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议论文论据的选择和使用---教学设计一等奖

议论文论据的选择和使用---教学设计一等奖

议论文论据的选择和运用一、话题探讨:自读《论度量》,读后讨论后面的问题。

论度量(荣方)①度量又称气度、器量等,对一个人来说度量有大有小,也有不大不小的。

度量大,是我们中国人所欣赏的一种品性。

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何时没有,又何日没有?度量宽宏,处处能容,事事看得破,自然不忧不惧,坦然处世,这就是大度的好处。

如前人史晋臣所说:“容得几个小人,耐得几桩逆事,过后颇觉心胸开阔,眉目清扬。

”胸襟狭隘、气量窄小的人则难免遇事恼恼、见人耿耿了,然此恼恼、彼恨恨,于事无补,于己无益,是徒然,是白白的了。

②度量大的好处还在于能化解矛盾、消融争端,从而做得成事。

宋朝的琦一次与仲淹议事,意见不合,仲淹拂袖而去。

此时,琦从后面一把拉着的手说:“希文(仲淹字),有何事不可以再议?”此刻的琦和气满面,仲淹见此情景,怒气顿消。

③有琦的这种度量,则何事不能办成?度量源于德行,故有德者度量必大。

思永考举时,贫无余钱,持金钏[注]数只住在旅馆,同考者数人来拜访他,请他拿出金钏赏玩,其中有一人悄悄将一只金钏塞入自己袖中,思永瞧在眼里,却不言语。

别人都不知情,惊寻失物。

却回答:就这么几只,并未丢失。

众人离去时,那个偷金钏的人作揖告别,抬手不慎将金钏落在地上。

众人此刻都钦佩思永的大度,某宁可自己在财利上损失,不肯当众出他人之丑,确是厚德大度之举。

④度量不是天生就有的,它在于人的德行,也在于人的见识,有趣有识者才能有度量,德、识是靠不断学习、修行才能获得。

有人问程颐:“度量可学否?”程颐回答:“可,学进则识进,识进则量进。

”夏元吉先生也曾结合自己的体验说:我年幼时,有人冒犯我,我没有不发怒的;长大后,开始是在神色上忍让,然后在心里克制忍耐,时间久了自然习惯绝不与人计较,何尝是不学就能有度量的。

⑤然而大度是一种人生智慧,是一种识见能力,是一种道德高境,它靠不断的修行、学习才能获得。

有人将大度与一掷千金的所谓慷慨等同视之,其实二者相差甚远!有人以为人的度量是天生的,然“性相近,习相远”,结合上述哲人的现身说法,我们相信度量天生的说法也是错误的。

1、这篇文章围绕“度量”,阐述了哪三方面容?2、这些观点主要是建立在哪些论据基础上的?它们分别是什么类型的论据?明确:二、论据的相关知识:1.论据是作者用来阐述或证明论点正确的理由和根据。

2.它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大类。

①事实论据,包括具体事实,即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事例,中外史实,还有科学数据。

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

”写作议论文,无论是证明自己论点的正确,还是对方观点的荒谬,都必须让事实说话。

如果有了大量的生动的事例,并能揭示出事例与论点之间的在联系,那么论点就会立于无可争辩的地位,从而大大加强文章的说服力。

②道理论据,指的是用来作为论据的理论,它们来源于实践,并且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

道理论据包括名言警句、科学道理以及成语俗语等。

在议论文写作中,能够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不仅丰富了论证的容,而且增强了论证的权威性,对论点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事实胜于雄辩,但用事实论据证明论点容易出现问题,学习议论文事实论据的选择和使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选择论据以“挫折中奋起”为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议论文。

你会选择下列哪些事实论据?第一组:下面两则事例你会选哪个?1、被誉为中国“西部民歌之王”的音乐大师王洛宾,一生历经坎坷,多次身陷囹圄,妻离子散,长期处于心理压力极大的困境里。

然而他却以“顽强的精神,创作了《在那遥远的地方》等多首西部民歌。

2.名臣震,有人半夜送礼,震严词予以拒绝。

结论:意犹帅也,材料及议论是其兵卒,兵随将转。

看下面的短文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乐于助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美德之一。

