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哲学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选择题答案

哲学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选择题答案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 追求真理 第五课 把握思维的奥妙 易错点一:将物质的反应与意识的反映混淆 提醒 反应是指有机体受体内或体外的刺激而引起的相应的活动,也指物质受作用而引起变化的现象和过程。反映是物与物相互作用留下痕迹的过程,其中人的心理是反映的最高形式。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且能指导人的行动。 1.以前,人们通常认为植物不像人和动物一样具有“记忆力”。近来,科学家在实验中发现,照射到一片叶子上的光,能够让整株植物作出相应的反应。科学家认为,植物可以用“电化学信号”在叶子之间传递光强和光质信息,这种反应方式和人的神经系统的反应方式非常相似。植物“记住”光线中的信息并作出反应,进一步佐证了 ( ) ①任何物质都有反应特性 ②意识是一种特殊的反应形式 ③不同形式的物质具有同样的反应特性 ④物质的不同反应形式之间具有联系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B解析 人、动物、植物都具有反应特性,并且物质的不同反应形式之间具有联系性,因此①④入选;植物的反应特性,不同于人的反应,这种反应不能等同于意识,因此②不选;③中“同样”表述错误。 易错点二:认为人脑是意识产生的源泉 提醒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但离开了客观存在,人脑不会产生意识。 2.处于青春期的少年需要特别的关怀。有研究表明,许多处于青春期的少年往往会做出无所畏惧的大胆举动,是由于大脑产生一种恐惧记忆抑制效应,使孩子们对恐惧感“暂时性失忆”。这种大脑效应,会随着年龄增长及大脑进一步发育逐渐消失。这表明 ( ) A.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 B.人脑是意识产生的源泉 C.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 D.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 答案 D解析 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人脑是意识产生的物质器官,有了人脑并不一定产生意识,因而D入选;A、B表述错误;C表述正确,但与题意无关。 3.[2016·湖北七市调研]视错觉就是当人观察物体时,基于经验主义或不当的参照形成的错误的判断和感知。有时候眼见的东西并不一定为实,也许你看见的东西并不一定存在,而是你的大脑认为它存在。这表明( ) ①错觉的客观存在表明了其具有物质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有时并不是对物质的反映 ③意识依赖于物质,错觉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④错觉是在一定条件下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歪曲反映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答案 D解析 任何意识都是物质的反映,排除②。错觉是意识范畴,是对客观存在的歪曲的反映,故选D项。①不正确,舍去。 4.[2015·广东茂名二模]针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创新2.0相互作用共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由此可见( ) A.思维与存在是同一性的 B.正确的意识推动事物的发展 C.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D.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 答案 C解析 根据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创新2.0相互作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体现了C项。A、B两项体现意识能动性,D项说明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排除A、B、D三项。 5.[2016·烟台调研]研究发现,“太阳出来喜洋洋”有充足的科学依据。当阳光照射皮肤时,人体产生的维生素D3会使大脑分泌一种名叫血清素的激素,从而让人愉悦放松。这进一步佐证了( ) ①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②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 ③意识是人脑活动的产物 ④意识对人体生理有调节作用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A解析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排除③。通过研究揭示“太阳出来喜洋洋”的科学依据,佐证了①。阳光照射,大脑分泌血清素,让人愉悦放松,说明了②。题干未说明④。 6.[2016·莆田质检]“人间随处有诗意,千年至美莫如诗。”诗词之美,美在意境,贵在意境。诗词的意境,是指诗词的意(情意、思想内容)和象(景象、画面)的结合,“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诗词的意境是( ) A.人脑加工改造的产物,其本质是人脑的机能 B.诗人通过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能动地反映客观存在 C.诗人通过直接再现自然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寓情于景 D.艺术家自身主体意识的产物,是实现艺术创作意图的物质载体 答案 B解析 诗词意境其本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排除A项。诗词意境是诗人通过具体的艺术形象能动地反映客观存在,源于客观事物,不是主体意识的产物,排除D项,选B项。诗人借助自然景色,抒发自身情感,并不是直接再现自然,排除C项。 7.[2015·河北邯郸期末]文人云:有地上之山水,有画上之山水,有梦中之山水,有胸中之山水。地上者妙在丘壑深邃,画上者妙在笔墨淋漓,梦中者妙在景象变幻,胸中者妙在位置自如。对此解读正确的有 ( ) ①画上、梦中、胸中之山水是对地上之山水的再现 ②地上之山水是画上、梦中、胸中之山水的内容 ③画上、梦中、胸中之山水是对地上之山水的主观映象 ④画上、梦中、胸中之山水之妙源于创作者的智慧和情感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 D解析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主观因素影响,不是机械再现,具有创造性,①错误;画上、梦中、胸中属于意识的范畴,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②③正确;意识源于客观事物,而非源于创作者的智慧和情感,④错误。 命题点1 意识的起源 8. [2015·福建高考]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下列能正确反映意识产生的历史演进顺序的选项是( ) ①滴水穿石 ②根系沃土 ③敬德保民 ④犬吠非主 A.①→②→④→③ B.②→①→④→③ C.③→①→④→② D.①→④→②→③ 答案 A解析 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联系教材,意识的起源大致经历的过程是: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一切生命物质的感应特性→高等动物的心理活动→人的意识(能动地反映客观事物),对应①→②→④→③,故本题选A。 