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历史地理期末考试重点

中国历史地理期末考试重点

一、名词解释《汉书地理志》包括上、下两分卷,是东汉着名史学家班固新制的古代历史地理之杰作。

以西汉时期的孤域政区为主,分录其山川物产等内容。

班固不仅在《汉书·地理志》中首创了政区地理志的模式,同时也完成了首例沿革地理着作。

是清朝初年所撰,共一百三十卷。

详列山川险要战守利害。

其核心在于阐明地理形势在军事上《徐霞客游记》是一则以为主的地理着作,明末地理学家徐霞客经过34年旅行,述作者1613~1639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作了详细记录,在地理学和文学上做出卓有价值的贡献。

禹贡学会由顾颉刚和谭其骧发起,中华民国时期中国学者研究历史地理的群众性学术团体。

学会积极倡导学习国外地理研究的先进方法和技术,推动了中国的研究和的形成。

《禹贡》半月刊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顾颉刚先生创办的一份具有深远影响的学术刊物,其出版和“禹贡学会”的成立标志着现代学术意义上的中国历史地理学科的建立。

谭其骧人,中国历史学家、家,中国科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

长期从事中国史和的教学和研究,他对中国历代疆域、政区、民族迁移和文化区域做了大量研究,对黄河、长江水系、湖泊、海岸变迁均有精辟见解,建树颇多。

主要着作有《》《长水集续编》等。

《中国历史地图集》是一本以中国历代疆域政区为主的地图集,由主编。

是研究我国历代行政区划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包括了中国自商周至清代全部可考的县级和县级以上的行政单位,主要的河流、湖泊、山脉、山峰、运河、长城和海岸线、岛屿;除中原王朝,还包括了各兄弟民族在历史上建立的大小边疆政权,完整地体现了中国各历史时期的疆域、政区、城市、重要村镇和自然地理面貌。

《山海经》是中国志怪古籍,大体是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的楚国或巴蜀人所作。

也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

《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其中的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

《水经注》是古代中国地理名着,共四十卷。

作者是晚期的。

是中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着作。

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鄱阳湖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位于江西省北部,面积3960平方公里,中国第一大淡水湖,也是中国的第二大湖泊。

地处江西省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有70%水域在九江市境内,有20%水域在上饶市境内,有10%水域在南昌市境内。

云梦泽,又称大泽,中国湖北省上的古代群的总称。

南以长江为界。

时这一湖群的范围周长约450公里。

后因和带来的泥沙不断,汉江三角洲不断伸展,云梦泽范围逐渐减小。

时期已缩小一半,时解体为的小湖群。

此后有的小湖逐渐淤平,有的则有扩展,就是在中叶以后迅速扩展成的大湖。

如今,云梦泽古代湖泊群,已消褪为一些相互分离的湖泊。

潘季驯字时良,号印川。

人。

中期大臣,治理的专家,世界水利泰斗。

着有《宸断大工录》、《两河管见》、《》、《》等。

潘季驯曾四次主持治理黄河和运河,前后持续二十七年。

在长期的治河实践中,他吸取前人成果,全面总结了中国历史上治河实践中的丰富经验,发明“”,深刻地影响了后代的”治黄”思想和实践,为中国古代的治河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皇木采办是专用于皇宫、藩王府、皇陵、皇家庙观的建筑用木,绝大部分使用原始大木,明清两代,采伐大木的时间长,数量大,如明代,在三地采伐大木几乎伴随明王朝始终。

而清王朝,则步明王朝后尘,继续在以上大兴土木,兴造皇家建筑。

郡县制中国继宗法血缘分封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

起源于春秋时期的,熊通;起源于,嬴任好;经过历代的改革,最终成型于。

郡县制是古代在地方政权上的体现,它发起于时期,再经过的改革,正式成为了以后的地方体制。

道路制指的道制和宋代的路制。

唐初有州328个、县1573个,为加强管理,按山川地形分全国为10道,后增至15道。

北宋统一后,地方行政机构采取分路而治,成为路—府、州、军、监—县三级政区。

行省制是13世纪以来中国的主要行政模式,起源于,明清两朝得到发展,最终影响了现代中国的。

在时期,、、阿母河三及归降的金朝官吏、军阀等,也称为行尚书省或。

不过,这些都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行省。

忽必烈建元朝后,正式在朝廷设置总领全国政务,时称“”。

元朝在全国共设10个行省,即、辽阳、河南江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省、江西、湖广。

而山东、山西、河北和内蒙古等地则称为“”,由中书省直辖。

刺史制度汉武帝在秦御史监郡和汉初丞相史出刺基础上的独创,是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产物。

作为一种较为完备的地方监察制度,是维护皇权的有力手段,对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刺史制度在形成和演变的过程中逐渐地方官化。

黄册制度明太祖朱元璋建立的人口登记制度。

是明代用来管理户口、征调赋役的重要制度之一,也是一个规模巨大的档案工作制度方镇也称“藩镇”,唐朝后期设立的军镇。

唐玄宗时,在边境设置十节度使,通称“藩镇”,初期只掌管地区的军政,后权力扩大,兼管民政、财政。

安史之乱后,内地也遍设藩镇,并逐渐成为一级地方行政区划。

藩镇割据,使得唐朝国力日趋衰落节度使官名。

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

唐初沿袭北朝以来制度,在军事重地置总管,后改为都督,管辖几个州的军事。

高宗时,为加强防务,给边境诸州都督带使持节,以增其权力。

江右(江右(地理方位名词)一般指江西(古代地域概念名称)江西位于江南地区西部,江右一称应该来自传统中国“东为左,西为右”的文化观念。

南北朝时,当时人习惯以江右称呼西晋,也可指江北江南道隋唐之后江西地区成为全国十道之一的“”,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发展,人口,江右民系第一次大规模向外移民也是由此间拉开序幕,南昌、一带的人口不断向湖南东北的湘阴、宝庆、新化等地移民。

