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不良地基的处理方案

不良地基的处理方案

根据机械工业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出具的地质勘察报告,建设场地不良地质作用较多,稳定性及适宜性均较差。

4.1 场地现状经调查,场地附近无活动断裂通过,也不具备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问题。

拟建场地属人工挖填方整平场地(填方基本为虚填,未进行分层碾压密实),故在中部原有河道位置存在大规模的填方,由于填方造成原有河道的拥塞,形成堰塞湖,湖水深约3~5米,如无排泄通道,雨季地表水则会汇集漫上场地,整个场地地势较低的位置均会变成水流通道,在雨季容易形成洪水冲刷或局部泥石流。

因此,做好本场地的防洪、排水设计是必要的。

目前场地中部靠近原冲沟中间堰塞湖位置已被冲开一条南北向1~6m宽(南端最宽,北段最窄)、深度1~3m(北浅南深)的新排水沟,内有长流水,场地上还分布有多条近南北向的小型冲沟(无明水),宽度0.3~2.0m、深度0.2~1.0m不等,场地地表雨水冲刷明显,水土流失较严重,对建(构)筑物基础易造成危害。

大规模未分层碾压密实的填方区存在易被冲刷、二次固结沉降引起的地面下沉、甚至导致建筑物开裂等问题。

4.2地层结构及描述根据钻探现场描述、原位测试结果及室内土工试验结果,按沉积年代、成因及土的工程性质将勘探深度范围内地基土分为6大层,地基土从上至下、由新至老依次为:填土、冲洪积及沼泽沉积的粉质黏土、圆(角)砾土、粗粒混合土,下部为全(强)风化闪长岩等。

现自上而下分层描述如下:填土Q4ml①:杂色或黄褐色,局部表层为以黄褐色粉质黏土为主的素填土。

土质不均,松散~稍密,稍湿~饱和,含较多圆(角)砾及碎石,局部可见块石、巨石,以粉质黏土充填,粉质黏土含量大小不一,可见植物根茎、腐殖质及少量层底标高644.56~653.58m。

该层主要分布于填方区上部。

粗粒混合土Q4al+h②1:灰绿色或灰褐色,稍密,稍湿~湿。

以淤积及沼泽相沉积的灰绿色粉质黏土充填为主,含少量圆(角)砾,粗颗粒含量约10﹪~30﹪,可见黑色植物根茎腐殖质,土质不均,局部有臭味。

实测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平均值N =13击。

层厚0.60~2.00m,层底深度0.60~5.50m,层底高程为645.90~651.12m。

该层主要分布于挖方区以外的低洼地带。

粉质黏土Q4al+h②2:灰绿色或黄褐色,湿~饱和,可塑~软塑,以沼泽相及冲洪积沉积的粉质黏土为主,该层上部有机质含量较高,可见黑色植物根茎腐殖质,局部有臭味,含个别圆(角)砾和少量砂粒。

压缩系数平均值=0.47MPa-1,属中偏高压缩性土,局部具高压缩性。

实测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平均值N =3击,局部实测标贯试验锤击数仅为1击。

层厚0.90~4.50m,层底深度2.40~7.50m,层底高程为643.30~649.11m。

该层主要分布于挖方区以外的低洼地带。

粗粒混合土Q4al+pl③:黄褐色或灰褐色,饱和,松散~稍密,以粉质黏土充填,含较多褐色砂砾石,少量圆砾,一般粒径2mm~20mm,偶见碎石,土质不均。

重5.00~9.00m,层底高程为642.56~644.71m。

该层主要分布于场地中部填方区原冲沟中心位置。

粉质黏土Q3al+pl④1:褐黄或浅黄色,可塑~硬塑。

土质基本均匀,可见属中压缩性土。

实测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平均值N =8击。

该层与④3层呈互层状分布,层厚1.30~4.80m,层底深度1.30~6.80m,层底标高642.90m~653.56m。

该层主要分布于挖方区地带。

圆(角)砾土Q3al+pl④2:黄褐色或杂色,稍湿~湿,中密~密实。

含较多圆(角)砾,少量碎石,局部可见块石,充填有少量粉质黏土。

粗颗粒以亚圆状褐色火山风化岩屑具多,一般粒径2mm~30mm,最大粒径可见10cm,以褐黄色层厚度0.70~4.30m,层底深度4.00~6.80m,层底标高646.85m~650.43m。