自古以来,多少圣人贤士在他们文章和行为都表现出这一美德。

可生活中有些人,却学别人碰到麻烦事时公然“悄悄走开”。

何也?可能是那些人认为这是最好的一种“处世哲理”。

但若你遇到麻烦事,别人悄悄地走开,你又有何感想呢?你肯定说现在人人都自私,不易团结。

若此下去,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不就消失了吗?可见,我们中学生一定乐于助人。

就如同小新背小牧从小就开始培养。

纵观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我国祖先从禹开始,他为了使人民免遭洪水的袭击,冥思夜想,终于想出治理洪水的办法。

成为人类水利工程的始祖,成为人民世世代代敬仰之人。

到清朝时由于腐败的满朝政府,正在西方帝国主义日益强大,闭目塞听,认为大清帝国地大物博,龙恩四海。

就这样长期骄傲自满,于是“悄悄走开”,就使本来强大帝国远远地落后了,于是鸦片战争开始了,中国丢失了。

到了中华人民国成立,中国共产党总结失败的教训,乐于向西方寻求先进技术来武装自己,使自己逐步强大起来,并在1997年7月1日恢复对行使主权,洗涮了百年耻辱。

从上面例子可知只有乐于助人,才能得到人民的团结,中国共产党就是发扬乐于助人的精神,而得到中国人民的大力支持,而使国力大大加强。

这个短文有什么问题?第二组:下面两则材料说服力强吗?1、邻居家有一个10岁的小男孩,遇到挫折不退缩,我为他顽强的精神所感动。

2、被流放的屈原,时时不忘报国,终因报国无门,不能在挫折中奋起而自刎乌江。

结论:作文中要慎写我们班、我们村、我们邻居怎么样的事例,也不要写道听途说的事例。

事例一定要准确,涉及到、国籍、事件、时间等不能出错。

第三组:下面三则材料同时用好不好?1.迁遭受宫刑,忍受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而完成《史记》。

2.轼命运多舛,屡次遭贬,却能乐观面对,挫折中奋起,成就文学的大幸。

3.雪芹家道中落,举家食粥、酒常赊,而留下举世名著《红楼梦》。

结论:同一个角度的事例写的再多,也不能代表普遍意义。

选例在精不在多,选例围要广,如果从古今中外选用不同领域、或正反对比的事例,可起到以一当十的效果。

第四组:下列哪些事例更吸引你?1、海迪、贝多芬、海伦凯勒身残志坚,并取得一番成就。

2、无臂钢琴师伟为梦想插上隐形的翅膀。

3、澳大利亚青年尼克.胡哲:无胳膊,无腿,无烦恼。

4、博士生因压力大跳楼自杀结论: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说的就是文章要与时俱进,隔夜好茶不好喝,干花不如鲜花美,作文材料如果总是芝麻烂豆子,谁会喜欢呢?小结:选择论据的原则1、2、3、4、四、没有合适的论据时怎么办在考试时,当我们由于种种原因一时没有论据似乎只好望文兴叹的时、一筹莫展的时候,我们千万不要乱写一通,而是要想办法做巧妇,做无米之炊。

(一)以类代个,无中生有。

当作文没有合适的论据或一时想想不起好的论据时,不如用类型来代替个体,将某一类人物行为共同点结合起来,按照主题的要求,把一些人的事迹当作大家的事迹来写,会有很好的效果。

例:常常是一位亲人的生命如流星般陨落,我们才悲哀于死神的无情;常常是一位朋友在与疾病殊死斗争,我们才咒骂病魔的猖獗横行;常常是我们自己的利益受到了侵犯,我们才会正视社会上的毒瘤……(2003高考江分作文《放下情感的叶子》)(二)以喻代例,飞扬文采当你觉得论据“踏破铁鞋无觅处”的时候,不妨以比喻来代替事例作为论据使用,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来征服阅卷老师。

