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专升本学前教育心理学课本重点

专升本学前教育心理学课本重点

2新生儿在对环境反射活动中,重复使用各种动作,愈来愈熟练,而且愈来愈具有效果
三、婴儿心理的发展
出生后的第一年,是儿童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也是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1.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
动作发展包括躯体和四肢的动作发展
婴儿的动作发展受身体的发育,特别是骨骼肌肉的发展顺序及神经系统的支配作用所制约。规律:
(一)新生儿的心理活动能力
1研究发现,胎儿已经开始对外界某些事物做出反应
2新生儿已经具有不可低估的心理能力:她们不但能看、能听、能记忆,还能区别不同的感觉信息。她们不但能接受许多信息,还能主动发放信息,用不同的行为方式来反映周围事物,表示自己的状态
(二)从0岁开始教育
1对于新生儿,首要地是保证她有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使她生理上得到健康发展。同时,应为她创设一个心理发展好的环境,给予适量和合宜的教育训练
(一)想象
①游戏材料—以物代物,一物多用
②游戏角色—以人带人
想象是游戏活动的首要因素
(二)直接兴趣和愉快的情绪
(三)动作和言语
动作和言语是实现游戏构思的基本手段
2.游戏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意义和作用
①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一种手段,是促进其智力发展的强有力的工具,思维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②游戏又是一种实际的道德教育,有助于培养和形成幼儿优良的个性品质
3当婴儿拿到物体后,会用眼睛仔细地察看它的颜色和形状,用手不断地玩弄
四个特点
1眼手配合,能按照视线去抓取物体
2既能无意地摇动物体,又能做出一些简单而有效的动作
3动作虽有目标,但还伴随一些不相干的动作
4不会用两手分别抓取物体
3.母子交往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
在婴儿的发展中,母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母亲是婴儿生活环境中的核心因素。母亲不但是她们一切生理需要的直接满足者,而且也是她们与客观物质世界的“中间人”
1从整体动作到分化动作
2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
3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大肌肉动作比小肌肉动作发展早。
4从无意动作到有意动作
2.眼手协调动作发展的阶段和特点
婴儿的感觉器官和作为首的动作基础的触觉、动作觉的发展,主要是在视觉的参加下实现的。眼手协调动作பைடு நூலகம்即看见东西并能抓住它。
三阶段:
1先学会看物体
2必须快速而准确地将手伸出,为了抓住物体,她必须决定将手张开还是闭紧,特别是五指的相互配合
2.观察室尽量使儿童保持自然状态,最好不要让儿童意识到自己是观察对象
3.观察记录要详细、准确、客观,不但记录儿童的行为表现,还应记录引起行为的诱因。记录可运用事先设计好的表格,也可采用适当的仪器设备
4.观察应排除偶然性,一般应在校场时间内系统地重复进行
二、新生儿心理的发生(0-1个月)
1.新生儿无条件发射的种类
③游戏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它对幼儿整个身心的发展都能起促进作用,在教育者的正确组织和指导下实现的
3.观察并分析幼儿初期的心理特点
①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
②爱模仿
③思维仍带有直觉行动性
4.观察并分析幼儿中期的心理特点
①爱玩、会玩。中班处于典型的游戏年龄阶段,是角色游戏的高峰期
②思维具体形象
5.观察并分析幼儿晚期的心理特点
认识:
帮助孩子度过人生第一个转折期,教育是关键。当孩子的意见和成人意见相矛盾时,不要和孩子硬顶,能够利用孩子的注意容易转移的特点,用别的事物把孩子吸引开,先暂时解决问题,再找适当的时机进行说理教育。表情和实际行动往往比语言禁令更有效
五、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
1.游戏的主要心理结构
游戏是儿童最主要的活动形式
④能够按照用具的特点来使用它,而且能够根据使用时的客观条件改变动作方式
2.先学前期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表现
①言语真正形成
②思维能力出现
③自我意识萌芽
自我意识是调节自身的原动力。
4.对先学前期儿童“闹独立”的认识和教育
教育:
先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突出表现为“闹独立”
1岁多的孩子已经产生了独立性的需要,2岁左右,孩子独立行动的愿望更加强烈,表现为固执,不听从成人的吩咐。这一年龄既是人生的第一个转折期,又是第一个“危机期”
专升本学前教育心理学课本重点
一、绪论
1.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从出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0-6.7岁)
2.心理发展的特点
1发展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
2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
3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关键期、危机期)
4发展具有个别差异
3.关键期和危机期的定义
关键期(也称敏感期、临界期)这种形成某种反应或学习某种行为的大好时机就是关键期
危机期是指在发展的某些年龄时期,儿童心理常常发生紊乱,表现出各种否定和抗拒的行为,如常与人发生冲突、违抗成人的要求等。3岁、7岁11-12岁都是发展的“危机年龄”
4.对学前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认识
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指的是各年龄阶段上儿童所表现出来的、与其它年龄段不同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①好学、好问
②抽象概括能力开始发展
③个性初具雏型
六、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1.感知觉在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中的意义
①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是其它认识过程的基础
5.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原则
(一)客观性
(二)发展性
(三)教育性
6.观察法及其运用是的注意事项
经过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学前儿童在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中的表现,包括其言语、表情和行为,能够分析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征。观察法是研究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的最基本方法。
注意事项:1.观察前要做好准备,根据一定的理论知识和研究题目确定观察目的和记录要求
刚出生的儿童适应变化了的环境,主要依靠低级中枢实现的本能活动—‘无条件反射
(一)无条件食物发射
(二)无条件防御反射
(三)无条件定向反射
(四)抓握发射
(五)巴宾斯基发射
(六)惊跳反射
(七)强直性颈反射
(八)行走反射
(九)游泳发射
2.新生儿条件发射的特点
速度慢、不稳定、不易分化
3.对“育应从0岁开始”的理解
2婴儿与环境的接触,及对这个世界的认识,都是经过直接照顾她的成人而实现的。母亲也是婴儿心理发展需要的直接满足者
母子之间的交往,是婴儿心理发展的首要条件
四、先学前期儿童心理的发展
1. 1-3岁儿童手的动作发展
四个阶段:
①完全不按用具的特点进行活动
②进行同一动作的时间有所延长,不再延续变换新方式
③能够有意地重复有效动作,不再是等待有效动作的偶然出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