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专题之文言文虚词:(一)专项积累:文言文古今异义词1.卑鄙:“先帝不以臣卑鄙”:出身低微,学识浅陋(《出师表》)2.不行:“九岁不行”:不能走路(《陈情表》)3.猖狂:“阮籍猖狂”:狂放,不拘礼法(《滕王阁序》)4.操持:“卧起操持”:拿着(《苏武传》)5.成立:“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成人自立(《陈情表》)6.从容:“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言语举止适度得体(《屈原列传》)7.初一:“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刚刚开始(《赤壁之战》)8.东面:“东面而视”:脸朝东(《秋水》)9.反复:①“其存君兴国欲反复之”:扭转形势(《屈原列传》)②“于反复不宜鲁莽”:书信往来(《答司马谏议书》)10.非常:①“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非同寻常,不同一般(《报任安书》)②“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意外的或突如其来的(《鸿门宴》)11.风流:①“千古风流人物”:杰出、英俊(《念奴娇赤壁怀古》)②“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繁华的景象,流风余韵(《京口北固亭怀古》)12.逢迎:“蹑履相逢迎”:迎接(《孔雀东南飞》)13.感激:“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感动奋发(《出师表》)14.故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先例、旧事(《六国论》)15.果然:“腹犹果然”:饱的样子(《逍遥游》)16.交通:①“交通王侯”:勾结(《论贵粟疏》)②“阡陌交通”:空间上彼此通达(《桃花源记》)17.结束:“婉贞于是率诸少年结束而出”:整装(《冯婉贞》)18.方丈:“室仅方丈”:一丈见方(《项脊轩志》)19.从事:“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官名(《伶官传序》)20.具体:“亦雁荡具体而微者”:具备形体(《雁荡山》)21.开张:“诚宜开张圣听”:扩大(《出师表》)22.慷慨:“抗辞慷慨”:意气激昂(《<指南录>后序》23.可怜:①“可怜九月初三夜”:可爱②“可怜焦土”:可惜(《六国论》)24.口舌:“意北亦可以口舌动也”:言语言辞(《<指南录>后序》25.上报:“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报答皇恩(《陈情表》)26.山东:“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殽山、函谷关以东(《过秦论》)27.肉食:“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居高位、享厚禄(《曹刿论战》28.人情:“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
”:人之常情(《报任安书》)29.穷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困厄,处境艰难(《荆轲刺秦王》)30.亲戚:“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内外亲属(《廉颇蔺相如列传》)31.其实:“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它的果实(《晏子使楚》)32.美人:“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歌妓,宫妃(《廉颇蔺相如》)33.烈士:“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有志于功业的人(《龟虽寿》)34.老大:“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年龄大(《琵琶行》)35.会计:“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聚会商议(《陈涉世家》)36.口语:“仆以口语遇遭此祸。
”:言论(《报任安书》)【专项强化】一、理解文言虚词(一)方法指导(1)词性界定法有些文言词兼有实词和虚词的双重性质,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只要能推断出其词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肯定也不同。
如2012年高考全国卷第12题的A项: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以”既可作实词,又可作虚词,考生要能分清虚实。
第一句是李广根据敌我双方形势,认为此时如果带领百骑仓皇而逃的话,必致匈奴大军追杀而全体覆没,故第一句中的“以”为实词,作“率领、带领”讲,而第二句中的“以”为介词“把”。
显然,两者词性有别,一虚一实,题目要求选择用法不同的一项,那么该项即为正确答案无疑。
1(2)数学代入法有时候,考生如能巧妙地“拿来”数学中的解题方法,在语文答题中加以灵活应用,往往会收到奇效。
数学代入法即是一例。
请看例子: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过于.荆,至江上。
苛政猛于.虎也。
B、曰:“吾知所之矣。
”因.如吴。
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C、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宋何罪之.有?D、知不以.利为利矣。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
以.趋于亡。
答案:B【分析】A、项中第二句考生熟知,“苛政”与“虎”之间存在比较关系,“于”相当于“比”,以此代入第一句中显然讲不通,事实上第一句中的“于”作“从”讲,由此排除该项。
D项中,第二句“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出自苏洵《六国论》,“以”作“因而、以致”解,以此代入第一句“知不以利为利矣”中显然也讲不通,可知该项也非正确答案。
再看正确项B所涉及的两句,第二句“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出自课文《屈原列传》,“因”作“乘机”解,以其代入第一句中刚好符合上下文语境,由此答案不言自明。
(3)语法切入法从语法结构角度切入是解答文言实词题常用的方法,其实该法对解答文言虚词题也同样适用。
在解题过程中,当你“苦思冥想无法选”时,不妨从语法角度切入,也许能尝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
如:五千人因衔枚击之/相如因持璧却立。
考察这两句语法结构,第一句主语是“五千人”,第二句主语是“相如”,进一步考察“衔枚击之”和“持璧却立”,两者都是连动结构,且都作谓语,由此可见,两者基本语法结构相同,故句中“因”的用法也应相同,此处都可作“于是、就”解。
再看:遣使约降于燕/故内惑于郑袖。
首先补出两句的主语,一为田单,一为怀王。
田单是施动者,“降”的对象是燕军,故第一句中“于”译为“向”;而第二句中施动者是郑袖,受动者是怀王,怀王放在前面作主语,从语法结构来看这是一个被动句,所以句中“于”作“被”讲。
