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绎推理经典14种方法20例题详解一、矛盾关系的推理矛盾关系是指两个语句或命题之间不能同真(必有一假),也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不能同真,就是说当其中一个命题真时,另一个命题必假;不能同假,就是说当其中一个命题假时,另一个命题必真。
例如,“我们单位所有职工都买了保险”与“我们单位有些职工没有买保险”之间是矛盾关系,“我们单位所有职工都没有买保险”与“我们单位有些职工买了保险”之间也是矛盾关系,“张云是总经理”与“张云不是总经理”之间也具有矛盾关系。
分享一点个人的经验给大家(经验分享部分看过的人不用看了)。
我的笔试成绩一直都是非常好的,不管是行测还是申论,每次都是岗位第一。
其实很多人不是真的不会做,90%的人都是时间不够用,要是给足够的时间,估计很多人能够做出大部分的题。
公务员考试这种选人的方式第一就是考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就是考思维,第三考决策力(包括轻重缓急的决策)。
非常多的人输就输在时间上,我是特别注重效率的。
第一,复习过程中绝对的高效率,各种资料习题都要涉及多遍;第二,答题高效率,包括读题速度和答题速度都高效。
我复习过程中,阅读和背诵的能力非常强,读一份一万字的资料,一般人可能要二十分钟,我只需要两分钟左右,读的次数多,记住自然快很多。
包括做题也一样,读题和读材料的速度也很快,一般一份试卷,读题的时间一般人可能要花掉二十几分钟,我统计过,我最多不超过3分钟,这样就比别人多出20几分钟,这在考试中是非常不得了的。
论坛有个帖子专门介绍速读的,叫做“得速读者得行测”,我就是看了这个才接触了速读,也因为速读,才获得了笔试的好成绩。
其实,不只是行测,速读对申论的帮助更大,特别是那些密密麻麻的资料,看见都让人晕倒。
学了速读之后,感觉有再多的书都不怕了。
而且,速读对思维和材料组织的能力都大有提高,个人总结,拥有这个技能,基本上成功一半,剩下的就是靠自己学多少的问题了。
平时要多训练自己一眼看多个字的习惯,慢慢的加快速度,尽可能的培养自己这样的习惯。
当然,有经济条件的同学,千万不要吝啬,花点小钱在自己的未来上是最值得的,多少年来耗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现在既然势在必得,就不要在乎这一刻。
建议有条件的同学到这里用这个软件训练速读,大概30个小时就能练出比较厉害的快速阅读的能力,这是给我帮助非常大的一个网站,极力的推荐给大家(给做了超链接,按住键盘左下角Ctrl 键,然后鼠标左键点击本行文字)。
另外,还有一个不得不说的工具,一款公务员考试软件,对于我成功它绝对是功不可没的,超猛的一款软件,集成最新题库、大纲资料、模拟、分析、动态等等各种超赞的功能,性价比超高,是绝不可缺的一款必备工具,结合上速读的能力,如虎添翼,让整个备考过程效率倍增。
到我推荐的这里搜索“公务员”就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科目(也给做了超链接,按住键盘左下角Ctrl键,然后鼠标左键点击本行文字)。
最后,记得好好学习,只有自己帮助自己。
祝愿每一位有梦想的同学早日实现自己的理想!帮大家祈福!加油!根据直言命题之间的矛盾关系必有一真,必有一假,我们可以求解一些问题。
例题1莎士比亚在《威尼斯商人》中,写富家少女鲍细娅品貌双全,贵族子弟、公子王孙纷纷向她求婚。
鲍细娅按照其父遗嘱,由求婚者猜盒定婚。
鲍细娅有金、银、铅三个盒子,分别刻有三句话,其中只有一个盒子,放有鲍细娅肖像。
求婚者通过这三句话,猜中鲍细娅的肖像放在哪只盒子里,就嫁给谁。
三个盒子上刻的三句话分别是:(1)金盒子:“肖像不在此盒中。
