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介入治疗肺癌

最新介入治疗肺癌


图6. 支气管动脉自锁骨下动脉 发出,向肿瘤供血
实质期(毛细血管期)可见类 圆形肿瘤染色
图9. 经锁骨下动脉行BAI治疗后八周造影显示: 支气管动脉自锁骨下动脉发出,向肿瘤供血 动脉期可见肿瘤供血血管明显减少
图10. 实质期(毛细血管期)和静脉期可见 肿瘤染色减少
(与图9为同一病人)
图15. 女,48岁,右肺癌,选择性支气管动脉造影:右 支气管和肋间动脉共干,动脉期可见肿瘤血管及染色
则呈网格状 3、血管受压、移位、僵硬、狭窄等被侵蚀征象 4、支气管动脉、肺动脉瘘;支气管动脉、肺静
脉瘘
图27 使用同轴微导管(SP管)越过肋间动脉,超选择 插管至支气管动脉远端造影显示:
除可见肿瘤血管外,支气管动脉受压移位,似抱球征
图28 使用同轴微导管( SP微导管)越过肋间动脉,超 选择插管至支气管动脉远端造影显示:可见肿瘤血管。
肿瘤,效果较好 3、整合治疗,配合手术、放化疗、全身免疫治疗,可
取得更好效果。介入治疗(顺 铂)对放疗具有增敏作 用 4、小细胞癌效果较好,大细胞癌和鳞癌此之,腺癌最 差
图31 男,69岁 BAI治疗前CT发现右肺 肿物
图32 男,69岁,右肺上叶癌 BAI治疗后一年,CT显示:
右肺肿物已基本消失(与图31为同一病人)
过肋间动脉 C、高浓度造影剂刺激:选用非离子造影剂
介入并发症
脊髓损伤表现 术后数小时出现横断性脊髓损伤症状,损伤平面以下
感觉、运动功能降低或消失,尿潴留、甚至截瘫 预防方法 1、选用非离子造影剂 2、支气管动脉造影后,仔细观察有无肋间动脉共干、
脊髓动脉显影,必要时微导管超选择 3、灌注化疗前,注入2%利多卡因3ml (稀释至5ml),观
200mg 5HT3类止吐药物。
介入技术
1、插管 1.pdf 2.pdf 3.pdf 4.pdf 2、右支气管动脉,由右后至右前;左支气管动
脉由左前壁至右侧壁 3、所选导管头方向应与支气管动脉主干方向一
致,导管头在动脉内与动脉壁夹角45度为宜。 4、支气管动脉造影后,仔细了解肿瘤供血情况,
2、导管鞘(必要时25cm长鞘) 3、造影剂:非离子型造影剂 4、化疗药:MMC 10-20mg,DDP 30-100mg, CBP 300-400mg,ADM 30-60mg,5-FU 500-1000mg CTX 300-1000mg,VP-16 100-400mg 5、术前用药:安定10mg,地塞米松 10 mg,VB6
图29 经SP管注入超液化碘油与一种 化疗药的混悬液,15分钟后造影显示:
肿瘤血管和染色减少
图30 应用少量明胶海绵颗粒栓塞后,造影显示: 肿瘤血管及染色完全消失,支气管动脉主干保持通畅
图5. 经胸主动脉无法选择支气管动脉,经 右肱动脉穿刺插管,锁骨下动脉动脉造影:
支气管动脉发自锁骨下动脉,向肿瘤供血, 并可见增粗、迂曲的肿瘤血管。
支气管动脉共干、脊髓动脉显影情况
Seldinger技术及改良术
改良术
图26 选择性右侧支气管动脉造影显示: 右支气管动脉与肋间动脉共干
支气管动脉增粗,可见增粗、迂曲、 走行紊乱的肿瘤血管
5、当共干时,尤其脊髓动脉显影,应用同轴微 导管越过肋间动脉开口
支气管动脉造影
原发性肺癌 1、支气管动脉增粗、迂曲 2、肿瘤内肿瘤血管增多扭曲、粗细不均、不规
图33 男,66岁,右肺癌 BACE治疗前X线胸片示 右肺占位性病变
图34 男,66岁,右肺鳞癌 BACE治疗后3个月复查X线胸片
示右肺占位性病变明显缩小 (与图33为同一病人)
介入治疗并发症及处理
1、脊髓损伤: A、支气管动脉与脊髓动脉存在吻合,直径小
于0、3mm的小动脉DSA血管造影不显影 B、支气管动脉与肋间动脉共干时,超选择越
图16. 女,48岁,右肺癌
将导管越过弹簧圈栓塞支 气管动脉(箭头所示)术后造影:支气管 动脉近端主干通畅,肿瘤血管及染色消失
灌注化疗栓塞
化疗药的选择 1、根据肿瘤病理类型,细胞生长规律、药物作
用原理和药代动力,采用联合用药 2、2---4种药联合应用 3、将每种化疗药分别溶于50 ml生理盐水(注
察有无脊髓损伤症状
脊髓损伤治疗方法
1、血管扩张药:颍粟硷、低分子右旋糖酐、丹 参等改善脊髓循环
2、地塞米松、甘露醇,减少脊髓水肿 3、经脊髓损伤动脉注入安定5mg 4、腰穿,以等渗盐水置换脑脊液,每5分钟
10ml,总量200ml 5、一般血管检查的合并症对症治疗
并发症
1、穿刺处血肿及腹膜后血肿、2、动静脉瘘及
射用水),15---30分钟(1、5---2ml/s)缓慢注入
栓塞剂选择
肺癌供血丰富、无脊髓动脉共干及交通支,导 管进入较深,如有肋间动脉共干,同轴微导管 (SP导管)超选择过肋间动脉
1、明胶海绵 2、超液化碘油 3、微囊(微球) 4、聚乙烯醇(PVA) 5、弹簧圈
疗效评价
1、近期疗效 50%,多血供肿瘤70% 2、中央型、多血供、单支支气管动脉供血、体积较小
假性动脉瘤
1.pdf
2.pdf
3、血管栓塞(动、静脉)。
深静脉血栓.pdf
4、疼痛 5、血管迷走反应 6、恶心、呕
吐 7、心脏毒性 8、肾功能损害
3.pdf
血栓形成
病理生理机制 德国病理学家Rudolf Virehow最早提出静脉血
栓形成的3个基本病理生理因素: 1、血管壁的改变(内膜损伤)、 2、血流变化(静脉血流淤滞) 、 3、血液性质的改变(高凝状态)。 静脉血流迟缓,血液高凝状态及血管内膜损伤
介入治疗肺癌
肺癌病理类型
1、鳞状上皮细胞癌: 40---50%,对放化疗中 度敏感5年生存率高(周围型50%,中央型30%)
2、腺癌:25%,对化疗较敏感,放疗不敏感 3、大细胞肺癌:2—5%,对放化疗均不敏感 4、小细胞未分化癌:20%,手术5%,放化疗
高度敏感
器械与药品
1、导管:眼镜蛇(Cobra),猎人头(Headhunter), 万 能导管(J型),胃左导管,微导管(SP)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