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解读_挪威的森林_的种种象征意义

解读_挪威的森林_的种种象征意义

21 名字 :命运的象征 《挪威的森林》的主人公有三个 “: 我”、直子和阿 绿 。这部长篇小说原本是在短篇小说《萤火虫》的基 础上扩写的 。《萤火虫》的主人公也有三个 “: 我”(始 终没有姓名 ———笔者注) 、好友木月和他的女友直 子 。《萤火虫》讲述的大抵就是《挪威的森林》第二 、 第三章的故事内容 :六十年代末“我”在东京读大学 , 过着集体宿舍的生活 。过去与木月 、直子交往 ,木月 后来自杀 “, 我”与直子的交往中断 。一天 “, 我”在街 上偶遇了也在东京读大学的直子 ,开始一起散步 。 直子二十岁生日的晚上“我”去她住所庆祝 ,后来我 们做爱 。第二天直子忽然不辞而别 。“我”痛恨自己 一时的莽撞 ,并不断写信给她 ,祈求谅解 。数月后 “我”接到直子的信 ,得知她住进京都的一所叫“阿美 寮”的疗养院 。当晚 “, 我”从室友那里得到一只萤火 虫 。看着在黑暗中迷失方向的萤火虫 “, 我”抑制不 住阵阵悲哀 。 村上春树决定扩充这篇小说 ,并给“我”取了个 名字 ,叫“watanabe toru”,同时还设定了另外一个女 主人公 ———阿绿 。 一般来说 ,日本人的姓名都使用汉字 ,表达相应 的意思 ,如女子名字中的“静子”“、纯子”“、敏子”;男
— 74 —
等 。②受这些观点的启发 , 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 上 ,笔者以主人公的名字为切入点 ,对名字 、场景等 关键词所具有的象征意义做了一番梳理 ,探讨它们 与故事情节之间的关系 ,分析名字背后所隐藏的人 物生存范式 。笔者认为 ,在这部作品中 ,主人公的名 字具有深刻的内涵 ,它不仅暗示着人物的生存范式 , 同时反映出作者对这部长篇小说的总体构思 。名字 与场景等道具相辅相成 ,如催化剂一般 ,积极地推动 着这部小说情节的发展 。
小说主人公“我”尤其喜欢阅读美国作家菲茨 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曾多次提到它 。作者 的这一设定恐怕寓意着这部小说试图表达的与《了 不起的盖茨比》相同的主题 :幻灭和死亡 ,并如同《了 不起的盖茨比》中大量地运用了象征手法一样 《, 挪 威的森林》中也随处可见这种表现技巧 。有些学者 早已注意到这一点 ,发表了一些见解独到的论文 。 如李柯将《挪威的森林》中的灯光 、萤火虫 、水井与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灯光 、盖茨比的别墅 、峡谷所具 有的象征意义进行了对比分析 ,认为前者的灯光象 征了主人公“我”的爱人和精神寄托 ,萤火虫象征着 主人公孤独 、微弱的生命之光 ,水井象征着死亡 。该 作者还进一步指出 ,虽然村上春树在创作手法上颇 受菲茨杰拉德的影响 ,但并没有停留在简单的模仿 之上 ,而是充分发扬了日本文学的民族风格 ,使作品 人物更具有日本“私小说”人物的特点 ,描述手法也 更委婉细腻 ,富于阴柔之美 。①还有学者分析了《挪 威的森林》中森林 、草原所具有的象征意义 ,指出它 们是“使人迷失自我的森林”以及“阴阳界的边界”
所谓“内向的一代”作家指的是二十世纪七十年 代以后登上日本文坛的作家 ,如有古井由吉 、后藤明 生 、黑井千次 、阿部昭 、柏原兵三 、小川国夫等 。文艺 评论家秋山骏对“内向的一代”的文学特点做过如下 的总结 : (1) 对那些知识权威有关社会的论述感到抵 触和不信任 ; (2) 给日常社会引入“非现实的世界”; (3) 描写都市生活 、都市人的生存 ,远离“家庭”、“血 缘”“、故乡”等 ,甚至离开自然 、现实 ; (4) 描写无意义 的人 、无意义的场所和无意义的生存 。村上春树秉 承了“内向的一代”的本质 ,甚至有进一步的发挥 。
