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髋部骨折患者术后护理及健康指导【摘要】目的:分析其术后护理措施及康复指导。
方法:回顾总结256例老年性髋部骨折的临床资料。
结果:本组获得随访256例,随访时间1a-3a,平均随访时间1.5a。
死亡6例,1例发生人工股骨头脱位,其余患者均痊愈。
结论:老年人髋部骨折后通过术后护理、康复指导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髋部骨折;护理;康复指导
【中图分类号】r3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3-0066-02
髋部骨折通常是指股骨颈及股骨转子间骨折,是影响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也是导致老年人行动障碍的首要原因。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单纯地保守治疗已不能满足患者的要求,而多数患者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来缓解疼痛,重建关节功能,但老年人独特的生理、心理条件以及部分老年手术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慢性疾病,术后并发症极易发生如褥疮、下肢深静脉血栓等。
为了减少这些症状的发生,而术后护理及康复指导十分重要,现综述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8~2009年我科共收治256例髋部骨折病人,其中男110例,女146例,年龄66~90岁,股骨颈骨折106例,粗隆间骨折150例,手术方式:切开复位内固定180例,髋关节置换69例,5例未治自
动出院,2例髋关节置换术后2天出现肺栓塞转入重症监护室治疗,其余均安全度过危险期康复出院。
2.1术后护理:一般护理①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做好护理记录,观察伤口有无渗血,切口是否疼痛,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②饮食护理,由于老年人肠道吸收功能差,加之术后疼痛饮食减少,易引起低蛋白、低维生素贫血。
营养不良可延缓伤口愈合。
因此护理人员应鼓励病人多进营养丰富、易消化富含维生素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多饮水,以保持大便通畅,增强机体抵抗力,促进伤口愈合。
③患肢观察与处理,术后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患足穿“丁”字或继续用皮牵引,以防止术后脱位,便于静脉回流。
注意观察患肢末梢血运、感觉、温度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鼓励病人做患肢足背伸、跖屈动作及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活动。
④术后切口置负压引流,有利于术区积血及时清除,注意保持引流通畅。
2.2 预防并发症的护理
2.2.1 呼吸道、泌尿系感染的预防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每日定时通风,嘱患肢深呼吸做有效咳嗽,轻拍背部以助排痰,痰粘者可做雾化吸入,每日2次,嘱病人多饮水,增加尿量达到冲洗膀胱的作用,保持会阴部清洁,每日清洗1~2次,预防泌尿系感染。
2.2.2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髋部骨折病人术后常见并发症,由于老年患者术后体位限制,活动少,血液回流不畅,以及手术出血,血液浓缩,易引起静脉血栓形成。
我们从病因出发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如抬高患肢,减少局部压迫,早期积极活动,指导并协助患者早期功能锻炼,采取预防性抗凝治疗,以促进静脉回流,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及进入肺动脉可起一定作用。
2.2.3褥疮的预防老年患者由于全身循环差可使用海绵床垫,气垫床,骶尾部及骨隆突出处易发生褥疮,协助患者抬臀,并局部按摩每2小时1次,以促进血液循环,保持床铺平整干燥,无碎屑,皮肤护理每日2次。
