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第四册新中国诞生至今分为四个阶段,有两次历史巨变:①四个阶段:过渡时期:1949年lO月一1956年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年底一196①6年夏;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年夏一1976年10月;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8年至今。
②两次巨变:A、实现了国家独立,建立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B、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期,综合国力增强。
③认识(或结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第二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1、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一1957年):(1)背景: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但我国的工业基础十分薄弱。
(2)基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3)成就:到1957年底,各项经济指标超额完成:①工业方面: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
第一个生产载重汽车的工厂——长春一汽生产出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②交通运输业方面: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
③工业基地形成: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形成了,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地得到加强,华北和西北也建立了一批新的工业基地。
(4)意义和影响: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5)对于振兴工业建议:我们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制定相适应的政策,大力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对旧企业进行改造和翻新;对旧厂的资本运作,所有制形式,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都进行改革,要重视人才,要合理利用资源等。
2、共和国第一部宪法: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利属于人民,它是我国第一部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3、三大改造:(1)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①目的:变个体经济为集体经济,以满足工业化需要。
②方式:生产合作社。
③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生产合作化的高潮。
1956年,90%的个体手工业者也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④效果: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农业产量年年增高。
(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①形式:公私合营②方式:赎买(改造中的创举)③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3)三大改造的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4)三大改造的完成: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5)作用:三大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标志着我国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我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主义建设起了积极作用。
(6)存在的问题:在三大改造的后期,也存在着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的缺点。
(7)试分析产生这些遗留问题的深刻原因及教训。
由于对社会主义公有制绝对化的、片面化的理解,加上缺乏实际经验,在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很落后的情况下,国家全部取消了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使公有制经济成了唯一的经济成分,这就脱离了生产力发展的实际。
再加上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使经济发展缺乏内在的推动力,企业缺乏活力和竞争力。
4、建国后,我国是怎样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 答(1)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
(2)“一五计划”的执行及其超额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3)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规定了我国的性质。
(4)1953一19 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成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从此,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5、中共八大:(1)时间:1956年(2)内容:大会明确指出:当前党和人民主要的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
(3)意义:这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为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落实:由于党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准备不足,八大提出的路线和许多正确意见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
6、我国在全国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左”倾错误(1)表现: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这种错误的主要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3)原因:①党和人民对国情认识不清,②对建设会主义缺乏经验.③又急于求成,④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4)影响: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上的一次严重失误,再加上自然灾害等因素,使我国人民遇到了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
(5)教训:①搞经济建设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不能急于求成。
②要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③及时调整党的方针政策。
7、建国以来,我党对农村生产关系(所有制)是怎样调整的?各自目的和共同目的是什么?(1)过渡时期: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把生产资料私有刹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建立人民公社:为加快社会主义建设。
(3)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共同目的: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4)认识:制定经济政策时,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调整必须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单元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l、十一届三中全会:(1)背景:①“文化大革命”积累了许多严重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人们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②当时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错误,提出“两个凡是”。
③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解放了人们思想。
(2)时间:1978年底(3)内容:①思想上: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②政治上: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③组织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集体。
(4)影响: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2、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实践中实现了哪些转折?答:①思想路线从“两个凡是”转向实事求是;②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③经济上,改变了僵化的计划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改革开放,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进行国有企业改革;④在对外关系上:从封闭保守转向对外开放.吸引外资,初步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尊重人才,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
3、从八大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二十多年间,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从中你可以得出哪些结论?答:(1)①中共八大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指明了方向;②由于对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和对国情的错误认识,出现了“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文化大革命”等错误,在此期间,党中央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广大干部群众对错误路线进行抵制,经济建设仍有一定的发展;③十一届三中全会总结了建国以来经济建设中的经验教训,作出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从此,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新时期。
(2)结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历经曲折,社会主义建设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4、八大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比较:①两次会议的相同点:都提出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②两次会议的不同点;实施的情况及影响不同。
八大后,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展开,成就显著,但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正确的路线没有得到坚持。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坚持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迅速发展。
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5、对内改革:(1)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2)首先在农村进行,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并发展乡镇企业。
(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意义:农民有了生产的自主权,大大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
(3)在城市,重点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实行经营责任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效果: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推动了工业的发展。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国有企业改革加快了步伐,在大中型企业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迈进;对小型企业采取改组、联合等多种形式,加快企业的改革步伐。
7、对外开放:1)对外开放的开始:建立四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深圳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2)对外开放的扩大:开放广州、上海等14个沿海城市,增设海南经济特区。
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
浦东开发区已经成为国际化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
(3)对外开放的格局:形成了“经济特区一沿海开放城市一沿海经济开放区一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4)作用:吸引外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8、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什么说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设计师?)答(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提出要实行改革开放。
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2)1982年,在中共十二大,邓小平又明确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3)1987年,他又在党的十三大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党的十三大根据他的设想,作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4)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的讲话:特区姓“社”不姓“资”。
要抓住机遇,关键是发展经济。
发展才是硬道理.(5)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次大会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⑹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写进党章,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