9. [2015·重庆高考]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机器人正逐步走进人们的生活。人类在享受机器人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担心某一天机器人会在智能上超越人类,就像科幻电影中所描绘的:人被机器人关在“动物园”中,供机器人观赏。科幻电影表达的这种观念( ) A.否认了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B.证实了机器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C.说明了人类认识发展的无限性 D.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辩证否定过程 答案 A解析 科幻电影所描绘的场景表达的观点是机器人可以产生意识,而实际上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单纯的机械不可能产生意识,故A正确;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意识是人类特有的,是人脑的机能,B认为机器人有主观能动性,是错误的;C不符合题意,科幻电影描述的是机器人的智能发展,而不是人类认识的发展;D不符合题意,材料不是强调事物自身的否定。 命题点2 意识的生理基础 10. [2013·江苏高考]有研究表明,“江南style”之所以受到很多人的喜欢并风靡世界,原因之一是与一种叫做耳朵虫的大脑神经运动有关。耳朵虫是一种认知瘙痒,“江南style”中那种不断重复的旋律会激发人脑某个部位的非常规反应,使人不断注意这些音乐。这表明( ) A.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B.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C.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作用 答案 A解析 B、C、D与题意不符。人们之所以喜欢“江南style”,原因之一是“江南style” 中那种不断重复的旋律会激发人脑某个部位的非常规反应,使人不断注意这些音乐,故表明意识是人脑的机能,选A项。 命题点3 意识的本质 11.[2015·四川高考]观察上图。漫画蕴含的哲理有( ) ①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②人的认识受主客观因素影响具有主体差异性 ③人们实践水平的高低决定其认识能力的高低 ④人们的意识归根到底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C解析 不同的人对同一对象产生了不同的“联想”,说明人的认识具有主体差异性,②符合题意;漫画中不同人产生的不同“联想”都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这说明了人的意识无论正确与否,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④符合题意。漫画中的“联想”只是一种主观活动,没有建立起“客观”的联系,①不符合题意;③中的“决定”否定了其他因素对人的认识能力的影响,不正确。 12.[2014·天津高考]现实世界的空间是三维的,绘画作为平面艺术是二维的。画家在二维平面所画的,只能是三维现实空间中实际物体的一部分,而人脑则通过这个部分将其想象成完整情形。这种现象表明,意识是( ) A.对客观对象本质的反映 B.对客观对象能动的反映 C.对客观对象的正确反映 D.对客观对象的直观反映 答案 B解析 本题考查意识的知识,旨在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画家在二维平面所画的,只能是三维现实空间中实际物体的一部分,而人脑则通过这个部分将其想象成完整情形”并没有涉及对客观对象本质的反映、正确的反映,更不是直观的反映,排除A、C、D三项;意识的作用就是人脑对客观对象的“再加工”,即意识的能动作用。正确选项为B项。 13. [2014·北京高考]中国早期的时空观念与古代农民的农舍和劳作有关。农舍是他们的生活世界,他们从农舍得到空间观念。“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他们由农舍中出入而得到时间观念。这表明( ) ①中国早期的时空观念来源于主观想象 ②中国早期的时空观念是农业文明的产物 ③时空观念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④时空观念对社会生活起了决定性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C解析 时空观念属于意识、认识的范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①中“时空观念来源于主观想象”很显然是错误的,②中时空观念产生于农业文明(实践)则是正确的;时空观念属于意识范畴,意识的本质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所以③是正确的;④颠倒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故排除。 14.[2014·上海高考]亚里士多德从人的自然发展角度,即从人由身体、情感到理性的自然发展过程来思考教育问题,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则从人与社会联系和交往来思考教育问题。两者虽有不同,但都基于对教育对象——人的尊重。他们思考的角度表明( ) A.教育应该反映客观世界 B.教育应该解释客观世界 C.教育应该推动客观世界发展 D.教育应该改造客观世界 答案 A解析 虽然亚里士多德和马克思强调的角度不同,但都要求教育反映客观世界,A当选;材料不是强调解释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和推动客观世界发展,B、C、D不选。 15.[2014·江苏高考]被誉为“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的苏州园林,其设计源自江南风景中的曲径流水、雕窗匾额、楹联书画……置身于其中,“风载书声出藕花”的江南情思油然而生。材料蕴含的哲理是( ) A.意识能够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B.意识是沟通主客观世界的桥梁 C.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D.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作用 答案 C解析 本题以“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的苏州园林为背景,考查意识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风载书声出藕花”的江南情思油然而生体现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未涉及意识能够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C项正确,A项不选;实践是沟通主观与客观世界的桥梁,B项错误;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作用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 16.[2014·海南高考]《山海经》中追日的“夸父”,《淮南子》中射日的“后羿”,《西游记》中七十二变的“孙悟空”和《聊斋志异》中一个个善良的“狐仙”,这些虚构的形象在现实生活中都有其“原型”。这是因为( ) ①意识本质上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②意识能够在反映现实世界基础上创造幻想的世界 ③观念中的矛盾与现实生活中的矛盾不具有同一性 ④观念中的矛盾的解决取决于人的意识的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