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专业(040102)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06年5月)一、专业概况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属教育学的二级学科。
南京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旨在积极探索综合性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人才培养的新型模式,着力塑造服务于教育科研机构、教育行政部门、高等院校和中小学课程与教学实践、课程与教学研究与管理,以及课程与教学信息化建设的专门人才。
该专业于2003年创建。
本专业依托综合性大学所具有的学科群体优势、学术研究氛围,融合相关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力量,统整式、前瞻式地培养课程与教学领域的新型人才。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拥有实力较强的师资队伍,其中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方向有张红霞教授、汪霞教授,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研究方向有汪霞教授,科学教育研究方向有张红霞教授,大学外语教学方向有王海啸教授、汪学立教授等。
目前本专业教师已在全国教育核心期刊、一流期刊、国际期刊发表一系列学术研究论文;出版了《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比较研究》、《课程研究:现代与后现代》、《科学究竟是什么》等专著;研究成果获全国、省、校级多项奖励。
近期正在进行的科研项目和重点课题有:“课程研究的后现代转向与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的创新”(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发体制”(香港华夏基金会与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资助项目)、“后现代主义与课程研究”(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资助项目)、“中小学研究性学习的开发和实施”(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后现代课程理论与教学实践研究”(江苏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小学教师科学素养调查研究”(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小学科学新课程开发与实验研究”子课题)、“文科类大学生科学素养的评估与相关课程建设”(江苏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专项)、“小学教师科学素养培训课程开发研究”(全国高等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现代大学课程体系变革与发展”(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等。
授予学位:教育学硕士。
二、培养目标1、本专业的毕业生应该具有较强的科研、教学和为课程与教学实践服务的能力。
2、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较强的现代教育研究方法知识和能力,并具有在本学科前沿进行科学研究的潜力。
3、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技术;形成跨学科的知识结构以及进行跨学科合作研究的态度和能力。
4、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科学的思想方法和诚朴的工作作风,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学术道德。
5、具有较强的国际意识,能够在本学科使用一门外语进行学习、研究和交流。
6、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具备在信息化环境中进行本专业学习及研究的素质与能力。
三、招生形式招收具有本科学历的高校毕业生以及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优秀大专毕业生。
考生需通过全国统一的研究生招生考试,考试科目除规定的公共课程外,大学课程与教学、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以及科学教育方向,专业课程需考两门,分别为教育原理、课程理论。
理科考生可不考课程理论而选考数学四。
本专业的科学教育方向接受我校自然科学专业考生。
大学外语教学方向的专业考试科目是基础英语、教育原理。
本专业所有考生的复试专业科目均为教学论。
四、学习年限学制一般为二年半。
五、研究方向1.大学课程与教学(1)大学课程与教学原理(2)大学课程与教学管理及评估2.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1)课程开发与实施(2)课程评价(3)教学论原理3.科学教育(1)科学教育原理(2)科学课程的开发与设计4.大学外语教学六、课程设置本专业准予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一般需修满总学分32学分。
非本学科及同等学力入学者为36学分。
其中:A类课程即公共基础课8学分;B类课程即专业基础课6学分;C类课程即专业课程6-8学分;D类课程即选修课程12-16学分,其中7-13学分为本系课程,3-5学分为跨一级学科指定选修课程。
A类: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2学分)马列主义原著选读(2学分)英语(4学分)B类:教育基本理论及前沿研究(3学分)教育研究方法(3学分)C类:#大学课程与教学、科学教育方向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引论(2学分)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2学分)高等教育原理(3学分)#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方向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引论(2学分)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2学分)学习科学与教学设计的前沿理论(2学分)#大学外语教学方向英语语言学概论(3学分)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2学分)外语教学法(2学分)D类:课程与教学研究专题(2学分)知识工程研究(2学分)教育哲学与教育改革(2学分)教育心理学(2学分)教育社会学(2学分)教育经济学(2学分)教育政策与法规(2学分)教育统计学(2学分)论文写作(1学分)院校评估(2学分)高等教育史(3学分)高等教育原理(3学分)高等教育管理学(3学分)高等教育名著导读(2学分)英语语言学概论(2学分)第二语言习得(2学分)语言测试(2学分)外语教学研究方法(2学分)英语词汇学(2学分)跨文化交际(2学分)英语视听说(2学分)语音学(2学分)翻译学(2学分)英语语篇分析(2学分)跨一级学科指定选修课(3-5学分)另:也可选修本系教育经济与管理、高等教育学、教育技术学等专业的课程。
七、培养方式1.教师集体培养和导师制相结合,集体制定培养方案和承担课程教学;论文阶段由专门的导师指导,并实行学生和导师互选制。
