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山县甸中镇2019年西就村委会箐头组生猪养殖场续建项目实施方案甸中镇人民政府2019年5月第一章概述一、自然条件甸中镇是峨山彝族自治县集山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为一体的偏远贫困镇。
甸中镇位于峨山县东北部,距县城58公里,地处两市(玉溪市、昆明市)、三县区(易门县、晋宁县、红塔区)交界处,海拔最高2583米,最低1550米,高差1033米,山高、箐深、坡陡是其地形地貌主要特点。
全镇国土面积189.4平方公里,山区183.7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97%,农民人均耕地1.53亩,人地矛盾突出。
西就村委会隶属峨山县甸中镇,辖七个村民小组,属于山区,距离镇17.00公里,村委会所在地海拔840米,年平均气温17.00℃,年降水量860毫米,总耕地面积1885亩,2015年总户数257户,总人口832人,其中农业人口816人,人均耕地面积2.26亩。
2015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294.00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890.78万元,畜牧业收入339.14 万元,林业收入126.91万元,第二、三产业收入38.92万元,工资性收入9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014元。
二、人文情况甸中镇西就村委会全村有农户254户,共832人,其中建档立卡户85户333人,是以彝族为主聚居地,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村。
三、贫困现状据2018年贫困人口识别基期调查统计,甸中镇西就村委会农民人均纯收入11014元。
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
随着时代的发展,甸中历届政府为西就村委会的发展做出了不懈努力,但是由于受历史、地理和社会经济发展等诸多因素影响,镇财力有限,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薄弱仍然是发展的瓶颈。
甸中镇广大群众深感西就村委会的基础设施如交通道路硬化、农田灌溉的建设等已经不能很好的为群众服务,阻碍着村组总体发展。
扶贫开发主要困难及制约因素:一是产业发展投入严重不足,信贷资金门槛过高,大产业、小投入矛盾十分突出。
二是科技手段滞后,产业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弱,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水平不适应生产快速发展的需求。
三是产业化水平低,规模小,缺乏龙头企业和品牌支撑,栽种出来的农产品缺乏深加工,真正形成产业难。
四是基础设施薄弱,水利化程度低,村容村貌整治任务艰巨。
五是农民素质不高,转移输出的劳动力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导致脱贫致富门路少。
部分群众观念落后,等、靠、要思想严重,传统的种养方式依然贯穿于农业生产的全过程。
六是医疗条件差农村基本保障体系不健全,群众看病难,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依然突出,农村文化设施及活动场所发展滞后,群众文化生活单一。
七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八是公路路面差,雨天交通不方便,饮水卫生差,灌溉沟渠需修缮,学生上学难。
第二章发展思路一、指导思想实施2019年度重点扶持产业扶贫开发综合扶贫项目是“十三五”规划扶贫工作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举措。
今年的重点扶持村建设要按照开发式扶贫和政府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扶贫方针,坚持解决温饱和巩固温饱同时推进,坚持让贫困人口直接受益。
围绕已被上级政府列入重点村、特困民族乡、安居温饱村中的自然村中安排,优先安排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尚未解决安居温饱的特困自然村。
近年来,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在各级、各部门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西就村委会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一致谋发展,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由于投入少、见效慢,这几年的社会经济发展步伐缓慢,落后于其它村组。
为此,我们借省、市、县三级革命老区开发综合扶贫的契机,紧紧抓住实施“云岭先锋”工程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利时机,切实帮助西就人民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帮助群众谋发展。
为认真组织搞好此次项目在西就村委会的实施,确保此次建设项目的顺利、按时、按质地完成,确保项目实施后自然村达到省扶贫办规定的十六条标准。
根据上级有关要求,经镇党委、政府及相关技术部门的反复论证,为保证试点工作能够有组织、按步骤、有秩序地加以贯彻实施,实地勘测,结合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二、基本原则——坚持科学方案、集中资金、合力推进的原则。
科学制定革命老区开发扶贫开发方案,安排实施好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社会事业、能源建设、科技推广、改善民生、基层党建等重点项目。
创新项目资金整合方式,加强部门之间的协作,形成配合协调、良性互动的革命老区开发扶贫开发工作机制。
——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形成合力、多措并举、相互支撑的原则。
加大各级财政资金投入革命老区开发扶贫开发整合的工作力度,鼓励群众投工、投料、投资,积极参与扶贫开发项目的选择和实施。
广泛动员一切社会力量,集中全民之智,全力打好扶贫攻坚战,形成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互为支撑的“大扶贫”工作新局面。
——坚持扶贫开发与基层党建整乡“双推进”原则。
把扶贫开发与基层党建整乡“双推进”提升到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上来认识,按照“一个规划管统筹、一个方案作保障、一个班子抓落实、一个奖惩促成效”的要求,坚持“两手抓、两手硬”,坚持扶贫抓硬件、党建抓软件,坚持扶贫开发在哪里、基层党建工作跟在哪里,努力实现“一年布局突破、两年铺开配套、三年贫困乡镇大变样”的总体目标。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缺什么补什么,突出重点、先难后易的原则。
区别不同类型的贫困村,采取不同的扶持措施,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要求,在方案编制和资金、物资的投放上,坚持突出重点、先难后易,优先扶持最需要帮扶的人群、最贫困的群众。
