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浙江传媒学院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实施方案2011—

浙江传媒学院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实施方案2011—

浙江传媒学院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实施方案(2011—2015)浙传院教〔2010〕28 号“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是高校加强内涵发展、推进教学改革创新、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为加大我校教学改革与研究工作的广度、深度与力度,进一步加强教改项目实施与管理的针对性、科学性、创新性和有效性,最大限度激励与调动广大师生与管理人员投身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培育一批实质性、标志性教学改革与研究的优秀成果,使教学改革真正落到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与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实处,现在学校已有相关教学改革文件及升本六年来教学改革取得成效的基础上,针对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关键领域与薄弱环节,结合校、省、国“十二五”及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的启动与实施,特制订学校新一轮(2011—2015年)教学改革项目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坚持“以生为本、以师为尊”的教育教学理念与“以质图强、内涵发展”的改革创新意识;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浙江传媒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暨中长期事业发展目标》为指导依据,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中“十大重大项目”与“十大改革试点”的启动、结合教育部与省教育厅新一轮“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实施,建立与学校改革发展目标及办学特色相适应的教学改革项目实施与管理工作的新观念、新模式、新机制、新举措,努力培养与造就传媒及相关领域具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与就业竞争力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专门人才与拔尖创新人才。

二、思路与目标(一)基本思路以质量与创新为导向,本着“以更新人才培养观念为先导—以改革人才培养体制为核心—以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与人才成长规律为前提—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主线—以优化课程教学体系为基础—以改革课程教学模式与方法为突破口—以建立配套的考核、评价、管理、激励机制为保障”这一整体优化的改革思路;坚持“点面结合、试点先行、突破重点、整体推进”的教改原则;构建“3441”教改立项新模式,采用“PDCA”质量管理程序,以项目为载体,以专业与课程为平台,以教学团队为组织形式,以师生互动与产学合作为主要途径,针对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难点、焦点与实际存在问题,结合学校“十二五”期间教育改革发展的“六大改革工程”,立项进行以办学体制与办学模式、人才培养体制与人才培养模式、专业结构与专业建设、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教学管理制度与管理模式、教学质量评价与人才质量评价、教学网络化与管理信息化、大学生成长成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点等为重点的各项教学改革与创新;要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尤要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为抓手,以创新课程教学模式与方法为专项重点,启动学校“课程教学模式与方法创新实验计划”,创立校、院两级“课程教学模式创新中心”为改革试点,努力探索具有传媒特色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新模式和新方法;着力建立充分调动教师教与学生学两方面积极性的激励保障机制,有效激发与提振广大师生的教改动力和能力;着力探索有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机制、途径、方法与举措,以期培育与形成一批理念先进、思路清晰、任务明确、方法创新、特色明显、成效显著、整体优化、具实质性突破的应用性、开创性、示范性、特色性教学改革项目与优秀教学成果。

(二)工作目标积极推进深化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的教学改革与创新。

“十二五”期间,在学校现有七批22项省级教改项目、179项校级教改项目和103项二级学院院级教改项目的基础上,再新立项校、院两级教改项目各250项;新立项省级教改项目30-35项;冲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的“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项目4-5项,并与新一轮省级、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评选有机接轨;在现有4项省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主要合作单位)的基础上,力争再评上四年一次新一轮省级教学成果奖5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以立项促教改、以教改促质量,以质量出成果,有效推进学校自主创新、内涵式发展,着力提升人才培养核心竞争力,达到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最终目的。

三、立项原则总体原则——更新理念、坚持创新、注重实践、凸显特色;点面结合、试点先行、突破重点、整体推进。

具体原则:(一)坚持边研究、边实践(试点)、边应用、边推广相结合(二)坚持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三)坚持评审性、推荐性、培育性三种立项方式相结合(四)坚持立项性改革与职责性改革相结合(五)坚持院、校、省、国四级立项相结合(六)坚持综合与专项、软件与硬件改革相结合(七)坚持教师教法与学生学法的改革创新相结合(八)坚持教改的约束、激励、保障机制相结合(九)坚持开发联手行业、产学研用合作性教改项目(十)坚持鼓励首创、奖励成功、宽容失败的改革原则四、组织领导与管理教学改革项目实行由学校教学工作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院两级管理。

职能部门教务处负责制定学校教学改革项目实施与管理方案、编制选题指南、组织实施与过程管理,组织教改工作的指导、培训与应用推广工作。

各二级学院成立教学工作委员会,负责制订本单位教学改革项目实施与管理细则,做好本单位各级各类教改项目方案设计、立项推荐、过程管理,注重建立项目的激励保障措施与实施过程的监督检查。

五、立项四大内容范围与六大改革工程(一)四大内容范围1.学校总体、综合类教学改革项目(总体类)——主要是指在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中、针对本校、本省和传媒领域改革发展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前瞻性、整体性(综合性)的改革研究与实践试点项目。

