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音乐复习题一、音乐:音乐是通过有组织的乐音所创造的艺术形象,是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时间艺术。
它必须通过演唱或演奏的形式才能为听众所欣赏和感受,才能产生完美的艺术效果。
二、音乐的构成要素有哪些:通常是指旋律、节奏、速度、力度、音色、音区、调式、调性、曲式、复调、和声等。
1、旋律:是指不同高低不同长短、不同强弱的音组成的线条,它是音乐的灵魂,是塑造音乐形象最主要的手段。
2、节奏:一般是指不同长短不同强弱的音的排列。
在每一首旋律中都存在着节奏和节奏上的不同的变化。
3、速度:是指演唱、演奏一首歌乐曲时快慢的程度。
4、力度:是表现音乐作品中的强弱程度。
5、音色:指不同人声、不同乐器以及在不同组合的音响上的变化特色。
6、音区:指音乐作品中音的高低范围。
7、调式:指有密切关系的一组乐音形成的音的体系。
8、调性:是指调式主音位置的高低。
9、曲式:是指乐曲本身的结构形式。
10、和声:是指两个以上的音按一定规律进行组合并同时发响的序列。
11、复调:指几个旋律的同是结合与出现。
三、音乐的社会作用:一首优秀的音乐作品是具有广泛的社会作用和影响的。
优美的抒情歌曲可以培养人们的高尚情操;激扬的进行曲可以激励人们奋勇向前;健康的进步音乐可以鼓舞人们热爱工作和生活,是建设美好未来不可缺少的力量;高雅的轻音乐可以使人们消除工作中的疲惫。
四、拍号:表示拍子的记号叫拍号。
2|4 3|4 其中横线下方的数字表示以几分音符为一拍,横线上方的数字表示每小节几拍。
五、调号:调号是调的标记。
六、三连音:即在一拍时值中将三个音平均的唱出555七、切分音:改变了原有节奏的强弱规律。
5 5 5 5 5.八、附点音符:在音符后面加一小圆点,叫附点音符,表示要延长前面音符的一半时值。
九、休止符:休止符是表示音乐停顿的符号。
十、节拍:在乐曲进行中,音的强弱有规律的循环出项,就形成节拍,节拍用小节来表示。
十一、等音:指音名不同,音高相同的音如﹟1=b2十二、小节:乐谱上的纵线叫小节线。
两条线之间叫小节。
一段音乐的终止要划复纵线‖。
十三、常用记号1、力度记号:p 弱、 pp 很弱、 ppp最弱、 mp中弱、f 强、 ff很强、 fff极强、 mf中强、sf特强、<渐强、>渐弱、 fp先强后弱2、反复记号:||: :|| 反复一次记号1 2| :|| ||跳越反复记号D.C反复记号表示乐曲从头反复到标有‖或Fine处结束D.S反复记号表示乐曲要从写有S处反复到标有‖或Fine处结束3、变音记号:﹟升记号表示比原音升高半音b降记号表示比原音降低半音还原记号表示回到原音的高度×重升号、 bb重降记号4、速度记号:♩=120 进行速度坚强有力♩=96 行板中速♩=80 慢板♩=152 快板♩=132 小快板、轻快、跳跃5、其他记号:∨换气记号、-保持音记号、﹥重音记号▽顿音记号、︵连线记号︵.无限延长记号十四、颂歌:是音乐作品的一种体裁。
歌颂和赞美祖国、人民、军队、英雄人物、壮美的山河及一切美好的事物的音乐作品都属于颂歌的范畴。
颂歌分三种类型。
1、速度不快,曲调宽广,具有宏伟壮丽的气魄,如《我的祖国》。
2、采用进行曲的体裁,具有刚毅豪迈的气概,如《中国人们志愿军战歌》。
3、具有宽广的气息,富有歌唱性,感情细腻深厚,并有抒情性的特点,如《我爱你中国》《走进新时代》等。
十五、抒情歌曲:是音乐作品的一种体裁。
其表现范围极为宽广,现实生活中人的一切情感,如欢乐、怀念、期盼、痛苦、忧伤、激愤……都可以通过歌声得以抒发。
如《共和国之恋》《青藏高原》等。
十六、八音:是指我国制作民族乐器的八种材料,通常是指金、石、丝、竹、匏、土、革、木。
十七、人声的分类:由于年龄不同男女不同和音色的差异,通常将人声分为童声、女生、男生三类。
女生又分为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三种。
