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侵犯财产罪
一、侵犯财产罪概述
1.概念
侵犯财产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攫取公私财物,或者故意毁坏公私财物的行为。
2.构成要件
(1)客观的构成要件
①行为主体。
侵犯财产罪的主体大多为一般主体。
只有职务侵占罪和挪用特定款物罪为特殊主体。
②行为对象为各种财物。
③在客观方面表现为以各种非法手段侵犯财产法益的行为。
可分为两种类型:
a.以各种公开的或者秘密的方法,非法取得公私财物的行为(取得型财产犯罪)。
b.故意毁坏或破坏公私财物的行为(非取得型财产犯罪)。
④行为数额。
除抢劫罪、挪用特定款物罪、破坏生产经营罪外,其他的均为数额犯。
(2)主观的构成要件
①侵犯财产罪均为故意犯罪。
②对于盗窃、诈骗等取得型财产犯罪,其成立还必须具备目的要素,即非法占有的目的或牟利的目的。
二、暴力、胁迫型侵犯财产罪
1.抢劫罪
(1)概念
抢劫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行劫取财物的行为。
(2)构成要素
①客观构成要素
a.主体为自然人一般主体。
b.行为对象是公私财物和他人的人身。
财物只限于动产。
c.客观上表现为行为人对公私财物的所有人、保管人或者看护人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迫使其立即交出财物或者立即将财物抢走的行为。
暴力方法,一般是指当场对公私财物的所有人、保管人或者持有人的人身实施强制,足以使被害人的身体受到强制而处于不能反抗或者不敢反抗的状态。
胁迫方法,是指对被害人以当场使用暴力相威胁,进行精神上的强制,使被害人产生恐惧而不敢反抗。
其他方法,是指对被害人施以暴力、胁迫方法以外的与这两种方法相似的强制性方法,主要是以用酒灌醉或者药物麻醉的方法,使被害人丧失反抗能力,无法反抗。
②主观构成要素
主观构成要素是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
(3)认定
①罪与非罪的界限
a.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抢劫行为,不应以抢劫罪论处。
b.民事纠纷中强拿或者扣留对方财物,无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不构成抢劫罪。
②抢劫罪既遂与未遂的界限
一般的抢劫罪,应以是否实际抢得财物作为认定既遂与未遂的标准,而对人身权利的侵
犯,则在量刑时加以考虑。
抢劫罪的结果加重犯和杀害、重伤为内容的抢劫,以死亡、重伤的结果发生为既遂。
③转化型抢劫的认定
根据《刑法》第269条的规定,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以抢劫罪论处。
转化型抢劫需要具备三个条件:a.行为人实施了盗窃、诈骗、抢夺的犯罪行为,不必要求行为一定达到“数额较大”的标准。
b.必须是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既可以是对被害人使用,也可以对其他第三人使用。
c.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目的,是为了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
④抢劫罪与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的界限
a.在抢劫过程中,使用暴力或者其他方法致人重伤、死亡的,不按故意伤害罪或者故意杀人罪论处,也不以抢劫罪和故意伤害罪或者故意杀人罪合并论处,应以抢劫罪定罪处刑。
b.如果出于复仇或者其他个人目的而伤害或者杀死被害人后,乘机将其财物拿走的,不能以抢劫罪论处。
应构成故意伤害罪或者故意杀人罪和盗窃罪,实行数罪并罚。
c.在抢劫行为完成之后,行为人出于灭口或者其他目的而杀死被害人的,应定抢劫罪和故意杀人罪,按数罪并罚原则处理。
d.抢劫杀人与图财杀人的区别主要是:抢劫杀人是行为人用杀人手段当场取得动产,而图财杀人则是在杀人之后,经过一定时间才能占有被害人的动产或不动产。
⑤抢劫罪与绑架罪的界限
二者之间的主要区别有:
a.行为方法不同。
前者是当场强取财物或者迫使被害人交付财物。
后者是扣押人质而
向第三人索取财物。
如果绑架他人后直接向被绑架人强取、索取财物的,应定抢劫罪。
b.行为对象不尽相同。
前者当场劫取的仅限于财物,后者勒索的可以是财物,也可以是财产性利益或者其他非法要求。
c.行为主体不尽相同。
前者的主体是已满14周岁的人,后者的主体是已满16周岁的人。
在绑架过程中又当场劫取被害人随身携带财物的,同时触犯绑架罪和抢劫罪两罪名的,应当择一重罪处断。
(4)处罚
《刑法》第263条规定,犯本罪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①入户抢劫的;
②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的;
③抢劫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
④多次抢劫或者抢劫数额巨大的;
⑤抢劫致人重伤、死亡的;
⑥冒充军警人员抢劫的;
⑦持枪抢劫的;
⑧抢劫军用物资或者抢险、救灾、救济物资的。
2.抢夺罪
(1)概念
抢夺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公然夺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2)构成要素
①客观构成要素
a.行为对象是公私财物,财物的范围仅限于动产。
b.客观上表现为公然夺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②主观构成要素是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
(3)认定
“携带凶器抢夺的”,以抢劫罪论处。
这是关于抢夺罪转化为抢劫罪的特别规定。
转化的法定条件是行为人携带凶器进行抢夺。
所谓“携带凶器”,是指在抢夺财物过程中携带枪支、爆炸物、管制刀具等凶器的行为。
(4)处罚
《刑法》第267条规定,犯本罪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3.聚众哄抢罪
(1)概念
聚众哄抢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聚集多人,公然夺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或者情节严重的行为。
①聚众,是指纠集多人,一般为3人以上。
②哄抢,是指蜂拥而上,不用暴力而夺取公私财物的。
(2)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但仅限于聚众哄抢的首要分子和积极参加者。
(3)处罚
《刑法》第268条规定,犯本罪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4.敲诈勒索罪
(1)概念
敲诈勒索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公私财物的所有人、管理人实施威胁或者要挟的方法,强行索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或者多次敲诈勒索他人财物的行为。
(2)构成要素
①客观构成要素
a.行为对象除了各种公私财物外,还包括人的心理。
b.客观上表现为对公私财物的所有人、管理人实施威胁或者要挟,迫使其当场或者限期交出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或者多次敲诈勒索他人财物的行为。
“威胁或者要挟”的方法,是指对被害人及其亲属以将要实施杀害、伤害等暴力或者将要揭发或张扬其违法犯罪行为、隐私,毁坏其财物等相威胁,迫使其交出财物。
c.行为结果是“数额较大”,以1000元至3000元为起点。
虽然敲诈勒索未达到数额较大的起点,但是一年内三次以上实行敲诈勒索行为的,也构成本罪。
②主观构成要素是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3)认定
1.敲诈勒索罪应以是否实际取得财物作为既遂与未遂的区别标准。
2.敲诈勒索罪与以胁迫为手段的抢劫罪的区别:
①从威胁的内容看,敲诈勒索罪的威胁内容较为广泛,可以是以暴力相威胁,也可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