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惯用语谚语格言歇后语等※成语

惯用语谚语格言歇后语等※成语


值得注意的是,大量谚语是旧时 代流传下来的,其中有不少是积极健 康的,反映了古代思想家和人民群众 的智慧以及长期的生活经验,是可贵 的遗产。也有不少带有封建社会的烙 印,带有迷信色彩,或反映旧时代腐 朽落后的思想,这样的谚语(“死生 有命,富贵在天。”)应予淘汰,或 在使用时要注意语境,注意正确意思 的表达。
应该强调的是,惯用语形象、生动、 通俗、易懂,常在群众的口语中流传, 如“炒鱿鱼”就很常见。它很形象:鱿 鱼一炒就卷起来,像是卷铺盖,比喻解 雇。惯用语常带有鲜明的感情色彩,多 数是带贬义的,也有一些是中性的,几 乎没有什么表褒义的。在善意的讽喻、 劝诫中,在讽刺、揭露、批判中,恰当 地选用惯用语,会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收到一定的表达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惯用语的意义 不是几个语素字面意义的简单相加, 而是通过比喻或引申概括出一个新 的意义,如:
1、写文章要有新意,总是炒 剩饭就没有意思了。 2、人家干得正起劲,你不 要给他泼冷水。
还有一点,惯用语的固定 性不是很强,有时可以拆散开 来,插进一些别的词语,如 “碰钉子”,可以说成“碰了 一个很大的钉子”,“钻空子” 可以说成“钻我们的空子”或 “钻政策的空子”等。
惯用语的构成,多为支配和被支配的 关系,如: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走过场、抓辫子、开后门、走后 门、防空炮、唱高调、拖后腿、和稀 泥、敲竹杠、开夜车、吹牛皮、打埋 伏、踢皮球
也有的是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如:
墙头草、一窝蜂、下马威、可怜 虫、马后炮、传声筒、车轮战
惯用语多数是三个音节的,四个 音节的不多,如钻牛角尖、吃哑巴亏、 绣花枕头、过河卒子等,五个音节的 更少,常用的与数字有关,如一退六 二五、三下五除二、八九不离十等。 个别的在五个音节以上,如不管三七 二十一。
专题复习指导系列
正确使用词语之
正确使用熟语
金榜苑教研中心
解读考纲,把握方向
★高考每年都考成语。2004年高考语文《考 试大纲》把原来的“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 改成了“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考试大纲》的这一变化,意味着高考对词 语考查的覆盖面更加广泛,考查的内容将更加 贴近现实生活,考查的方式也会随之更加灵活。 ★《考试大纲》的变化说明考查的范围拓宽了, 但并不说明成语不重要了。成语在现代汉语中 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对成语的考查仍将是今后的 重点之一。
※成语: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 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汉语的成语大多由 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如:朝三暮 四、杯弓蛇影、不耻下问。 ※俗语: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 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 来的,反映人民的生活经验和愿望,如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一个萝卜 一个坑”“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等。也 叫俗话。
谚语通常反映某种道理,这些道理常常 是人民群众社会生活的经验总结。内容健康 的谚语往往具有经验传授和教育劝诫的作用, 如: 天下乌鸦一般黑。 人心齐,泰山移。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恰当地运用谚语,可使语言富于表现力, 增强说服力。 任何一个人都需要人支持。一个好汉也 要三个帮,一个篱笆也要三个桩。
三、哲理性和教育意义深刻,大 都意味深长,促人警醒。
谚语
谚语是在人民群众中口头流传的通俗 而含义深刻的固定语句,如: (1)众人拾柴火焰高。 (2)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3)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4)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5)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谚语一般分为两类:
农谚—— 春雨贵如油。 瑞雪兆丰年。 东虹轰隆西虹雨。 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社会生活方面——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依据修辞手法来分,歇后语主要有比喻 和双关两类: 比喻的例子有: 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猫哭老鼠——假慈悲 芝麻开花——节节高 吃了秤砣——铁了心 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双关的例子有: 旗杆顶上绑鸡毛——好大的掸(胆)子 和尚打伞——无发(法)无天 小葱拌豆腐——一青(清)二白 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 上鞋不用锥子——针(真)好
★下列加横线的熟语运用不正确的是
1、已经到了这地步,还有什么办法? 一不做,二不休,我是打算拼一拼了。 2、丁是丁,卯是卯,事情都已成定 局,我还留这里干什么?快走人吧! 3、开倒车,逆历史潮流而动,是不 会有好结果的。过去的希特勒就是这样。 4、当时你没有看出来,他已经是腊 月里的萝卜——冻(动)了心,否则怎么 会有今天这样的美事。
在适当的场合恰当的运用歇后 语,可使表达显得生动、形象,使 语言含蓄、幽默,饶有风趣,如:
看你,隔着门缝儿瞧人,把 人看扁啦!我是那样的人吗?
惯用语
惯用语是口头上常用的习惯用语,如同 成语一样,表达一个整体的意义,作为一个 语言单位来用。
常见常用的有:
碰钉子、钻空子、打游击、扣 帽子、保护伞、磨洋工、挖墙角、 敲边鼓、穿小鞋、耳边风
歇后语
歇后语也是流传在人民群众口头的一 种固定的语句。它由“前语”和“后语” 两部分组成,并且只要说出了“前语”, 就能让人猜到“后语”,所以叫做歇后语。 有人说,它是另一种形式的成语,只是把 一个成语的意思分做前后两部分来说出, 前一部分是个比喻或隐语,后一部分是意 义的解释。例如:
水中捞月——一场空 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格言
格言是简练而含义深刻且有教育意义 的警句,如: (1)知识就是力量。 (2)事实胜于雄辩。 (3)满招损,谦受益。 (4)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5)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6)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7)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8)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格言的特点
一、大都见于文献记载,是名人 语录; 二、书面语色彩浓厚,有些必须 加以解释才能理解其意义;
梳理知识,传授技巧
※什么叫熟语?
所谓熟语,是指语言中常用而定型的短 语或句子。它只能整个应用,不能随意变动 其中成分,并且往往不能按照一般的构词法 来分析,如“慢条斯理”“无精打采”“不 尴不尬”“一来二去”“八九不离十”等, 是一种形式精练、意义精辟、内容丰富而材 料特殊的语言,主要包括成语、惯用语、谚 语、格言、歇后语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