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志愿者知识

志愿者知识

1. 志愿者的定义是什么?
何谓志愿工作?志愿工作是指任何人志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力,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善社会服务,促进社会进步而提供的服务。

2. 志愿服务(Volunteer Service),也叫志愿工作,是指任何自愿贡献个人时间和精力,在不为物质报酬的前提下,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的服务。

志愿服务具有志愿性、无偿性、公益性、组织性四大特征。

每个人都有参与社会事务的权利和促进社会进步的能力,同样,每个人都有促进社会繁荣进步的义务及责任。

而参与志愿工作是表达这种“权利”及“义务”的积极和有效的形式。

志愿服务个人化、人性化的特征,可以有效地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心灵距离,减少疏远感,对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3. 志愿精神(Volunteerism),是指一种自愿的、不为报酬和收入而参与推动人类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精神,是公民、公民组织和公民社会的精髓。

志愿者精神:奉献、友爱、互助、进步
青年志愿者精神可扩展为:“无私奉献、友爱互助、共同进步”三句话。

4. 志愿者、志愿活动和志愿精神的三要素:自愿、非酬、利他
5.志愿服务有全面的积极意义
-----个人:扩大生活圈子、肯定自我价值、学习新技能、得到满足感。

机构:提升组织形象、凝聚团队精神、促进组织工作高效率化。

-社会:帮助有需要的人,为他们希望、温暖和方便;并且善用社会资源,加强人们的归属感。

6. 志愿者权利
(1)、参加志愿服务活动
(2)、接受与志愿服务活动相关的培训
(3)、对志愿者组织的工作提出批评、建议和进行监督;对组织工作提出批评、建议和监督,是志愿者个人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重要方式,有利于使组织的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全面运行,扬长避短,从而更加有效率的完成,树立好良好的形象。

(4)、请求志愿者组织帮助解决在志愿服务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5)、同等条件下,有获得志愿者组织帮助和服务的优先权
(6)、要求获得从事志愿服务工作所需的条件和必要保障;例如:工作需要的工作服装、工作证、工作帽、培训手册,仪容仪表等条件。

工作前会被培训到相关工作注意事项以及一些工作应急情况处理措施;为志愿者提供安全的工作条件和环境,购买保险;当工作中合法权益收到侵害时,有向组织要求获得保障和赔偿的权利等。

(7)、可以要求志愿者组织出具志愿服务证明
7. 志愿者的义务
(1)、履行志愿服务承诺,听从组织的领导。

切记,工作之前要清楚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工作时要坚守岗位,做好自己的工作,不能擅离职守,要服从组织的安排,才能使各方面工作有秩序的进行。

(2)、不得以志愿者身份从事任何以赢利为目的或违背社会公德的活动。

时刻记得自己不是一个人活动的,而是代表整个志愿组织的形象来工作的,所以要慎重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语、一举一动。

个体对整体有反作用,个体会促进整体,也会损害整体的利益。

(3)、不得损害服务对象的合法权益。

作为受志愿组织安排参加服务活动,除志愿服务组织与志愿服务对象存在上述关系外,从个人服务的角度讲,志愿者与志愿服务对象之间是一种自愿、平等和互相尊重的服务与被服务关系。

志愿者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应尊重志愿服务对象的权利,保守志愿服务对象的个人隐私和商业秘密;不得向志愿服务对象收取或者变相收取报酬。

服务对象满意了,我们价值才得到了肯定。

(4)、遵守志愿者组织的章程和其他制度,维护志愿者组织的声誉和形象。

8. 礼仪
礼仪的含义
旬子曰:“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v 礼:是表示敬意的通称,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处理人际关系并约束自己行为以示尊重他人的准则。

v 礼貌:是人与人之间在接触交往中,相互表示敬重和友好的行为规范,它体现时代的风格与道德品质。

v 礼节: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交际场合,相互问候、致意、祝愿、慰问及给予必要的协助与照料的惯用形式,是礼貌的具体表现。

v 礼仪:通常是指在较大或较隆重的场合,为表示重视、尊重、敬意所举行的合乎社交规范和道德规范的仪式。

志愿者学习礼仪的重要意义:
v 有助于维护志愿者的形象
v 有助于提高志愿者的素质
v 有助于志愿者人际沟通能力的改善
v 有助于促进志愿者的交际
9. 1985年,第四十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从1986年起,每年的12月5日为“国际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志愿人员日”(简称:国际志愿人员日)。