如办学体制与办学模式的改革、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与优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与培养模式的改革、教学质量评价与管理机制的改革、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的改革、扩大教育开放与加强国际合作交流的改革、服务文化大省与区域经济的改革、产学研用合作培养卓越传媒人才的改革试点等项目。

2.学科专业与课程类教学改革项目(专业、课程类)——主要是指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应用能力为重点,以宽口径大类专业、特色优势专业群、品牌专业、新专业为对象,集人才培养模式、课程结构体系、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考试方法、招生就业、教学评价、教学管理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改革试点项目或相关环节单向性改革项目。

3.教育教学管理类教学改革项目(教学管理类)——主要是指以服务人才培养工作、提高教学管理质量与效率为导向的改革研究项目,重在建立主动适应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的教学质量评价与教学质量监控机制、教学管理制度与管理模式、教学激励与保障机制的改革与创新,信息管理系统研制开发、网络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研制开发等项目。

4.“教学模式与方法创新”专项教学改革项目(教学模式专项重点)——主要是指为有效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以建立校、院两级“课程教学模式创新实验区”为试点,着重对全校各类课程教学模式与方法(含教师教法与学生学法)这一教改重点、难点进行专项改革创新的实践探索,以期取得突破性、持续性进展与成效。

(二)六大改革工程围绕以上教学改革目标、基本思路与改革内容范围,“十二五”期间,学校将结合新一轮“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项目为载体,组织实施以下“六大改革工程”:1.专业结构优化工程——主要参考项目:专业结构调整优化方案设计项目、新专业建设项目、传统专业改造项目、特色专业培育项目、重点(特色)专业群构建与建设项目、新兴与交叉学科专业的培育与增设项目、专业设置与管理改革项目等。

关注点:专业结构调整与优化要主动适用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优化专业结构与人才培养类型结构,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育规模,在本层次、本专业领域形成风格、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2.教学改革创新工程——主要参考项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项目、卓越传媒人才培养试点项目、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项目、课程教学模式创新项目、桐乡校区办学体制与办学模式改革项目、教育国际交流合作项目、产学合作办学试点项目、教学管理机制与管理模式改革创新项目。

关注点: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或卓越人才为目标,要注重教改的创新性、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多样性、实效性、特色性,切实提高办学质量与水平。

3.课程教学改革工程(专项改革工程)——主要参考项目:全校性“课程教学模式与方法创新试验计划”专项试点项目、校院两级“课程教学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各类课程“师生互动型”教学模式与方法创新项目、课程“五改二建”全方位整体优化模式试点项目(“五改”为:理论教学体系授课方式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实践实训方式改革、各类课程考试方式改革、各类课程质量评价方式改革、各类课程管理方式改革;“二建”为:建立课程改革配套激励保障机制、建立课程教风学风建设机制)。

关注点:课程改革是高校最本质的教学改革,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指导下,要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着力提高学生的三大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4.大学生成才成长工程——主要参考项目:大学生学业评价与综合素质评价机制改革项目、大学生创新中心建设项目、大学生学科竞赛培育项目、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服务改革项目、校内外实践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大学生毕业实践环节改革项目(含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大学生校园文化与社会实践改革建设项目等。

关注点:以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为宗旨,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5.教师发展工程——主要参考项目:教师教学业绩考核评价机制改革项目、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机制改革项目、教师职称评聘与评奖评优机制改革项目、教学与科研创新团队建设项目、教师激励保障机制与“软环境”建设项目、教师培育培训机制项目、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引进机制改革项目、教师国际交流合作建设项目等。

关注点:要“严格资质、提升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6.教学条件保障工程——主要参考项目:教学网络化与管理信息化建设项目、实验室开放与共享项目、数字化图书馆建设项目、课堂教学设施(如活动课桌椅教室、多媒体教室)与教学环境改造项目、教改项目配套教学条件与激励保障机制建设项目等。

关注点:各职能部门要确立“服务教学、管理育人”新理念,改革或改进阻碍束缚或不利于教学改革与建设的教学设施、管理制度与管理模式,主动适应各类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为实现学校改革发展目标,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以上各类教改内容范围与“六大改革工程”立项项目选题以学校教改立项当年下发的文件及所编制的“选题指南”为准)六、立项模式与数额(一)“3441”立项新模式新一轮校级教改立项采取“3441”新立项模式:“3”为三类立项方式(即校一类项目“推荐+评审”、校二类项目“推荐+备案”、校三类项目“培育性项目”<委托+招标>)、“4”为四种立项性质(即培育性重点项目、重点项目、一般项目、自筹资金项目)、“4”为四级立项层次(即院校、校级、省级、国家级四个层次点面结合、逐级立项)、“1”为突破一个专项重点(即“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创新”专项重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