2004 年第 4 期 总第 86 期

外语研究 Foreign Languages Research
2004 , №4 Serial №86
解读《挪威的森林》的种种象征意义
谢志宇
(浙江大学外语学院 ,浙江杭州 310058)
摘 要 :《挪威的森林》以“我”的独白和回忆 ,讲述二十岁左右的“我”和直子 、阿绿 (又译为绿子 ———笔者注) 两位姑娘之间纯真而忧伤的爱情故事 。作者为主人公设定了一个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名字 ,暗示了他们不同的 生活范式和命运 。作者同时还大量地运用了象征手法和印象式描述 ,借助于场景 、植物 、乐曲等道具 ,展现了 现代青年一幕幕苦涩的爱情美梦 ,由此寓意现代人理想 、信念的最终破灭 ,揭示了工业社会中人们内心的孤独 和相互间的不可交流性 。 关键词 :《挪威的森林》; 名字 ; 场景 ; 象征 ; 幻灭 中图分类号 : I106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5 - 7242 (2004) 04 - 0074 - 05
— 75 —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再以这部作品中的另一个女主人公阿绿为例来 看 ,她身上同样具有类似的特点 。阿绿大方开朗 ,与 直子的性格似乎完全不同 。“绿”显然是生命旺盛的 符号 ,也是生命复苏的象征 。这一点与日语的“直” 字带有“重新 、复苏”的意思是一致的 。但将《挪威的 森林》与《萤火虫》之间的关系联系起来考虑的话 ,读 者不难发现阿绿是作者笔下的另一个直子 。在小说 中 ,当直子住进“阿美寮”后 ,阿绿便“及时”地出现在 “我”面前 。笔者注意到了小说中“我”与阿绿第一次 见面时的描述 :阿绿剪掉了长发 (请注意 ,直子过去 是长发 ———笔者注) ,戴上了一副太阳镜 。她说 “: 头 发一下变短 ,觉得什么保护层都没有了似的 。就像 赤身裸体地被扔到人堆里 ,心里慌得不行 ,所以才戴 这太阳镜 。”(第四章 61) 笔者同时注意到“我”在“阿 美寮”第一眼看到直子时的描写 “: 她像小女学生一 样剪着整齐利落的发型 ,一侧仍像以往那样 用发卡 一丝不乱地拢住 ……”并且说 “: 我嫌麻烦 ,就请玲子 剪掉了 。”(第六章 124) 两位女主人公同时以“短发” 出现在扩充后的小说中 ,笔者认为这是作者精心的 设定 。阿绿是直子生命的复苏 ,是她在现实世界的 替身 。因此 ,比起直子来 ,阿绿这一人物所带有的现 实性要浓厚得多 。小说中的她有父母 (虽先后去世 ———笔者注) ,有一个始终未露面的姐姐和自己的 家 。作者不仅在描述她家时花了一些笔墨 ,也大篇 幅地展示了“我”去医院照看阿绿父亲的情景 。但阿 绿终究是作者笔下的人物 ,她的身上无时不凸显着 作者笔下人物所带有的共同特质 ,如家庭关系的含 糊性 、日常行为的怪异性 。我们倘若仔细分析一下 阿绿的种种行为 ,定会更加确定阿绿的内心深处其 实与直子同样难以捕捉 ,如同直子所具有的不确定 性一样 ,阿绿也犹如天外来客一般 ,常常来无影去无 踪 ,似乎永远没有自己固定的归属 。她常常失约 ,不 来学校上课 ,当我按照电话号码 “( 我”是在学校的学 生管理处查到的 ———笔者注) 打过去询问时 ,却被告 知没有这个人 。等到下次见面时 ,她却依旧一幅漫 不经心的样子 。作者和“我”从来也没有 (给读者) 一 个合理的解释 。其实无法解释 。因为“我”根本就不 了解阿绿 。作者笔下的阿绿同样也是支离破碎 、散 乱的 。