男生也分为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
童声的特点:柔美、抒情。
女高音的特点:清脆、明亮。
女中音特点:宽广、深厚。
男高音特点:明亮、有光彩,富有诗意。
男中特点音:浑厚结实男低音的特点:深沉、浑厚。
十八、歌曲的演唱形式:齐唱、合唱、轮唱、领唱、对唱、重唱、表演唱十九、管弦乐队一般分四类:1、弓弦乐器:有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
2、木管乐器:有短笛、长笛、单簧管(黑管)、双簧管、大管。
3、铜管乐器:小号、圆号、长号、大号4、打击乐器:定音鼓、打鼓、小鼓、钹、锣、三角铁、铃鼓。
二十、中国民族乐器一般分四类:1、吹管乐器:绑笛、曲笛、萧、笙、唢呐、管子。
2、弹拨乐器:柳琴、琵琶、三弦、中阮、大阮、扬琴、筝。
3、拉弦乐器:板胡、高胡、二胡、中胡、革胡。
4、打击乐器:打鼓、堂鼓、板鼓、排鼓、打锣、小锣、云锣、大钹、小钹、碰铃、木鱼、拍板、梆子。
二十一、民歌:民歌是一种重要的歌曲体裁,它是劳动人民长期在社会实践中集体创作的歌曲。
中国民歌分为三类: 号子、山歌、小调。
号子:一般是一人领唱众人应和,如:拉纤歌、打夯歌等。
山歌:人们在山野田间劳动时即兴演唱的歌曲,山歌曲调爽朗质朴节奏自由。
小曲:又称小调,是一种短小的情歌,大多旋律优美,句法整齐,经过民间艺人修改加工,流传在大街小巷的一种歌曲。
如《茉莉花》《放风筝》等。
二十二、《黄河大合唱》词作者:光未然曲作者:冼星海作品写于1938年抗日战争时期,全曲共八个乐章(1)《序曲》(乐队)(2)《黄河船夫曲》(混声合唱)(3)《黄河颂》(男声独唱)(4)《黄水谣》(女声二部合唱)(5)《河边对口曲》(对唱)(6)《黄河怨》(女声独唱)(7)《保卫黄河》(齐唱轮唱)(8)《怒吼吧黄河》(混声合唱)二十三、连线乐曲乐器曲作者《紫竹调》----------民乐合奏《阳春白雪》————琵琶独奏《渔舟唱晚》--------古筝独奏《空上鸟语》--------二胡独奏---------刘天华《原始狩猎图》------骨笛与乐队《哀郢》------------埙独奏《竹枝词》----------钟磬合奏《楚商》------------钟磬和民乐合奏《流水》------------古琴独奏《梅花三弄》-----------古琴独奏《将军令》-------------民乐合奏《梁祝》--------------小提琴协奏曲--------何占豪、陈刚《二泉映月》----------二胡独奏------------华彦钧《百鸟朝凤》----------唢呐独奏《金蛇狂舞》----------民乐合奏------------聂耳《十面埋伏》----------琵琶独奏《春节序曲》----------管弦乐器------------李焕之二十四、骨笛骨笛是笛子的一种,用动物骨头制作,也是最早的乐器。
距今约8000年。
二十五编钟编钟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用青铜铸成,它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锤和长形的棒分别敲打铜钟,能发出不同的乐音,因为每个钟的音调不同,按照音谱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
引在木架上悬挂一组音调高低不同的铜钟,用小木槌敲打奏乐。
曾侯乙编钟是我国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套大型编钟。
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州市的一座战国早期墓葬——曾侯乙墓中。
出土时,整套编钟耸立如故。
二十六:主歌:主歌可以说是内容,是每首音乐的主干。