”(2)银盒子:“肖像在铅盒中。
”(3)铅盒子:“肖像不在此盒中。
”鲍细娅告诉求婚者,上述三句话中,最多只有一句是真的。
如果你是一位求婚者,如何尽快猜中鲍细娅的肖像究竟放在哪一个盒子里?A.金盒子。
B.银盒子。
C.铅盒子。
D.要么金盒子要么银盒子。
E.不能确定。
例题2某珠宝店失窃,甲、乙、丙、丁四人涉嫌被拘审。
四人的口供如下:甲:案犯是丙。
乙:丁是罪犯。
丙:如果我作案,那么丁是主犯。
丁:作案的不是我。
四个口供中只有一个是假的。
如果上述断定为真,那么以下哪项是真的?A.说假话的是甲,作案的是乙。
B.说假话的是丁,作案的是丙和丁。
C.说假话的是乙,作案的是丙。
D.说假话的是丙,作案的是丙。
E.说假话的是甲,作案的是甲。
二、三段论三段论就是指由三个命题构成的推理。
具体说来,三段论是由包含着一个共同因素(逻辑中介)的两个命题推出一个新的命题的推理。
例如:所有阔叶植物都是落叶的,所有葡萄树都是阔叶植物,所以,所有葡萄树都是落叶的。
上述推理中的共同因素就是“阔叶植物”。
进行三段论推理,关键就是要看这个共同因素能否把两个前提连接起来推出结论。
如果连接不起来,则三段论就是错误的。
例如,英雄难过美人关,我难过美人关,所以,我是英雄。
上述推理的错误就是“难过美人关”这个共同因素没有能够把两个前提必然地连接起来。
因为很可能英雄是难过美人关的一种人,但我却是难过美人关的另一种人。
例题1在某住宅小区的居民中,大多数中老年教员都办了人寿保险,所有买了四居室以上住房的居民都办了财产保险。
而所有办了人寿保险的都没办理财产保险。
如果上述断定是真的,以下哪项关于该小区居民的断定必定是真的?Ⅰ有中老年教员买了四居室以上的住房。
Ⅱ有中老年教员没办理财产保险。
Ⅲ买了四居室以上住房的居民都没办理人寿保险。
A.Ⅰ、Ⅱ和Ⅲ。
B.仅Ⅰ和Ⅱ。
C.仅Ⅱ和Ⅲ。
D.仅Ⅰ和Ⅲ。
E.仅Ⅱ。
三、条件关系推理条件关系主要有三种,即充分条件关系、必要条件关系和充要条件关系。
三种条件关系可以分别表达为:充分条件:有之必然,无之未必不然必要条件:无之必不然,有之未必然与上述条件关系相对应,就有相应的条件关系命题,即充分条件命题、必要条件命题和充要条件命题。
例如:(1)如果天下雨,那么地湿。
(2)只有年满18岁,才有选举权。
在条件命题中,表示事物情况存在的条件的部分称为前件,表示依赖条件而存在的部分称为后件。
充分条件命题只要在前件为真,并且后件为假时才是假的,其他情况下都是真的。
在日常语言中,“如果…就…”、“有…就有…”、“倘若…就…”、“哪里有…哪里就有…”、“一旦…就”、“假若…则…”、“只要…就…”等联结词都能表达充分条件命题。
必要条件命题只有在前件为假并且后件为真时才是假的,其他情况下都是真的。
在日常语言中,“没有…就没有…”、“不…不…”、“除非…不…”、“除非…才…”、“除非…否则不…”、“如果不…那么不…”等联结词都能表达必要条件命题。
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这就是:如果p是q的充分条件,那么q就是p的必要条件;如果p是q的必要条件,那么q就是p的充分条件。
充分条件推理有两个有效的推理形式:(1)肯定前件式:如果p,那么qp—————q(2)否定后件式:如果p,那么q非q—————非p必要条件推理有两个有效的推理形式:(1)否定前件式:只有p,才q非p—————非q(2)肯定后件式:只有p,才qq—————p例题1“只有认识错误,才能改正错误。
”以下诸项都准确表达了上述断定的含义,除了:A.除非认识错误,否则不能改正错误。
B.如果不认识错误,那么不能改正错误。
C.如果改正错误,说明已经认识了错误。
D.认识错误,是改正错误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E.只要认识错误,就一定改正错误。
例题2世界级的马拉松选手每天跑步都不超过6小时。