——坚持产业支撑与综合开发全面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充分利用项目村特有的资源优势,合理配置农业资源,整合生产要素,因地制宜发展比较优势产业,把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把改造、提升传统农业与发展优势特色农业有机结合,逐步形成合理的农业生产力布局,显著提高全村农业的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坚持以人为本、项目到村、扶持到户的原则。
项目建设以人为本,充分尊重贫困群众的知情权、受益权、参与权和监督管理权,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增加项目实施透明度,突出解决好贫困群众最关心、最急需解决的问题,解决制约和影响贫困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确保资金项目进村入户,让贫困群众真正从扶贫开发中得到实惠。
——坚持“项目跟着方案走,资金跟着项目走,监管跟着资金走,拨款跟着进度走”的原则。
严格按照扶贫项目和资金管理要求,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落实管理责任,严格专款专用,严禁挪用、拖欠、挤占和随意改变资金用途。
加大资金的监督和审计力度,定期或不定期组织人员对资金使用进行专项督察,杜绝项目和资金管理违纪违规现象的发生。
——坚持扶贫开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项目结合的原则。
扶贫开发是建设社会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扶贫开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二者相互促进,绝不能割裂开来。
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
革命老区开发扶贫开发,将现阶段的扶贫开发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不仅在较短的时间解决了贫困,也为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找到一条有效途径。
三、目标任务通过项目的实施,改善西就村委会整村人居环境,有效解决农村黑臭水体问题,能有效帮助当地村民安全出行,让整个乡村更加美丽宜居。
改善农业生产落后的情况,通过项目建设,将大大提高农民生产的便利性,也更有利于促进现代化农业生产模式,实现农业产量增产增收。
第三章项目建设一、项目建设必要性(一)有效提升人居环境:目前西就村委会箐头组仍然有不少人畜混合的情况,通过此次项目实施,能有效进行人畜分离,改善当地卫生居住条件。
(二)改善基础设施,增加农民收入:项目建设完成后能有效改善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同时猪场带来的收益为当地建档立卡户提供了一定的生活的保障。
二、建设内容及概算方案概算总投资42.92万元,其中财政下达资金40万元,村民投工投劳2.92万元。
建设内容包括:(一)室外排水工程:场地内砼预制排水沟58m、砖砌检查井排水沟化粪池等241.36m,项目概算12.65万元。
(二)设备购置:风机24台、水帘10台、产床18套、限位栏102套、变电器等,项目概算29.87万元。
项目概算投资42.52万元,项目管理费0.4万元,总计42.92万元。
三、进度安排项目申报:2019年5月开工时间:2019年5月竣工时间:2019年6月工期:30天项目验收:项目完工后30日内组织镇级验收,通过镇级验收后,15日内申请县级验收。
四、项目组织管理(一)项目建设组织机构:此次项目实施具有深远政治意义和经济意义的重大扶贫措施,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工作量大,做好这项系统工程必须加强领导,为确保峨山县甸中镇2019年西就村委会箐头组生猪养殖场续建项目的顺利实施,将该项目纳入甸中镇建设项目领导小组进行督导,领导小组成员如下:组长:张艳华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副组长:李灏镇党委副书记成员:李勰镇财政所副所长禹天文镇国土所所长范雨升镇城建办主任张继辉镇水管站站长蒋金玲镇农经站站长赵旺成镇交通所所长余长明镇林业站站长哈瑞茜镇扶贫办主任靳慧明镇农科站站长易新华镇兽医站站长普顺发西就村委会书记李宽林西就村委会主任(二)项目建设实施机构:为保证项目建设有效实施,由甸中镇人民政府牵头负责实施项目申报和项目建设。
为保证项目建设质量,甸中镇工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对建设过程进行监管,在监管过程中发现违反建设法律法规等问题时及时制止,并要求整改,在问题整改完毕之后方可继续施工。
五、保障措施(一)加强协调,密切配合镇级相关部门要配合协调好各项工作,大力整合项目资金,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共同开展好基本素质培训和村容村貌改造工作,共同出谋划策全力发展现代农业,共同积累经验,共同探索思路。
(二)强化管理,确保质量严格执行项目资金和部门项目资金管理的规定,对项目实施进行严格监管,认真落实项目资金公告公示制、招投标制、工程质量监理制,认真执行项目资金报账制,加强对项目实施全过程的监控,加强物资采购、建设施工、项目竣工等各个环节质量的管理,确保工程建设质量,严把项目验收关。
要切实落实项目后续管理制度,确保建成项目能长期发挥效益。
要切实落实项目资金审计和督查制度,牢固建立上级监督、部门监督、监察审计监督、群众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五道”防线,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三)统筹兼顾,整体推进兼顾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注重发展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加快文化科技推广和素质培训,使群众的法制意识逐步增强,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群众的合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维护社会稳定的机制不断健全和完善;真正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完善、物质生活富裕、精神生活充实、基层组织完善、民族关系和谐的要求。
六、效益分析(一)经济效益通过项目实施,重点加强了产业扶贫和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明显改观,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精神文明和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加强,综合生产力全面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充分体现经济效益,实现农民持续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