此展示文化的多样性。
最后课文介绍了开展探究活动的具体步骤,以便同学在实地探索中,学会观察、分析各种社会和文化现象,提高自己的综合研究能力。
知识框架
三大宗教与宗教景观--->不同的宗教景观反映了不同的文化内涵--->让我们去探索身边的文化
重难点分析
重点:不同宗教(本土与外来)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难点:探究活动的展开。
教学准备
1.收集有关世界三大宗教的资料特别是宗教建筑方面的资料,如印度佛塔、日本佛寺、中国佛寺等;收集中国南北方的戏台图片;收集家乡的宗教建筑和戏台方面的图片资料。
2.教师自己制作有关宗教景观研究的小报或幻灯片。
3.指导学生根据一定的标准(如相近的地域、相近的主题、相似的兴趣、不同的特长等)进行分组。
教学过程
导入:
(参考一):同学们,你们都到过哪些地方?能说说在旅游后给您印象最深的景点有哪些吗?(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加以归类与引导,使学生正确区分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并由此概括出文化景观的含义,进入新课。
)
(参考二):“你知道世界上有哪三大宗教吗?”“你生活的地方(或家的附近)有没有三大宗教的建筑?你见过哪一种”等。
用以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在学生回答之后,即可引入教学内容。
板书:一、什么是宗教景观
提问:什么是文化景观?什么是宗教景观?
引导学生看教材,了解“文化景观”这一概念,再由此引出“宗教文化景观”的含义。
并借助图3—36《天主教堂》、3—37《佛教寺庙》、3—38《清真寺》,问:都是宗教建筑,它们相同吗?由此明确“宗教文化景观”这一概念。
再利用学生刚才的回答“不相同”,引出“文化的多样性”这一课题。
师(小结):三大宗教的建筑风格完全不同,体现了在文化景观方面的差异。
这种差异说明了人类文化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性的。
(承转)实际上文化景观是极为丰富的,千姿百态的。
下面我们以三大宗教文化景观为例,来了解为什么会形成不同的文化,文化在传播过程中是如何与别的文化发生融合的,自身又是如何发展或变化的等问题。
板书:二、不同的宗教景观告诉我们什么?
师:依次展示图3—35《中国的佛寺》、3—33《印度的佛塔》、3—34《日本的佛寺》,并出示两个思考题:
1.这三个建筑有什么相同之处?
2.这三个建筑又有什么不同?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不同?
生(活动):1. 由学生扮演导游向其他同学介绍中国佛教建筑的形态和构造,再展示印度佛塔和日本佛寺的图片,揭示佛教传播的路线。
2. 请各小组结合“导游”的介绍和上述两个思考题开展讨论,重点讨论形成不同风格的原因。
讨论结束后由每个小组选派代表交流结果。
师(小结):三个建筑物的主题是相同的,都是以佛教为主题,它们过去主要是佛教信徒们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现在都成了宗教文化景观;而三个建筑物的风格是明显不同的,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
造成“不同”的原因较复杂,主要是各国的自然条件和文化传统(包括建筑传统)很不同。
佛教在传入过程中内容会变,形式会变,建筑样式也会变。
事实上,传入中国和日本的佛寺造型都参照了当地的宫室和民宅。
这些现象证明,外来文化只有与当地文化结合,才能生存和发展。
而各国各地的具体情况不同,形成的文化也就不同,这就是文化多样性的原因。
师(承转):刚才我们探讨了同一种宗教,因为时间空间的转换显示出了明显的差异。
接着,我们去看看不同种的宗教,去比较一下它们的建筑风格吧。
展示:图3—36《天主教堂》、3—37《佛教寺庙》、3—38《清真寺》,让学生观察图片并讨论以下思考题(重点讨论建筑风格的象征意义):
1.从功能上看, 这三个建筑物有什么相同之处?
2.天主教堂和清真寺的建筑都采用了哪项技术?你能告诉大家这项技术的优点吗?
