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课堂PPT)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课堂PPT)



在深秋的季节里,我独立在
橘子洲头,望着江水日夜不停
地向北流去。
11
二、这一层主要交代了什么?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地 境
12
赏 析
朗读上阕第二层:
( 二 )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
霜天竞自由。”
一、阐释这一层的意思。
二、这几句描写湘江景色,试简要分析景物的 描写手法。
看万万山红遍遍 层层林尽染 漫漫江碧透透 百百舸争争流 鹰击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15
提示:
分析写景的语言, 也就是分析精妙 的词的用法。对 于景物描写中的 静景我们往往要 注意形容词和副 词;对于动景我 们往往要注意动 词。
“万” 写出山之多
“遍” 写出红之广
“层” 既写出了山势的起伏,也写出随之而形成的林
木的高低。
“染” 山林经霜变红,像染过一样。拟人手法写出秋
色之深。
“漫” 写出湘江水面的深而宽阔。 “透” 写出江水的澄澈,水深而洁。 “百” 写出江中船只之多。
“争” 表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
16
“击” 搏击,表现出鹰飞矫健,强劲有力。 “翔” 写出鱼儿在清澈见底的水中自由轻
快游动。
“竞” 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
4
教学目标:
1、通过品味关键词语,体悟词中描绘的意象以及 形成的独特意境,理解诗歌景中寓情、情中显志 的特点。
2、学会和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 3、感悟诗人博大的情怀,体会诗人以天下为己任
的历史责任感。感悟青年树立志向对人生成功的 重要性。
5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结合词作意象,体会诗歌语言,感悟
三、这几句中哪些词表现力特别强?试分析。
四、体会这一层的感情色彩。
13
二、景物的描写顺序和描写手法。 远

山上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静景
远眺
相 间 、 动
江中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近观
静 结

天空 鹰击长空, 动景 仰视
, 对
水底 鱼翔浅底,
俯视

万类霜天竞自由。 14
鲜 明
三、这几句中哪些词表现力特别强?试分析。
生机勃勃
19
拓展延伸 (比较性阅读)
讨论:
“秋天”在很多诗词中常常充满了 肃杀、感伤的情调,本诗为什么没有?
20
本 课
作 1.背诵《沁园春长沙》。

21
创设语文学习活动:
1、青春的真谛(课上) 2、体味词人情感(课前 或课后 活动)
22
7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测(结合导学案) 重点是字音 文学常识 写作背景 二、导入新课
“自古英雄出少年”,中国科学院人才学研究小组曾经对 50位名人做过研究,发现他们中有90%是在20岁以前就立 下了自己的志向。如岳飞的“精忠报国”,鲁迅的“我以 我血荐轩辕”,周恩来的“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 之崛起而读书” 等宏愿,都是他们在青少年时确立的志 向。立志是成才的动力。今天,我们学习的《沁园春•长 沙》,就是表现作者青年时的志向和抱负的艺术写照,这 篇词作也经常被人们称为“长沙志”。
命力。
17
四、试分析湘江秋景中的景物,体会其中的情感。
一景 物 带有诗人情感的事物
切山
红遍的万山
景林
尽染的层林
语江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碧透的整条江
皆舸
争流的百舸
情鹰 语鱼
搏击长空的雄鹰 浅底轻翔的游鱼
通过这些意象形象地表现了诗人
对自然和社会的乐观18态度和豪情壮志。
毛泽东笔下的意象,有什么 样的特点?
绚丽多姿
雄伟壮阔
8
三、以朗读促探究 读:范读 诵读(形式:比赛形式等) 四、赏(略 详) 景 (意象 意境) 情 小组内品读鉴赏探讨:(分析景可以用其
他诗词比较对比来解释,反衬)
9
赏 析
朗读上阕第一层

一 “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一、阐释这一层的意思。
二、这一层主要交代了什么?
10
提 一、阐释: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有读、有赏、有方法、有实践
1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和使用 思维发展和提升 审美鉴赏和创造 文化理解与传承
2
长沁

园 春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重难点 教学过程 课后语文活动
3
教材分析: 《沁园春·长沙》是必修1第一单元现代新诗中的开 篇之作。本单元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学会鉴赏诗歌 的方法,就是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 ,同时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作品中蕴含的感 情。通过本课的学习,不仅认识到朗读是诗歌教学 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逐步掌握鉴 赏诗歌的方法,在语言品读中,去理解,去感悟, 去品味情感。
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 对意象及其特点的分析。
6
教学方法 设计说明
诵读、探究的方法,结合高一学生实际情况,设 计教学活动。整个教学设计以朗读教学为主线, 通过初读教学,让学生整体感知诗歌的脉络结构 和内容,锻炼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和对文章内容 的理解能力;其次,通过朗读,让学生理解和掌 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再次,在诵读中,体会文章 的语言特点,展开联想,背诵全文;最后通过拓 展延伸教学,在对比之中,去朗读,去品味诗歌 ,增强对诗歌的感受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