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期末考试思考题第一章绪论1、发展心理学年龄特征 P10发展心理学的实验研究,主要是围绕着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展开的(1)个体心理的年龄特征是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特征(带有普遍性)、典型特征(具有代表性)或本质特征(表示有一定的性质)。
发展心理学要通过实验研究,从大量的个别的心理特征中概括出某一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典型趋势、本质趋势。
(2)在一定的条件下,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既是相对稳定的,同时又可以随着社会生活和教育条件等文化背景的改变而有一定程度的改变。
(3)心理现象是复杂的,所以心理发展既指心理整体的综合发展,又指各种心理现象的发展。
发展心理学一般以横向联系为主要线索加以研究,研究每个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特征,也允许从纵向角度探索某种心理现象在生命全程中的发展趋向。
2、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围 P3发展心理学正是研究各种心理活动的年龄特征。
具体地说,研究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围,应当包括两个主要部分和四个有关的方面。
两个主要部分:一是人的认知过程(智力活动)的发展的年龄特征,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思维的年龄特征的研究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环;二是社会性发展的年龄特征,包括兴趣、动机、情感、价值观、自我意识、能力、性格等,人格的年龄特征的研究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环。
为了研究生命全程或个体毕生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这两个主要部分,还必须结合研究如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心理发展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二是生理因素的发展;三是动作和活动的发展;四是言语的发展。
3、儿童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的发展 P12-16(1)、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是普莱尔,其代表作是《儿童心理》(2)、儿童心理学的产生、形成、演变和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19世纪后期之前为准备期;从1882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形成期;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分化和发展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为演变和新增时期。
(3)、从儿童发展到个体毕生全程发展的研究霍尔将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年龄围扩大到青春期;精神分析学派对个体一生全程的发展率先作了研究;(精神分析学派心理学家荣格是最早对成年期心理发展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家)霍林沃思最早提出要追求人的心理全貌发展,出版的《发展心理学概论》是世界上第一部发展心理学著作;1935年,古迪纳夫出版《发展心理学》1957年,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代替“儿童心理学”第二章发展心理学理论1、佛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说(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 P36心理性欲发展阶段的理论是佛洛依德关于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他主心理发展的动力来自于性本能并强调入有追求自我快乐的本能,追求性欲的满足就是心理发展的驱力。
弗洛伊德把与生存本能联系并用以满足机体的性的需要的心理能量称为里必多(LiBido)。
并把力比多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口唇期(0--1岁)、肛门期(1—3岁)、前生殖器期(4—5岁)、潜伏期(6岁一青春期)、生殖期(青春期)。
2、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说及每个阶段的任务 P38埃里克森认为个体人格的发展过程是自我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和不断整合的过程。
他以人格特征为标准把个体一生划分为8个阶段,同时指出了每一个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第一阶段为婴儿期(0--1岁半),发展的任务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
第二阶段为儿童早期,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和疑惑,体现着意志的实现。
第三阶段为学前期或游戏期,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和克服疚感,体验着目的的实现。
第四个阶段为学龄期,从7岁--12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
第五阶段为青年期,从12--18岁,发展任务是建立同一感,防止同一感混乱,体验着忠诚的实现,积极的成果是自我同感能力的发展。
第六阶段为成年早期,从18--25岁,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
第七阶段为成年中期,从25岁—50岁,主要获得生殖感,避免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
第八阶段为成年晚期,50岁以后直到死亡,主要为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和厌恶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
3、华生发展心理学理论观点 P40华生认为心理的本质是行为。
心理、意识被归结为行为。
各种心理现象是行为的组成的因素或方面,而且可以用客观的刺激(S)—反应(R)来论证,其中包括作为高级心理活动的思维。
华生的心理发展问题上突出的观点是环境决定论,这种环境决定论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否认遗传的作用2.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华生从刺激—反应的公式出发,认为环境和教育是行为发展的唯一条件。
首先,华生构造上的差异及幼年时期训练上的差异足以说明后来行为上的差异。