一名选手每天跑步超过6小时,因此他不是一名世界级马拉松选手。
以下哪项与上文推理形式相同?A.跳远运动员每天早晨跑步。
如果某人早晨跑步,那么他是跳远运动员。
B.如果每日只睡4小时,对身体不利。
研究表明,最有价值的睡眠都发生在入睡后的第5个小时。
C.家长和小孩做游戏时,小孩更高兴。
因此,家长应该多作游戏。
D.如果某汽车早晨能起动,那么晚上也能起动。
我们的车早晨通常能起动,同样,它晚上通常也能起动。
E.油漆三小时内都不会干。
某涂料在三小时内干了,所以它不是油漆。
四、归纳推理归纳推理是以个别性知识为前提而推出一般性知识为结论的推理。
根据前提中是否考察了一类事物的全部对象,可以将归纳推理分成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
完全归纳推理是根据某类事物中每一对象都具有某种属性,推出该类事物对象都具有某种属性的推理。
不完全归纳推理是根据一类事物中的部分对象具有某种属性,推出该类事物对象都具有某种属性的推理。
根据前提中是否考察了事物对象与其属性之间的内在联系,不完全归纳推理分为简单枚举归纳推理和科学归纳推理。
简单枚举归纳推理是以经验认识为主要依据,根据一类事物中部分对象具有某种属性,并且没有遇到反例,从而推出该类所有对象都具有某种属性的推理。
科学归纳推理是以科学分析为主要依据,根据某类事物中部分对象与其属性之间的内在联系,推出该类事物的全部对象都具有某种属性的推理。
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的根据是经验性的认识。
在考察中没有遇到反例并不等于反例不存在。
一旦出现反例,则原来的结论就会被推翻。
所以,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的结论不是很可靠的。
科学归纳推理的特点是,由于前提中考察了事物对象与其属性之间的内在联系,所以,结论的可靠性比较大。
对于科学归纳推理而言,前提数量的多少不起主要作用,只要是真正揭示了事物对象与其属性之间的因果必然联系,尽管前提的数量不多,甚至只考察了一两个典型事例也能得到非常可靠的结论。
关于这一点,恩格斯说得好:十万部蒸汽机并不比一部蒸汽机能更多地证明热能转化为机械运动。
这一论断,无疑说明了科学归纳推理的科学性质。
研究事物现象间的因果联系,是进行科学归纳推理的必要条件。
因为科学归纳推理是根据事物现象间的因果联系的分析而作出结论的。
那么,我们首先应该弄清楚的是:什么是因果联系?如果某个现象的存在必然引起另一个现象发生,那么这两个现象之间就具有因果联系。
其中,引起某一现象产生的现象叫做原因,而被某一现象引起的现象叫做结果。
因果联系有以下特点:(1)原因和结果在时间上是前后相继的原因在前,结果在后。
前后相继是因果联系的一个特征,但不能只是根据两个现象在时间上前后相继,就作出它们具有因果联系的结论,如果这样,就要犯“以先后为因果”的逻辑错误。
例如,不能以冬天发生在春天的前面,就说冬天是春天的原因。
(2)因果联系是确定的因果联系在一定范围内是确定的。
原因就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不能倒因为果,也不能倒果为因。
否则就会出现“因果倒置”的逻辑错误。
例如:“发达国家都拥有大量的私人轿车,为了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我国也应该大量发展私人轿车”这一论述就犯了“因果倒置”的逻辑错误。
在弄清楚什么是因果联系之后,接下来我们需要着重弄清楚的是:如何探求事物现象间的因果联系呢?逻辑上提出了探求事物现象间因果联系的五种方法,简称求因果五法,即求同法、求异法、求同求异并用法、共变法和剩余法。
这里只介绍求同法和求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