2.2.4假体脱位预防假体脱位与手术入路,术中假体放置,体位护理不当,早期功能锻炼不当或不正确的翻身有关,术后必须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禁止患肢内收、内旋和髋关节过度屈曲,如果因护理需要变换体位必须一人牵拉,使其在外展中立位进行操作。
2.2.5其他老年人应注意循环系统并发症,由于手术创伤后易出现重要脏器的功能障碍,尤其是心功能不全,应严格控制输液量及速度,教病人做扩胸运动及深呼吸,使患者平稳渡过手术后期,观察末梢血液循环,足部温度,足背动脉,股动脉搏动情况,以检测坐骨神经功能。
3术后肢体康复指导
3.1心理康复指导应把心理康复作为机能康复的枢纽,以心理康复促进和推动机体康复调动积极心理因素,主观能动地参与机能康复训练,我们观察到本组患者长期受疾病的折磨,有较强的恢复
肢体功能的欲望,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急于求成,锻炼过度并随意活动;二是过于谨慎,担心活动后致手术失败,手术前后应通过交谈和观察了解病人的心理问题,一方面鼓励病人增强康复信心,另一方面介绍康复训练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对急于求成者指导其掌握合适的锻炼方法,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对过于谨慎者设法消除其疑虑,鼓励并帮助锻炼,最终使患者以良好的心态进行康复训练。
3.2床上功能锻炼术后第一天因疼痛多数病人对患肢活动有恐惧感,给予有效止痛,辅以被动活动,如腿部肌肉按摩,踝关节和膝关节的被动活动等,帮助托起患者的上身及臀部做机体向上运动,每小时1~2次,同时,指导患者进行有效咳嗽和排痰,给予叩背,指导腿部肌肉的等长收缩练习上下各5~10min。
术后第二天,继续每天多次深呼吸、叩背,并加强腿部肌肉的等长和等张收缩训练及关节活动,上下午及睡前各锻炼20~30min,机体向上运动每小时3~4次并尽量独立完成,注意运动量由小到大,活动时间由短到长,所有床上活动均在患肢外展中立位的状态下进行。
3.3离床功能锻炼一般手术后4~5天开始进行,在此之前逐渐延长半卧位时间为离床做准备。
下床第一天柱双拐站床旁5~10min (视病人体力情况而定),无不适时在床周行走数步,护士在旁扶持,观察有无虚脱情况发生,如发生虚脱立即返床休息。
第二天柱双拐在病室内行走,步行距离逐渐延长,时间逐渐增加但每次不超
过30min。
行走时,患肢始终保持外展30度左右不负重,护士或指导家属在旁守护以防意外。
下床方法:患者移至健侧床边,健侧腿先离床并使足部着地,患肢外展,屈髋〈45度由他人协助抬起上身使患侧腿离床并使足部着地,再柱双拐站起,上床时,按相反方向进行即患肢先上床。
3.4自理能力训练鼓励患者在床上进行力所能及的生活活动,如洗脸、梳头、更衣、进食等,离床活动后即训练站立状态下的活动,以增进食欲,改善自理质量,促进机能康复。
3.5出院前指导本组患者均于术后12~15天出院。
因术后恢复期较长,故出院后自行康复护理至关重要,均给予详细指导。
①自行上下床指导,出院前两天指导患者在家属的协助下进行离床活动动作演示,指导患者利用双上肢及健侧下肢自行上下床的方法。
②体位指导:卧位时仍平卧或半卧,3个月内避免侧卧;坐位时尽量靠坐有扶手的椅子3周内屈髋〈45度,以后逐渐增加屈髋度;不将患肢架在另一条腿上或盘腿站立时患肢外展,6个月内避免内收及内旋动作。
③肌肉和关节活动训练及负重指导:按出院前训练时间及强度,患肢不负重,柱双拐行走,术后3个月患肢可逐渐负重,由双拐—单拐—弃拐,但必须避免屈髋下蹲。
④日常活动指导,指导患者正确地更衣(如穿裤时先患侧后健侧)穿袜(伸髋屈膝进行)穿鞋(穿无须系带的鞋);注意合理调节饮食,保证营养但避免肥胖戒烟戒酒;拄拐杖时尽量不单独活动,弃拐后外出时可使用手杖
以防意外,进行一切活动时应尽量减少患髋的负重及各侧反应力。
4小结
骨科疾病治疗的最终目的是使病人尽早、最大限度地恢复功能,术后护理及康复指导是骨科护理的重要内容,我们在临床工作中深切体会到,正确的康复护理是髋部骨折术后成功的重要环节,能有效改善和增进血液循环,增强肌力,预防并发症,尽量恢复满意的肢体和全身机能,同时有效克服患者的依赖心理,促进心理康复,护士在康复中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不同时期的康复训练有针对
性的指导,并加强与医生、患者及家属的沟通,指导患者术后早期活动,早期离床,早期功能锻炼,是康复护理所遵循的原则。
作者单位:274300 山东省单县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