2.课程学习和科研实践相结合,要求研究生参加教师的有关课题研究工作,参加校内外有关学术活动,加强学术交流、协作,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和社会服务能力。
3.专业课教学采用教师讲授、课堂讨论、专题讲座、自学、社会调查相结合的方式。
提倡研究生广泛研读专业领域和相关专业的重要著作,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鼓励研究生在完成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在正式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
八、考核方式平时考核、书面考试与课程论文考核相结合;因课程性质可以有不同的侧重。
部分课程的考核可以结合学生课堂报告或答辩的形式。
在第三学期结束时进行中期考核,内容以课程学习和自学阅读为主,学位论文计划制订或准备工作为辅。
九、学位论文学生一般在第三学期末提交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学位论文必须独立完成;内容应反映作者对研究问题的清楚的认识、对本领域已有研究成果的总体了解,研究方法得当,研究结论有理有据。
字数要求在三万字左右。
至少在答辩之日前一个月提交论文。
在正式答辩之前,进行预答辩,并根据情况再次修改后方可提交。
十、答辩和学位授予学生在修完规定的学分并在考核合格和独立完成学位论文后,方可申请进行论文答辩;通过论文答辩并在规定级别期刊上发表至少一篇论文者,方可授予硕士学位。
答辩后根据答辩委员提出的合理的意见,进行修改,并由导师签字认可后,提交学位管理部门。
十一、参考书目加 * 者为重点阅读书目。
*1、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课程》,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2、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3、钟启泉编著:《现代课程论》(新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4、陈侠著:《课程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5、[美] 比彻姆著,黄明皖译:《课程理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6、[美]麦克尼尔著,施良方等译:《课程导论》,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7、廖哲勋、田慧生主编:《课程新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8、杨小微主编:《现代教学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9、泰勒著,施良方译,瞿葆奎校:《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10、施良方著:《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11、李子建、黄显华:《课程:模式、取向和设计》,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2、[美]S. L. Yelon著,单文经等译:《教学原理》,华东师大出版社2003年版。
13、王策三主编:《教学认识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4、张华著:《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5、张华等著:《课程流派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6、赫德永著:《课程研制方法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7、丛立新著:《课程论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8、汪霞著:《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比较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9、李定仁等主编:《教学论研究二十年》,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0、[美]奥恩斯坦等著,柯森等译:《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1、丁邦平著:《国际科学教育导论》,陕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2、徐继存著:《教学理论反思与建设》,甘肃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3、Bruce Joyce,Marsha Weil 著,荆建华等译:《教学模式》,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
24、汪霞著:《课程研究:现代与后现代》,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5、张红霞著:《科学究竟是什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26、张红霞等译著:《大学理工科教学的评价与改进》,科学普及出版社(原美国科学院出版社),2005。
*27、吴刚平著:《校本课程开发》,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8、Giroux,H., Penna,A., & Pinar, W. (Eds.).1981.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Berkeley, CA: McCutchan. (北京大学图书馆、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藏书)29、Beard, R. M. & Hartley, J., 1984 (4th ed.)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London: Harper & Row, Publisher. (国家图书馆、南京大学图书馆、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藏书)*30、桑新民主编:《学习科学与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31、桑新民等著:《教育哲学对话》,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32、加涅著:《教育技术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33、加涅著:《教学设计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4、巴巴拉·西尔斯等著:《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和范畴》,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5、尹俊华等:《教育技术学导论》(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5、Walter Dick等著:《教学系统化设计》(第五版影印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7、Robert Heinich等著:《教学媒体与技术》(第七版影印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