例一:也许腊梅讨厌冬风的肆虐与无忌,却依然在寒冬中吐露芬芳;也许鱼儿讨厌巨浪的汹涌与狰狞,却依然与巨浪为伴,成全生命的真谛;也许落叶对这个天地无比依恋,然而,当秋风吹来时,它依然飘落,告别那片美好的世界,成全明年即将萌发的新芽……(2003年高考满分作文《勿以好恶论断之》)例二:松树放弃了沃土的安逸,选择陡峭的山壁之后最终有了傲立东风中的雄姿;小溪选择了奔向大海的执著之后最终获得了波澜壮阔的气势;小草放弃了土壤中的温暖之后终于实现了为带来一丝微型机的美好愿望;白云选择了的深邃之后终于有了“一览众山小”的绝唱。

——于是我懂得了怎样去寻找并选择事业。

(2002年高考满分作文《寻找心灵的故乡》)(三)化少为多对比论证正反对比论证是议论文常见的一种论证方式,当没有太多事例时,可采取正面论述、反面假设的方式来加强效果,将一个例子化为两个例子。

例:霸王骑着乌骓马化为了鬼雄,虞姬将生命化作了剑尖的湛蓝。

于是心被感动了,那殿上之君只不过是无耻小人,听听汉家小儿高唱“大风起兮云飞扬”,就热血沸腾。

可是,就是这个被唾骂的人建立了中华的一代霸业。

没有他,哪来的骞扶着驼铃铛走向天山的雪莲?没了他,哪来的卫青舞着旌旗奔向大漠的飞沙?历史长河滚滚奔流,告诉我们邦比项羽更有才能去成就一番霸业.(2003年高考满分作文<<学会历史般的旁观>>)(四)以假乱真切中肯綮例:如果你选择的是翅膀,你将拥抱整个。

如果你选择的是鳍,你将亲吻茫茫碧海。

如果你选择的是四足,你将体味莽莽绿林。

而我的选择却是——牢笼。

(2002年高考满分作文《选择牢笼》)(五)立足课本就地取材当你在考试中“寻寻觅觅”却两手空空时,不妨“回首”课本,说不定论据“却在灯火阑珊处”。

例:是谁,曾经彷徨,而后怀着满腔热情拿起笔杆子,向敌人的咽喉刺去;是谁,曾经呐喊,而后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在铺满荆棘的道路上奋勇前行,追寻一片光明;是谁,曾经伤逝,为的是无法一直做人民的孺子牛,为革命多做一件事。

是您,鲁迅先生!沧海横流,您是识时务之俊杰;刀光剑影,您是永远不倒的猛士!壮哉,您是千千万万人心中的巨人。

(2004年高考满分作文《壮哉,猛士!》)(六)现身说法置身其中我们无论据或无好的论据时,不妨从“我”身上挖掘素材。

因为“我”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这个纷纭复杂的世界的一个缩影,一个了望千变万化的社会的“窗口”,一个洞察社会错综交织的现象的“平台”,一个容纳宇宙万象的“细胞”。

将自己这个活生生的人拿来作为说理的材料,我的经历也就反映了这个事理的脉络走向。

同时,当我进入到说理的里后,我们的文字就具备了一种令读者信赖的真实。

我们在说事的过程中也就与读者建构了对话与共鸣的亲和力。

当然,我的进入不是随意的,而要充分考虑我的行为是否与话题给定的涵的意旨很好地统合起来。

很欣赏钱钟书的《围城》。

人生实在是一场悖论,人们很难“两全其美”。

从小学到现在,我几乎就一直在和自己争斗着。

我想在学习上出人头地,就必得加班加点,拼命做题;可是在我累得憔悴不堪时,成绩并非如我想象的那样好。

有时候,我仿佛听到了另一个声音:不要沮丧,要坚持下去,梅花香自苦寒来嘛。

于是我开始振作。

可是又一个声音分明在我耳边唠叨:条条大路通罗马,不亮西方亮,又何必非要走高考这条道呢?是的,我记得母亲经常在我耳边唠叨的一句话就是“农民苦啊!”。

我知道她是希望我通过读书来改变自己的农民身份,可是偏偏我的成绩一直不如意,眼看着离大学的门一天天变远,而我还要装着很努力的样子。

我就常常这样深陷“二难”处境:我知道我每一天的学习都是在徒劳,可是我又没办法放弃;我想寻求别样的道路,可是“路”又在哪里呢?(话题:人性的柔弱与理性的崇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