其目的是敦促各国政府通过庆祝活动唤起更多的人以志愿者的身份从事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事业。

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成立于1970年12月,总部设在日内瓦。

中国自1981年起同该组织合作。

10国际志愿者年
为向世界人民展示志愿者作出的卓越成就,并在全球范围内倡导志愿精神和推进志愿服务事业,1997年11月召开的第52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关于将2001年定为国际志愿者年(IYV 2001)的决议。

国际志愿者年的四大目标是:充分认识志愿贡献、积极支持志愿活动、建立志愿网络体系和倡导弘扬志愿精神。

2001国际志愿者年的揭幕仪式于2000年11月在联合国总部纽约举行。

11.志愿者誓词:
我愿意成为一名光荣的志愿者。

我承诺:尽已所能,不计报酬,帮助他人,学会服务。

践行志愿精神,传播资源文化。

为促进资源科学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普及资源科学知识贡献力量!
12.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宗旨是什么?
服务社会,帮助他人,完善自己,弘扬新风。

13.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口号是什么?
爱心献社会,真情暖人心。

14.青年志愿者行动的标志是什么?
中国青年志愿者标志是在广泛征集、严格筛选的基础上,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师陈磊设计的。

标志的整体构图为心的造型,又是英文“志愿者”的第一个字母“V”,为红色。

国案中央是手的造型,也是鸽子的造型,同时也是“青年”英文的第一个字母“Y”,为白色。

标志寓意为中国青年志愿者向社会上所有需要帮助的人们奉献出一片爱心、伸出友爱之手,表达“爱心献社会,真情暖人心”的志愿者主题。

什么是志愿者呢?
志愿者(Volunteer ):指不以物质报酬为目的,利用自己的时间、技能等资源,自愿为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和帮助的人。

志愿者的基本特征:
1.自愿(人人可为、人人能为)
2.不图物质报酬
3.奉献自己的力所能及
4.非本职工作范围
参与志愿工作的一般心理(动机):
1.社会心理(动机)
a 帮助有需要的人,回应社会需要
b 参与改善社会问题
c 尽公民的责任,回报社会
2.个人心理(动机)
a 希望发挥自己所长,感觉自己的存在价值
b 善用业余空闲时间,学习新的技能
c 扩宽社交圈子,为未来工作做准备
志愿服务精神:
志愿服务精神是指个人不计较金钱及物质的报酬,为使社会得到改善及发展而自发参与服务的精神。

志愿服务精神实际是个人对生命的一种积极态度的回应。

参与志愿服务的意义
参与志愿服务的人,不仅能推动社会的进步,且可得到个人发展的机会,人生经验也可获得充实。

我们可以从社会、服务对象和志愿服务者三方面来剖析及体验志愿服务的意义。

对志愿者的要求:
*责任心
光有参与的热情不是责任感的具体体现,理性的看待问题,在具体的岗位上做好自己的工作,不逃避、不相互推诿或找借口才能真正把责任感落到实处
*尊重
尊重服务对象,不是施舍,也不过分勉强:平等的对待服务群体,我们是去尽自己的本分完成一个志愿者的工作岗位,不是去施舍,所以尤其需要注意自己的言行。

尊重他们自己的决定,不过分的勉强服务对象。

不打探隐私,不表现出过分的同情:不要好奇地主动提起人口、家人、救灾行动的话题,也不要过分表现出同情和自己的感情
*耐心
耐心地面对服务对象,主动积极做解释:当遇到喋喋不休的抱怨和反复提问的对象时,不要发火或心生怨愤,耐心而积极的解释争取获得理解和认可。

以平和理性的心态对待批评和抱怨:牢记自己不是来做好事的,把事情做好是自己的本份,当遇到服务对象的批评和抱怨时,我们需要用平和的心态去控制自己的情绪,用理性的思考看被批评的问题是否合理,如果合理则考虑如何改进。

*团队精神
团队内部总是有不同的意见和看法,争执冲突在所难免,但只要我们有共同的目标,有足够的团队意识,就能保证任务的完成。

志愿者需要和大家一起完成任务的团队活动而非单打独斗的个人英雄主义。

*自助自律
自助就是助人,保护好自己,带上足够个人必须物资,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千万不要救灾不成反需人救,不要成为别人的负担。

志愿者的宗旨:
立人立己助人自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