其次,华生提出了教育万能论。
最后,华生认为学习的决定条件是外部刺激,外部刺激是可以控制的,所以不管多么复杂的行为,都可以通过控制外部刺激而形成。
4、斯金纳强化控制原理 P42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强调塑造、强化与消退、及时强化等原则。
首先,在斯金纳看来,强化作用是塑造行为的基础。
他认为,只有了解强化效应和操纵好强化技术,就能控制行为反应,就能随意塑造出一个教育者所期望的儿童的行为。
行为是由伴随它的强化刺激所控制的。
其次,强化在行为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行为不强化就会消退,即得不到强化的行为是易于消退的。
最后,斯金纳强调及时强化,认为强化不及时是不利于人的行为发展的。
强化作用,可分为积极强化作用和消极强化作用(阳性强化作用和阴性强化作用)两类。
尽管分类不同,其作用的效果都是增加反应的概率。
5、最近发展区的概念 P48最近发展区是维果斯基在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上,提出的三个重要的问题之一,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独立活动时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现有发展水平,和在有指导的情况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即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这两个发展水平之间的动力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
6、观察学习的概念及其过程 P44(1)、概念:观察学习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一个基本概念。
所谓观察学习,实际上就是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的学习。
观察学习的学习者可以不必直接地作出反应,也不需亲自体验强化,而只是通过观察他人在一定环境中的行为,并观察他人接受一定的强化就能完成学习。
(2)、过程:观察学习表现为一定的过程,班杜拉认为这个过程包括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运动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
7、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的实质是什么? P50皮亚杰心理发展的具体阶段理论;P52了解皮亚杰的相关实验(1)、心理发展的实质皮亚杰认为人的心理、智力、思维既不是来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来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来源于主体的动作。
主体通过动作对环境的适应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
(2)、具体阶段理论皮亚杰以主体适应环境的主导方式,即认知结构的性质为依据把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个时期的儿童主要凭感知运动手段反映外界刺激,协调并适应外界环境,其智力活动处于感知运动水平。
(2)前运算阶段(2--7岁)。
这个时期开始,儿童具有表象思维,有运用符号的能力,其智力活动处于表象水平。
(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这个时期儿童的认知能力能够摆脱知觉的局限,获得概念的稳定性,达到守恒。
对具体问题可以进行逻辑运算,思维具有可逆性。
其智力活动处于获得概念稳定性,进行逻辑思维的阶段。
(4)形式运算阶段(12岁一15岁)。
这个时期儿童的思维形式能够从具体容中解放出来,能够提出假设,凭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解决抽象问题,其智力活动达到抽象逻辑思维阶段。
(3)、皮亚杰相关实验1、客体永久性实验2、守恒实验:液体守恒、数量守恒、长度守恒、固体守恒3、“三山实验”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1、横断研究设计、纵向研究设计的概念 P66-67(1)、横断研究设计横断研究设计是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同时对不同年龄的被试进行比较的方法。
研究者可以通过选取生理成熟度不同的群体或不同年龄阶段的群体,来研究某一个特定发展领域在不同年龄的发展状况。
其优点是能够在短时间发现同一年龄或不同年龄群体的发展相似性和差异性,确定发展的年龄特征,获得的信息量大,经济且费时短。
(2)、纵向研究设计纵向研究设计是对同一研究对象在不同的年龄或阶段进行长期的反复观测的方法,故也叫做追踪研究设计,是发展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的一个特色,其优点是能系统地、详尽地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
2、发展心理学研究原则 P64(1)、客观性原则(2)、特殊性原则(3)、教育性原则(4)、生态化原则3、发展心理学研究常用的数据收集方法有哪些? P70(1)、观察法(2)、访谈法(3)、问卷法和测验法(4)、心理生理学方法:电生理测量方法;脑功能成像方法;经颅磁刺激;生化指标的测量技术第四章胎儿的生理-心理发展1、胎儿P91、胎教P127的概念(1)、胎儿:胎儿是“从受孕到从子宫娩出前的小儿”(2)、胎教:是通过调节孕妇身体的外环境,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给胎儿以积极的言语、音乐、动作刺激,激发胎儿大脑神经细胞增殖,同时使胎儿从生理和心理上得到发展和干预的活动。
2、胎儿生长的3个阶段 P92斯滕伯格把胎儿出生前发育划分为胚芽期、胚胎期、胎儿期3、胎教的种类 P127(1)、音乐胎教(2)、抚摸胎教(3)、言语胎教(4)、光照胎教第五章婴儿的心理发展1、大脑单侧化(P134)、视崖的概念(1)、大脑单侧化婴儿大脑两半球不仅在解剖上而且在功能上也存在着差异。
大脑单侧化就是在其大脑某个半球建立特定功能的过程。
如对于多数右利手婴儿来说,其语言功能逐渐定位于左半球的过程就是一种单侧化进程。
随着婴儿大脑的逐步发育成熟,这种单侧化倾向逐渐发展,并最终导致两半球在功能上出现质的更大的差异。
(2)、视崖视崖即“视觉的悬崖”,是用来评估婴儿深度知觉的一种能够产生深度幻觉的平台式装置。
吉布森等通过视崖装置的实验发现,6个月的婴儿就已经具有深度知。
2、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 P137一般认为,婴儿动作最早发生在新生儿期,其最初的无条件反射行为便是“最早产生”的第一批动作;婴儿动作的发展始于新生儿的无条件反射活动和继而发展起来的条件反射活动。
明确而稳定的条件反射的形成就是心理发生的标志。
婴儿动作发展主要有两方面的容。
即行走动作的发展和手运用技能的发展。
婴儿早期动作的发展为心理发展创造条件,心理是在活动中产生的,并表现在活动中。
3、婴儿前言语发展的阶段 P155在婴儿掌握语言之前,有一个较长的言语发生的准备阶段,称为前言语阶段,一般把从婴儿出生到第一个具体有意义的词语产生之前的这一时期划分为前言语阶段,主要包括:言语知觉的前言语发展,语音的前言语发展,前言语交流的发展3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