3.你知道它们的建筑风格分别具有何象征意义吗?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明确以下几点(小结):
从功能上看都是宗教活动的场所,都是宗教文化景观。
建筑是凝固的艺术,建筑是一定文化的结聚,一般都有其象征意义,只是我们通常不太留意罢了。
像这三张图片,天主教堂建筑的高耸入云是要显示上帝高高在上的威严,类似皇宫的佛教寺庙是为了显示其至尊地位,而清真寺的穹顶建筑是为了召唤信徒。
当然,他们再次向我们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
天主教堂和清真寺在建筑中都是采用了拱的技术。
这项技术使建筑物形成了高大挺拔的风格,且极为坚固,用的是石料,在正常情况下,可以历千年而不朽。
通过上述两组宗教建筑物的比较,我们发现,不管同一宗教的建筑物还是不同宗教的建筑物,也不管时间与空间如何改变,它们都有相同之处,那就是它们都是某种宗教的表现形式,都是为着向人们宣传某种宗教。
另一方面,我们还发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宗教景观差异确实很大,文化的多样性可以说是无处不在。
那么,除了文化传统,民族心理等因素,还有什么因素也在对宗教景观的差异产生影响呢?
师:展示图3-39 《教堂前面的广场》、图3-40《中国北方的戏台》和图3-41《中国南方的戏台》,指导学生观察图片、阅读教材的相关内容,同时讨论下列问题:
1.中国和西方的宗教景观在布局上有何不同?你能试着分析其原因吗?
2.中国南北方宗教景观在布局上又有何不同?你觉得主要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种不同?
生答(略)
师小结:通过以“各地不同的宗教景观”为案例的学习,我们初步感受了文化的多样性。
我们明白了宗教景观和各地的文化传统、民族心理以及自然条件有密切的关系。
它是一个地区或民族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综合反映和浓缩。
显然,文化的多样性主要也是由这些因素造成的。
实际上,文化的多样性既是不可避免的,更是对人类自身的发展有意的,它使我们的世界、我们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
通过以“各地不同的宗教景观”为案例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一种综合探究的方法:
第一步:是确定探究主题。
这一主题可以小一些,但要有一定价值。
第二步:是收集相应的资料展开研究。
现代社会中的资料可以说是泛滥成灾,
所以选择、梳理资料(文字、图片、实物)极为重要------要找与主题有关的能说明问题的;要善于对相关资料进行归类,这样容易对材料进行比较,发现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要通过讨论与分析,认真解读资料,从中发现有效信息和形成一定的结论,并及时记录下来。
第三步;是形成成果。
成果可以仅仅是提出问题------因为提出一个有价值的
问题与解决一个问题几乎同样重要;如能既提出问题,又能解决问题,当然更好。
成果的形式可以是文字,如小调查报告、小论文等;也可以是各类小制作,如模型、工艺品等;还可以是小表演,如历史剧、成语剧等。
[板书] 三、我们也来试一试。
教师可以按以下步骤组织学生“试试”:
1.引导学生说说本地的宗教景观,再展示自己制作的关于本地宗教景观的图片及资料的小报或幻灯片。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确定哪几个是可能有探究价值的宗教景观,并确定几个探究主题,供各学习小组选择。
2.指导各学习小组讨论确定本组的探究主题和采用的方法(教师协调,各组尽可能选取不同的主题);组内成员完成具体分工,明确任务,并制定出具体的活动计划。
[课外活动] :要求各学习小组在课外要完成以下任务:
1.各组成员按分工,分别完成文字、图片资料的收集工作。
2.对收集到的文字、图片资料做好归类整理,并进行初步的分析与讨论。
3.形成初步的成果,这些成果一般至少应当说明两个问题:(1)所收集的资料反映了哪些问题?(2)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具体可由学生根据反映的问题进行探究)
[专题讨论] :教师安排适当的时间与地点组织交流与讨论,至少应当完成两项任务:
1.各组派一名代表展示本组的探究成果,教师或同学组成的专家组进行小结和点评。
2.各组派一名代表介绍本组的探究工作,内容最好包括:(1)开展探究活动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同学是怎样克服的?(2)这次探究活动的最主要收获是什么?(3)通过本课的学习,学到了什么?(4)对今后的探究学习有什么建议?
(课外作业)
对小组的探究成果做进一步的完善,制作一份《多样文化景观专刊》,要求图文并茂,并张贴于教室宣传栏进行展评。
(注:参考浙江人民出版社《历史与社会》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