该层主要分布于挖方区地带。

粗粒混合土Q3al+pl④3:黄褐色或杂色,稍湿~湿,稍密~中密。

以粉质黏土和砂颗粒为主,含少量圆(角)砾,见个别碎石。

粗颗粒以褐色风化岩屑为主,一般粒径2mm~30mm,土质不均,粗颗粒含量不等,局部圆(角)砾及碎石略多。

实测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平均值N =14击。

该层厚度0.50~3.10m,层底深度0.80~5.70m,层底标高644.98m~653.20m。

该层与④1层呈互层状分布,主要分布于挖方区地带。

全~强风化闪长岩⑥:杂色,稍湿,中密。

土质不均,岩芯呈土状,含有少量风化岩屑,以风化后的粉质黏土或黏性土包裹,可见亮色云母及暗色矿物。

局中压缩性土。

实测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平均值N =19击。

该层未钻穿,最大揭露厚度为18.30m,最大揭露深度为21.30m,钻至最低标高为631.99m。

该层分布于整个场地下部。

4.3地下水特征勘察期间(2016年4~5月),属于小雨季节,拟建场地东西两侧挖方区勘探深度范围内未见地下水,场地低洼地段回填土区域存在地下水,属上层滞水,实测地下水稳定水位埋深为2.30~5.50m,相应标高为646.11~650.61m。

地下水位埋深及水量大小受季节和堰塞湖地表水的影响较大,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及地表水。

4.4场地均匀性评价本场地中部除挖方区外广泛分布有大规模的填土,填土厚度较大,经前期调查了解,填土为虚填,未经分层碾压密实,呈松散~稍密状态,长期作用下容易发生大面积不均匀沉降和地面开裂,可能对场地地面和建筑物安全造成危害。

填方区3~7m深度范围内存在厚度不等的较软弱土层(粉质黏土②2层),呈可塑~软塑状态,灰绿色,有机质含量较大。

实测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介于1~4击之间,平均击数值为3击,承载力较低。

根据场地地层结构及原位测试结果,本场地地基土在横向及纵向上均具有一定的不均匀性。

各土层分布不均匀,各层地基土的厚度有较大差异,层面有明显起伏,除填土不均匀外,上部地层中存在粉质黏土与圆(角)砾及粗粒混合土的互层、夹层或透镜体。

粉质黏土②2层工程性质较差,局部有机质含量大,呈可塑~软塑状态,为较软弱土层,承载力较低,分布不均匀且厚度不一。

填方区中部大部分区域2.0m以下的第四系土层湿度较大(尤其是靠近堰塞湖附近的地基土湿度最大),向东西两侧挖方地带过渡湿度略有减小,东西两侧挖方区上部第四系土层湿度相对较小。