进行这样的语法分析后,可以看出,两个“于”显然不同。
(4)语境推断法一般而言,需要判定的虚词上下文语境完整,语句的整体意义实际上限制了某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因此考生也可根据具体的上下文来进行判断。
如2006年高考辽宁卷第11题C 项:此则京邑之人也/无以,则王乎。
第一句上文的语境是“令贤兄子葬父于洛阳”,洛阳即当时的京邑,意思是说“现在你的侄子把他父亲葬在洛阳,这说明他是属于京都人呀”。
由此推断该句中的“则”应为副词,判断句子,起强调、确认作用,意为“是、就是”。
再看第二句,出自人教课文《齐桓晋文之事》。
齐宣王一见孟子就迫不及待地问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情,说明他有称霸的企图。
而齐桓公、晋文公是靠武力而非仁爱称霸天下的,与儒家所倡导的“王道”相对立。
所以崇尚王道的孟子轻轻将话题岔开:“无以,则王乎”,“如果不得不说,那么还是说说王道的事吧”。
此处,“则”为连词,表假设关系,可译为“那么”。
综上,两个“则”字用法各异,不符合题干要求,可迅速排除。
(5)标志识别法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如能记住教材中出现的一些有代表性的特殊文言句式,可帮助你快速答题。
如表被动的“见”“于”“为”“为所”等,表示宾语前置的“之”(如“何陋之有”)、“是”(如“唯利是图”)等。
同时识记一些含有虚词的固定格式,如“是以”为“以是”的倒装,译为“因为这”:“无以”意为“用来……的”:“其……,之谓也(乎)”也是一个固定格式,根据情况可译为“大概(恐怕、难道)说的是……吧(吗)”,如2002年高考全国卷第16题要求将“其李将军之谓也”译成现代汉语,如果能记住这个固定格式的翻译模式,解答本题就会易如反掌,可译为“大概是说李将军的吧”或“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
再如: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于俗也/宋何罪之有。
两句中的“之”都是固定格式的标志,一是古汉语中表原因的固定格式,一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两者显然不同。
综上所述,在解答虚词辨析题时,如能辅之以技巧,的确有事半功倍之效。
当然,要想攻克文言堡垒,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还是要靠平时的日积月累。
(二)专项训练写出下列文言虚词的意思。
(1)而21.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3.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4.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5.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6.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
()7.子产而死,谁其嗣之?()8.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9.吾恂恂而起。
(《捕蛇者说》)()10.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2)何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3.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4.大王来何操?(《鸿门宴》)()5.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6.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7.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8. 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9.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10. 何以战?(《曹刿论战》)()(3)乎1. 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2.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庄暴见孟子》)()3. 呜呼!熟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4. 胡为乎遑遑何之?(《归去来辞》)()5.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6.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4)也1. 陈涉者,阳城人也。
()2. 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
(《左忠毅公逸事》)()3.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4. 独五人之皦皦,何也?()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说》)()(5)焉1. 且焉置土石?()2.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3. 焉用亡郑以陪邻?()4. 于是余有叹焉。
(《游褒禅山记》)()5.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
()(6)之1. 君将哀而生之乎?()2. 作《师说》以贻之。
()3. 輮使之然也。
()4. 人非生而知之者。
()5. 均之二策。
(《廉颇蔺相如列传》)()6. 之二虫又何知。
()7.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8.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赤壁之战》)()9.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10. 宋何罪之有?(《公输》)()(7)其1.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32. 秦王恐其破壁。
(《廉颇蔺相如列传》)()3.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4.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5.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石钟山记》)()6.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7.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8.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9. 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8)则1.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