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子的“太郎”“、秀夫”“、勇”等等 。但“我”的名字在小 说中却始终以日语假名出现 。显然 ,作者有意避开 汉字 ,期待读者自己的理解和诠释 。《挪威的森林》 的中文译者林少华将“我”的名字译为“渡边彻”(下 线为笔者所加 ,下同) ,从读音上来看这一译法虽然 并没有错 ,但纵观整部作品的故事情节 ,选择“彻”这 个汉字似乎欠妥 。日语中的“toru”可以写成好几个 汉字 。除了“彻”以外 ,还可以写成“通”、“亨”、“透” 等 。笔者认为在这里译成“通”最好 。“通”在日语中 有“往来于 ……”、“通过”、“穿过”的意思 ,这个汉字 最能表现主人公“我”在这部小说中的生存范式和命 运 ,颇具象征意义 。
小说中的“我”是一个懦弱胆怯但心高气傲的 人 。“我”鄙视 (六十年代那些) 虚伪的学生运动领 袖 ,对革命运动的意义持怀疑态度 “; 我”无法容忍身 边那些为达到个人目的而不择手段的“知识精英”。 “我”喜欢阅读欧美的经典小说 ,仰慕靠个人努力而 成功的英雄 ,但在现实中“我”却找不到生活的理想 。 小说中那只迷失方向的萤火虫就象征着“我”“: 萤火 虫消失之后 ,那光的轨迹仍久久地印在我脑海中 。 那微弱浅淡的光点 ,仿佛迷失方向的魂灵 ,在漆黑厚 重的夜幕中往来彷徨 。”③从作者对“我”的这一设定 来看 “, 我”属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那些参加日本“全 共斗”运动 ,经历失败而陷入迷惘的青年 。对于那场 运动和那些青年 ,有人曾这样评述道 “: 他们想去解 放这个社会 ,可他们却没有从真正客观的 (也就是马 克思主义者的) 社会关注出发 ,而是仅仅着眼于一种 自恋式的快乐原则 。”④“全共斗”是“全日本学生共 同斗争阵线”的简称 ,是六十年代后期掀起反对运动 的学生团体 。这场运动在日本起到过类似 1968 年 法国巴黎“五月风暴”的颠覆作用 。表面上 ,爆发这 场运动的导火线是青年学生们反对签订“日美安全 保障条约”,但实质上是反对战后日本不合理的政治 体制 、教育体制 ,反对将经济实力当作衡量一切事物 标准的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价值观 。这场运动事实 上并没有明确的斗争目标 ,也没有切实可行的行动 纲领 ,伴随着这一运动的只是学生们的狂热 。因此 当这一运动最终如同一个畸形胎儿一样流产时 ,没 有一个人为此感到惊讶 ,甚至包括那些激进的学生 领袖 。对于经历过这场运动的“我”来讲 ,事后有相 当一段时期是在激情与麻木 、理想与幻灭的徘徊中 度过的 。“通”这一汉字的象征意义在这里被显露得 淋漓尽致 。另外 ,在对爱情的追逐中 “, 我”既喜爱性 格文静的直子 ,但同时也喜欢活泼大方的阿绿。 “我”穿梭于她们两者之间 ,编织着自己美好的爱情
11 序言 《挪威的森林》由十一章和一篇“后记”构成 。小
说以“我”的独白和回忆 ,讲述二十岁左右的“我”与 直子 、阿绿两位姑娘之间纯真而忧伤的爱情故事 。 作者为主人公设定了一个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名字 , 并大量运用了象征手法和印象式描述 ,以二十世纪 六十年代 ———那个世界变革时代 ———的事件 、生活 、 个人感受为背景 ,通过一系列象征性符号串联起现 代青年一幕幕苦涩的爱情美梦 。从“我”拥有恋人和 爱情到最终失去她们 ,小说借此寓意了现代人理想 、 信念的破灭 ,表现了工业社会中人们的内心孤独和 相互间的不可交流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