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 绪论


产生心理的器官是什么? 心脏? 脑!

目前,心理学已经被运用到社会生活 的各个领域,如医疗、体育、法律、 航空、军事等各个方面,如临床心理 学、运动心理学、犯罪心理学、学习 心理学、军事心理学、变态心理学、 司法心理学、工业心理学、消费心理 学、广告心理学、航空航天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交通心理学等。

2.教育子女的必备技能。
3.现代社会与人交往的必备技能。

教育
家庭教育 社会教育 学校教育
1.不学教育心理学能不能当老师? 2.不掌握必要的学习理论会不会当老师?
3.不学好教育心理学能不能成为一名教
学效果最优、效率最高的教师?
有的教师喜欢一上课就测验或发试卷,然后 再进入新课,你认为这样做的教学效果怎么 样? 效果往往不好。其主要原因是学生对测验或 试卷上的分数十分注意,以致很难把学生的 注意力转移到新课上来。


[案例]在实际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对学生作业采用 “漏一补十”“错一罚十”的做法。你怎样看待这 一现象?请运用记忆的有关规律加以分析。 [分析] 这种做法违背记忆规律,也是行之无效的。 学生识记的效果和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有关,在 一定的时间不宜过多,否则,易引起学生过度的疲 劳,降低记忆的效果,同时,“漏一补十”“错一 罚十”的做法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和记忆的信心 和主动性,对进一步学习制造一些心理障碍。
人们对心理学的误解
误解一:心理学和算命(包括网络算命)是 一回事。 误解二:心理咨询的对象都是病态的患者。 误解三:学心理学的人大部分心理不正常。




请同学们列举一些生活中的心理现象。 听课时聚精会神 演讲时激情澎湃 早晨醒来后要不要立即起来的犹豫状态 拿到高考成绩前一秒的渴望而害怕的心情 该不该举手回答老师的提问 既想作弊又怕被老师抓到 ……

孩子拿着90分的成绩单兴冲冲地交给自己的 父母时,有的父母却严肃地批评道:“90分 就把你乐成这样,真没出息,人家考100分都 不满足,你太没有雄心大志了……”

小军今年5岁了,他有上街爱要东西的习惯。一次爷 爷带他上街,临出门时叮嘱他:“到了街上不许乱要 东西!”小军答应了。到了街上,小军开始还沉得住 气,可后来就有些忍不住了,但他还记得答应过爷 爷的话。在水果摊前,他跟爷爷说:“爷爷,我不要 苹果。”爷爷很高兴,说:“真是个乖孩子。”走到 副食店,小军说:“爷爷,我不要饼干。”爷爷又表 扬了他。又走到百货商店玩具柜台前,小军说:“爷 爷,我不要小汽车。”爷爷终于忍不住了,给小军买 了一辆玩具汽车,还有饼干和苹果。
图形错觉

两个内部的圆大小一样吗

这个正方形看起来变形了吗

黑线看起来是不是向外弯曲的 ?

哪条线显得长一点,红线还是蓝线?
(1)缪勒—莱耶错觉:该图箭头内的线是一样长的,但我们看上去箭头向外的线比 箭头向内的线要短。 (2)潘佐错觉:在两条辐合线的中间有两条等长的直线,结果上面一条直线看上去 比下面一条直线要长。 (3)垂直—水平错觉:两条等长的直线,一条垂直,一条水平,但看上去垂直线要 比水平线长。 (4)贾斯特罗错觉:两条等长的曲线,包含在下图中的一条看上去要比包含在上图 中的一条长些。 (5)多尔波也夫错觉:两个面积相等的图形,被大圆包围的显得小,被小圆包围的 显得大。
西 华 师 范 大 学 教 师 教 育 学 院
主 讲 人 : 张 丕 芳
《心理学》简介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
心理过程 心理状态 个性倾向性
需要、动机、兴趣、 理想、价值观
个性心理
认知过程
感觉、知觉、记忆、 思维、想象
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
个性心理特征


[案例]教师在检查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时,其试卷 为什么不单纯用选择和判断题,而常常求助于填空、 问答题? [分析] 选择和判断主要通过再认解答;填空、问答 主要通过重现来解答。由于再认和重现的水平不同, 人的再认记忆优于重现记忆,而且能再认的不一定 重现。因此仅靠判断、选择难以说明记忆已达到牢 固保持的程度,往往借助于问答、填空等题型。



案例:一个孩子的母亲因孩子把她刚买回来的金表当 成新鲜玩具给弄坏了,就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顿,并把 这件事告诉了孩子的老师。老师说:“恐怕一个中国 的爱迪生被你枪毙了。”这个母亲迷惑不解。老师对 她说:“孩子的这种行为是创造力的一种表现,你不 该打孩子,要解放孩子,让他从小有动手的机会。” “那我现在该怎么办?”这个母亲听了老师的话后, 对自己的行为后悔不迭。 “补救的办法是有的,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把金表送到 钟表铺,让孩子站在一旁看钟表匠如何修理。这样钟 表铺成了课堂,修表匠成了先生,令郎成了学生,修 理费成了学费,孩子的好奇心就得到了满足,说不定 他还学会了修理呢。”

里应外合、无中生有
异曲同工、自圆其说 心直口快、无与伦比




天方夜谭、风月无边、白纸黑字 能屈能伸、三从四德、风花雪月 四脚朝天、三言两语、入木三分 正中下怀、举一反三、马失前蹄
第一章 绪 论
西华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主讲人:张丕芳
为什么要学习《教育心理学》这门课程?

