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解读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怀

解读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怀

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

浙江绍兴人,字豫才,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

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

鲁迅先生青年时代曾
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
门学医,后从事文艺创作,希望以此改变国民精神。

被评为:文学家、思想家、评
论家、革命家。

那么现在有个问题出现了:鲁迅是个爱国者么?如何解?查字典故
事会跟读者分享鲁迅算不算是个爱国者?
有人也许会说这不成问题。

可我们要去翻一下有关“爱国者”的书,就会很惊讶
的发现很多书都没有把鲁迅列入其中,就是勉强列入,也只有他“我以我血荐轩辕”
等寥寥几笔。

记得我们念大学时(上世纪80年代初),有一次去听上年级一个师兄
的毕业论文答辩,就听他在高谈阔论,说是鲁迅死后在他身上加盖“民族魂”的灵幛
是表错了情,因为鲁迅一生都在攻击这个民族的“劣根性”———换句话说,一辈子
都在和自己民族过不去,这样与自己民族为敌的人,能作为“民族魂”的代表?能说
他是一个爱国者?当然,论文中还引了许多鲁迅指责中国人的言论,有理有据头头
是道。

你也不能说他讲得没有依据。

到了上世纪末,更有文学博士兼现代文学副教
授的大牌人物葛红兵在他《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写一份悼词》中,就更“理直气壮”
地这么宣判:“鲁迅,这个被人当成一种理念、一种意志、一种典范,甚至捧到了
民族魂的人,又当如何?发生在他留日期间的‘幻灯事件’已成为他弃医从文的爱国
主义神话,然而,他真的这么爱国么?既然爱国,他为什么要拒绝回国刺杀清廷走
狗的任务?徐锡麟,他的同乡能做的,秋瑾,一个女子能做的,他为什么不能做?
难道他不怯懦吗?”如果说,我那位不知名的师兄还只是从言论上判断鲁迅不是民族
魂的话,那这个有名的评论家可就是从行动上指出鲁迅不是爱国者了。

这样,从理
论到实践,似乎都可以判明这个一辈子写文无数最后呕心而死的文人根本就不是一
个爱国者。

然而,这“有理有据”的结论可靠么?唯唯诺诺。

的确,从言论上看,鲁迅没有什么爱国的豪言壮语———也就一句“我以我血
荐轩辕”。

倒是他攻击中国人的言论,甚至说中国人国民性不如日本人的言论在他
书中屡屡可见。

倒是他的另一个同乡的爱国言论屡屡可见,什么“慷慨歌燕市,从
容作楚囚。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一死心期殊未了,此头须向国门悬。

”单
从言论比较,后者当然比鲁迅爱国。

可,当我们知道这些慷慨激昂,充满爱国情怀
的诗句是出自汪精卫之手后,还会以言取人么?西方人所谓“言语是银,沉默是金”,良有以也。

中国的老子讲的“美言不信,信言不美”,也是这个道理。

鲁迅自己也说过:“满口爱国,满身国粹,也于实际上做奴才并无妨碍。

”所以,当别人骂他为
“买办”时,他索性将这词英文的音译拿来做了自己的笔名:康白度———这名字当
然没有“葛红兵”响亮气派,可我们恐怕也很难因此就断定后者比前者更有为更爱国。

其实,鲁迅对祖国的爱是以骂的形式来表现的:因为他所深爱的祖国当时已病入膏肓———这就仿佛对一个病人,真正的爱不是无休止地对这病人唱赞歌,甚至连病态也称颂不已———所谓“红肿之处,艳如桃李;溃烂之时,美若乳酪”。

这样的“爱”,能说是真正的爱么?这样的人能说是“民族魂”么?这只能使国家更加沉沦,病态更加严重。

真正的爱只能是毫不客气地“指出病症,引起疗效”痛下针砭———用鲁迅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一个连自己民族的苦难都不敢正视的人,遑论爱国?!
也许,就是这个原因。

鲁迅才会有“能憎,才能爱”的名言,而在他诗中,“横眉冷对千夫指”这一句才会放在“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前面。

爱,不一定表现为温馨;她可以表现为冷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