综合以上各方面因素,本场地地基土具有较明显的不均匀性,属不均匀地基。

4.4.1行政办公楼该建筑所在范围内地基土具有较明显的不均匀性,属不均匀地基,因此该建筑地基土具有不均匀性。

4.4.2教学楼该建筑所在范围内地基土具有较明显的不均匀性,属不均匀地基,因此该建筑地基土具有不均匀性。

4.4.3实训车间该建筑所在范围内地基土具有较明显的不均匀性,属不均匀地基,因此该建筑地基土具有不均匀性。

4.4.4多功能厅该建筑所在范围内地基土具有较明显的不均匀性,属不均匀地基,因此该建筑地基土具有不均匀性。

4.4.5食堂和洗衣房该建筑所在范围内地基土具有较明显的不均匀性,属不均匀地基,因此该建筑地基土具有不均匀性。

4.4.6 1#学生宿舍该建筑所在范围内地基土具有较明显的不均匀性,属不均匀地基,因此该建筑地基土具有不均匀性。

4.4.7 1#教师宿舍楼该建筑所在范围内地基土具有较明显的不均匀性,属不均匀地基,因此该建筑地基土具有不均匀性。

4.4.8 2#教师宿舍楼该建筑所在范围内地基土具有较明显的不均匀性,属不均匀地基,因此该建筑地基土具有不均匀性。

4.4.9综合站房该建筑所在范围内地基土具有较明显的不均匀性,属不均匀地基,因此该建筑地基土具有不均匀性。

4.4.10大门该建筑所在范围内地基土具有较明显的不均匀性,属不均匀地基,因此该建筑地基土具有不均匀性。

4.4.11 1~8#连廊该建筑所在范围内地基土具有较明显的不均匀性,属不均匀地基,因此该建筑地基土具有不均匀性。

4.5设计基底持力层根据场地地层结构及室内试验结果,填土分布不均,呈松散~稍密状态,不能直接用作基础持力层。

上部各土层分布不均,层面起伏较大,地基存在明显不均匀性。

粗粒混合土②1及粉质黏土②2层局部呈灰绿色,有机质含量较大,且粉质黏土②2层属于较软弱土层。

虽然建筑物荷载不大,但由于地基不均匀性影响易造成不均匀沉降或开裂,故不宜直接采用天然地基方案。

拟建建筑物除水塔外,主要为1~2层。

位于填方区或者部分位于填方区的建筑物,设计将基础布置在原有土层上,属同一层地基土之内,基础埋深较深。

对于运动场(含跑道)、篮球场、活动场地及旗杆广场,因原有虚填方易造成地面开裂、不均匀沉降等,对上部填土进行重新开挖分层回填碾压密实。

4.5.1行政办公楼:以5层全风化闪长岩做为基础持力层,承载力特征值fa=180KPa,基础形式采用柱下独立基础。

4.5.2教学楼:以5层全风化闪长岩做为基础持力层,承载力特征值fa=180KPa,基础形式采用柱下独立基础。

4.5.3实训车间:以4层粉质黏土做为基础持力层,承载力特征值fa=150KPa,基础形式采用柱下独立基础。

4.5.4多功能厅:以5层全风化闪长岩做为基础持力层,承载力特征值fa=180KPa,基础形式采用柱下独立基础。

4.5.5食堂和洗衣房:①~②/A~E以6层粉全风化闪长岩做为基础持力层,承载力特征值fa=280KPa,其余部分以第5层或是第6层全风化闪长岩做为基础持力层,承载力特征值不小于180 KPa,基础形式采用柱下独立基础。

4.5.6 1#学生宿舍:以4层粉质黏土做为基础持力层,承载力特征值fa=150KPa,基础形式采用柱下独立基础。

4.5.7 1#教师宿舍楼:以4层粉质黏土做为基础持力层,承载力特征值fa=150KPa,基础形式采用柱下独立基础。

4.5.8 2#教师宿舍楼:以5层全风化闪长岩做为基础持力层,承载力特征值fa=180KPa,基础形式采用柱下独立基础。

4.5.9 综合站房:以4层粉质黏土做为基础持力层,承载力特征值fa=150KPa,基础形式采用柱下独立基础。

4.5.10大门:以1层回填土做为基础持力层,基底下500mm深度范围内进行级配碎石进行分层夯实换填,夯填度不大于0.9,承载力特征值fa>80KPa,基础形式采用柱下独立基础。

4.5.11连廊:以1层回填土做为基础持力层,底下500mm深度范围内进行级配碎石进行分层夯实换填,夯填度不大于0.9,承载力特征值fa>80KPa,基础形式采用柱下独立基础。

4.5.12水塔:以4层粉质黏土做为基础持力层,承载力特征值fa=150KPa,基础形式采用柱下独立基础。

4.6地基及基坑、基础处理4.4.1土石方开挖4.4.1.1基槽开挖时如发现地下有给水管道、地下光缆或文物等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汇报。

4.4.1.2根据调查结果及收集的资料,勘探深度范围内存在大量的潜水,大量降雨后也会形成地面径流和上层滞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