湖广填四川明末清初,长江中上游的湖广和四川为重灾区,对人口损耗极大。

清康乾嘉三朝,大量移民迁入四川,且湖广籍占大多数,故称“湖广填四川”。

首先对恢复四川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稳定期起了积极作用,移民带来了先进技术、农作物和新的民风习尚。

特别是各省移民进入后,五方杂处,各种文化交融,最终形成今天的四川人和四川文化民比较多,形成了东向西的人口推动力。

明代,迁入湖广的外来移民中江西籍占绝大多数,故有“江西填湖广”的说法走西口是“中国上最着名的五次”事件之一,从明朝中期至民国初年四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山西人、陕西人、河北人背井离乡,打通了中原腹地与蒙古草原的经济和文化通道,带动了北部地区的繁荣和发展。

,狭义的西口指长城北的口外,包括山西;陕西府谷口;河北,即晋北人、陕北人以及河北人走西口的交汇点。

西口是晋商、陕商出关与内蒙外蒙贸易的地方,所以走西口的主力人群包括晋北人,陕北人,河北人。

后西口泛指在长城以北的内外蒙古从事农业、商品交易的地方,包括陕西北部的神木口,河北北部的张家口以及(今呼和浩特市)。

狭义的丝绸之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

广义上讲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一带一路”(英文:The Belt and Road,缩写B&R)是“”和“”的简称。

它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一带一路旨在借用古代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扬子鳄或称作(tuó),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是世界上最小的鳄鱼品种之一。

它既是古老的,又是现存数量非常稀少、世界上濒临灭绝的爬行动物。

因其生活在长江流域,故称“扬子鳄”。

在扬子鳄身上,至今还可以找到早先恐龙类爬行动物的许多特征。

所以,人们称扬子鳄为“”。

因此,扬子鳄对于人们研究的兴衰和研究古地质学和生物的进化,都有重要意义。

中国已经把扬子鳄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严禁捕杀。

为了使这种珍贵动物的种族能够延续下去,中国还在安徽、浙江等地建立了扬子鳄的自然保护区和人工养殖场。

扬子鳄属于,。

华南虎亦称“”,华南虎头圆,耳短,四肢粗大有力,尾较长,胸腹部杂有较多的乳白色,全身橙黄色并布满黑色横纹。

毛皮上有既短又窄的条纹,条纹的间距较、的大,体侧还常出现菱形纹,在亚种老虎中体型较小。

华南虎以动物、、等为食,是中国的十大濒危动物之一、,红色物种名录极度濒危,在野外已灭绝。

华南虎仅在中国分布,是中国特有的虎亚种。

1、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学科归属学科性质历史地理学为历史学的辅助学科、为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为历史学与地理学的交叉学科、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

学科归属:一直以来,关于它的学科归属问题争论较大,归纳起来有四种说法:一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的辅助学科。

此说古来有之,现今的国务院学位申请学科分类中,一级学科历史学名下的8个二级学科,其中就有历史地理学。

二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地理学的辅助学科。

这主要是基于其研究对象与现代地理学相同,均为历史地理环境。

谭其骧、侯仁之、华林甫等持此观点。

三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与地理学的一门交叉学科(边缘学科)。

根据是其研究对象是地理学,而研究时间、方法和资料又多是历史学的.我国学者黄盛璋、纽钟勋和《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年第二版第324页)等持此观点。

四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

其实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已经有人感到历史地理学应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公开认为历史地理学应将社会历史发展与地理环境作为最重要的研究内容,提出历史地理学应是一门独立的综合的学科。

我们所用教材的作者、西南师大的蓝勇教授即持此观点。

2、简要概述中国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概况概括起来可以说是四暖四冷,即划分为四个温暖时期与四个寒冷时期:温暖期:1、第一个温暖期是距今8000年—前11世纪全新世大暖期,又称大西洋期(8000-5000)因为距今5000年左右有一个由温暖逐渐转向相对寒冷时期。

2、前770年—公元初年,春秋战国秦汉3、公元600—1000年,隋唐时代4、公元1200—1300年,元朝初期寒冷期:1、公元前1000年—前850年,周代初期 2、公元初年到公元600年 3、公元1000——1200年,南宋时代 4、公元1400—1900年,明清宇宙期从第四纪冰后期(也称间冰期)以来的全新世的这一万多年来,相对于冰川期,地球上气候总的来看是温暖的。

具体在这个一万年中,气候也在不断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温度、湿度等气象要素方面,(或者说可通过温度、湿度等的变化表现出来)即幅度的波动现象。

一方面,温暖期愈来愈短,(另外,研究还表明)温暖程度也愈来愈低;从气象的另一要素湿度上,这一万年来的主要表现为降水日趋减少,气候的干燥性加强。

3、历史时期黄河下游的改道1949年前的3000多年间,黄河下游决口1500多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