1.从事教师职业的必备技能。


[案例]教学生识字有很多技巧,有一位教师告诉学 生如何区别“买卖”两个字时说:“多了就卖,少 了就买。”学生很快记住了这两个字。还有的学生 把“干燥”写成“干躁”,把“急躁”写成“急 燥”,老师就教学生记住:“干燥防失火,急躁必 跺足。”从此以后,学生对这两个字再也不混淆了。 这些教法有何心理学依据? [分析] 这些教法对我们有很好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心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凡是有意义的材料,必须 让学生学会积极开动脑筋,找出材料之间的联系; 对无意义的材料,应尽量赋予其人为的意义,在理 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记忆效果就好。简言之,教 师应教学生进行意义识记。

早上前两节课不排体育课的原因? 因为很多同学上完体育课后还处于亢奋的状 态,很难及时把注意力转移到后面文化课的 学习中来。而从文化课的学习到体育课,注 意力则很容易转移。



[案例]一位热情而热爱教育工作的教师为了使学生 更好地学习及提供一个更有情趣的学习环境。新学 年开始了,他对教室进行了一番精心的布置,教室 内周围的墙上张贴了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图画, 窗台上还摆上了花草、植物,使课室充满了生机。 请你判断,它将产生什么样的效果?为什么? [分析]这位热情的教师出发点很好,但事与愿违, 反而产生分散学生注意,影响学生集中学习的效果。 根据无意注意的规律,有趣的图画,室内的花草、 植物这些新异的刺激物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尤其对 低年级学生,他们容易把注意转移到欣赏图画、花 草植物上而影响了专心听课。(注意力转移)

在这幅图像中,一个大个子正在追赶一个小 个子,对吗? 其实,这两个人完全是一模一 样的!(不信?用尺子量量看!)

哪个人最高?其实他们一样高

线AB和线CD长度完全相等,虽然它们看起来相差 很大

黑色的一圈圈的弧看起来是一个螺旋,其实 它们是由一组同心圆构成。

看到交叉处的灰点了吗?仔细看看,它并不 存在。

李四光:你是谁家的小姑娘啊? 一天,为撰写一篇学术论文,李四光竟忘记天晚该 回家了。他正在凝神思考时,偶尔抬眼,瞅见一个 小女孩静悄悄地站在桌边,他未加理会,又低头继 续写作,并轻声催道:“你是谁家的小姑娘啊?天 这么晚了,快回家吧,不然你妈妈该等着急啦!” 这时,只听见小女孩埋怨说:“爸爸,妈妈不是等 我着急,是等你在着急哪!”李四光听到孩子叫他, 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小女孩是自己的女儿李林。他 不由得笑出声来,忙答道:“这就回家,这就回 家。”

人们常常津津乐道于许多伟人巨人们的轶闻趣事。 牛顿:怀表成了鸡蛋 牛顿从事科学研究时非常专心,时常忘却生活中的 小事。有一次,给牛顿做饭的老太太有事要出去, 就把鸡蛋放在桌子上说:“先生!我出去买东西, 请您自己煮个鸡蛋吃吧,水已经在锅里了!”正在 聚精会神地计算的牛顿,头也不抬地“嗯”了一声。 老保姆回来以后问牛顿煮了鸡蛋没有,牛顿头也没 抬地说:“煮了!”老太太掀开锅盖一看,惊呆了: 锅里居然煮了一块怀表,鸡蛋却还在原地放着。原 来牛顿忙于计算,胡乱把怀表扔到了锅里。

牛顿:原来我已经吃过烤鸡了! 牛顿整天整夜呆在实验室里,为他做饭的保 姆只好把饭菜放在外间屋的桌子上。有一次, 牛顿的一位朋友来看他,在实验室外面等了 他好久,肚子饿了就独自把桌上的烤鸡吃了, 不辞而别。过了好长时间,牛顿的实验告一 段落,他才觉出肚子咕咕在叫,赶快跑出来 吃鸡。他看到盘子里啃剩下的鸡骨头,居然 对助手说:“哈哈,我还以为我还没吃饭哩, 原来已经吃过了呀!”

安培: “黑板”跑了 有一天,安培在街上散步。街上的行人、车辆来来 往往,很热闹。可是安培好像什么也没有看见,只 顾低着头朝前走。原来,他正在思考一道题,突然 想出了一个算式,正巧前面停着一辆马车,就把马 车的车箱当黑板了,马车走他也走,马车越走越快, 直到追不上马车时,他才停下来,这时街上许多人 都已经被他的这种失常行为笑得前仰后合了。

这些圆都在旋转吗?其实它们都没有动。当 你使劲盯着某一点看时,这种错觉会消失或 减弱。
对人的错觉




1.首因效应。首应效应是指在对人的知觉中,最早 获得的第一印象产生的影响最大。这种印象主要体 现于对象的外部特征。 2.近因效应。对一个人近期的印象影响人们对他人 长期形成的看法的现象叫近因效应。 3.光环效应。在人际知觉中,人们常以对所具有的 某个特性而泛化到其他有关的一系列的特性上,也 就是以所知觉到的特征推及到未知觉到的特征,以 局部信息形成完整印象。 4.社会刻板印象。社会刻板印象是指社会上对某一 类人所持的固定的、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