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
从古至今,中国传统文化都对中国个人人格的塑造起着重要的作用,毕竟中华民族是在长期积淀的文化中成长起来的,当代中国人虽然接受了世界各地的文化的影响,但是很明显地保留了中国的特质。
当今世界工业发展迅速,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产生于农业时代并且以其为基础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不是无法适应这个社会的快节奏呢?并不见得如此,我们可以看到近几年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兴起,各种国学培训班也在中国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虽然这些很大程度上只是形式,也没有深入地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但足以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在人们心中是有重要地位的,它与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并不矛盾。
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植根于中华名族的精神当中,这是长期形成的,而且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传承性,中国文化在这方面显得生命力更加强大。
自春秋战国起,中国文化百家争鸣,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改善,中国文化是小农经济孕育的,对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具有适应性,并在长期的发展中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相互影响中也相互完善。
明显的就是文化和政治的适应,我们看到,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盛世享用乱世形成的优秀文化思想,乱世糟蹋盛世积累的物质财富”。
中国古代的君王很早就认识到思想的重要作用,利用知识分子治国,统一思想文化以稳住知识分子,文化与政治从来就没有分开过。
有人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我个人并不认同。
我认为儒释道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作用,儒家讲修身,道家讲守心,佛家讲清静。
已故国学大师任继愈先生曾指出,儒道是中国文化的三大支柱。
在中国,释道三教虽然观点不同,历史上曾出现过摩擦,但总体上说数千年来一直和谐相处。
在中国,三教并流,互渗互融互化,与其他学派一起在长期的交流中造就了中国文化。
在中国之所以能出现三教并流的状况,我认为这与中国文化的主旨:和,是分不开的,这点表现出的中国人的特质是能忍,会包容,表现在文化上就是兼收并蓄。
有人认为儒家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我认为是出于儒学一直被作为官方哲学这点考虑的,但这只是因为儒家的出世观和它提倡的齐天下的种种理念适合治国,而他的学派同样以其特性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清朝扎起中后期无疑把中国文化禁锢在了牢笼之中。
他的文字狱限制了文化的相互交流,阻挡了文化的进步,闭关锁国又使得文化与外界无法沟通,中国文化由此停滞不前,以至于后来跟不上世界的步伐。
清朝对中国文化的摧残也给中国带来了文化危机,鸦片战争后,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怀疑自己的文化,甚至持批判态度。
我认为这并不是产生于小农经济的中国
文化比不上资本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而是中国文化没有在清朝没有得到改进,失去了活力,而且以和为贵的中国文化缺少革命新。
中国传统文化能在古代中国发挥巨大的作用,在今天同样可以。
就像宋明理学对儒学的重塑一样,今天的中国传统文化同样也存在缺陷,需要改进,才能适应当今快速发展的中国。
对于传统文化中的精髓部分我们必须要传承,如对于“和”的理想,兼收并包的文化特质,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道家清静无为的修养方式等。
中国传统文化的更大价值在于对个人人格的塑造上,重礼节、讲信用、有理想、能包容、有学识、有涵养一直是中国文化最求的理想人格,对于统治者或是领导者还应该有魄力,有远见……有人讲中国文化培养出的中国人奴性重、没人权、活得累。
这显然是不理解中国文化的真谛,包容并不代表忍辱,退一步海阔天空并不是畏惧别人,中国人是很看重尊严的,这些与奴性显然是矛盾的。
儒家思想最求的是完美的人格,就是“止于至善”,道家讲清静,最求的是一种随性的生活态度,佛家要超脱,要修缘华德。
在这之中我们看到的是中国文化最求一种完美的理想人格。
在结合当下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来看,我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也能适应这种状态,它讲的是人的内在修养,内心要能静,人可以有自己的追求,但是不要被太多功利的东西干扰。
也就是保持初心,重视自己的修养,这样能让你在本来就忙碌的世界中活得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