它是对重要的人、事、情的主要交代的那部分,每一遍的歌词都不同二十七:副歌:在歌曲中每一遍的歌词都相同,有时写在前面有时写在后面,歌曲的高潮往往设计在副歌内出现,而高潮的内容往往要求概括性总结性集中概况全曲的中心思想。
二十八:室内乐:原指西欧宫廷和贵族家中演奏、演唱的世俗音乐以别于教堂音乐和戏剧音乐,。
它十七世纪产生于意大利。
十八世纪开始指少数人演奏、演唱的音乐。
现在指各种重奏曲及用少数乐器伴奏的独唱曲、重唱曲。
三十二、近代京剧发展史上被称为“四大名旦”的为:梅兰芳、荀慧生、尚小云、陈砚秋。
1三十三、在世界乐坛上流传最广的两部中国交响曲作品分别是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和钢琴协奏曲《黄河》。
三十四、《梁祝》曲作者:陈刚、何占豪,余丽娜演奏。
这支中国有史以来最著名的小提琴曲,完成了交响音乐民族化的创世纪。
三十五、钢琴协奏曲《黄河》取材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救亡歌曲《黄河大合唱》,1969年由殷承宗、储望华、刘庄、盛礼洪、石叔诚和许斐星六人改编为协奏曲:三十二、音乐家1、贺绿汀,(1903-1999) 湖南邵阳市邵东县人。
主要音乐作品有《天涯歌女》、《四季歌》、《游击队之歌》、《嘉陵江上》、《牧童短笛》等,管弦乐《森吉德玛》、《晚会》等。
先后为电影《船家女》、《都市风光》、《十字街头》、《马路天使》和话剧《复活》、《武则天》等二十多部影剧配乐,创作了《摇船歌》、《背纤歌》、《春天里》、《怨别离》等脍炙人口的歌曲。
抗战期间,他参加了上海文化界抗日救亡演剧队,奔赴各地宣传抗日,并创作了不朽歌曲《游击队歌》,以及《全面抗战》、《弟兄们拉起手来》、《上战场》、《保家乡》等鼓舞人们斗志的抗战歌曲。
1943年,贺绿汀到达延安,在鲁艺教书。
《前进,人民的解放军》、《新中国的青年》、《新民主进行曲》等,是他解放战争期间创作的歌曲,风靡一时。
2、老约翰·施特劳斯,1804年3月14日出生在维也纳。
老约翰·施特劳斯受父亲的影响,从小学小提琴,1849年9月25日。
,老约翰·施特劳斯被人们称之为“圆舞曲之父”。
老约翰·施特劳斯虽然写上了上百首圆舞曲,数十首波尔卡舞曲和进行曲,但是在他的作品里,影响最大、流行最广莫过于《拉德斯基进行曲》了3、小约翰·施特劳斯,老约翰·施特劳斯的长子,与父亲同名,奥地利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小提琴家,被世人誉为“圆舞曲之王”。
其创作以《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圆舞曲》、《艺术家的生活圆舞曲》、《春之声圆舞曲》和《安娜波尔卡》等一百二十余首维也纳圆舞曲著称。
他还作有《雷鸣电闪波尔卡》等一百二十多首源自捷克的波尔卡舞曲及几十首其他舞曲。
1870年起创作了《蝙蝠》、《罗马狂欢节》、《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吉卜赛男爵》等十六部轻歌剧,对于欧洲轻歌剧的发展有着相当深远的影响。
4、穆索尔斯基是俄国近代音乐现实主义的奠基人,是“强力集团”中最主要的作曲家。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荒山之夜》和《展览会上的图画》。
声乐浪漫曲和歌曲也是穆索尔斯基创作的重要领域。
他总共写了67首歌曲,包括多种的题材内容。
其中有描绘贫苦人民形象的《老乞丐之歌》(1863)和《卡利斯特拉特》(1864);有反映旧俄农民辛酸生活的《睡吧,农家的孩子》(1865)、《戈帕克》(1866)、《叶辽穆什卡摇篮曲》(1868)和《孤儿》(1868);有针对社会陋习进行嘲讽的讽刺歌曲《神学院学生》(1869)、《跳蚤之歌》5、菲尔德·格罗菲(1892-1972),美国作曲家,自幼从父学中提琴,从母亲学钢琴、小提琴与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