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思想和观点态度
9、即事感怀 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如 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即事抒怀诗,诗人 于吟咏寻常的事情之中,往往潜伏着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内容。
10、怀古讽今
怀古诗以历史人物、事件、陈迹为题材,来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 古讽今。 在手法上,或以景衬情,或正反对比,或侧面烘托等。这类诗多写古 人往事,且多用典故。
这类诗的思想内容分别有: ①表达旅途艰辛、孤寂落寞; ②抒发对家国故乡的思念; ③宣泄对世道的不满; ④倾诉对亲人、朋友、家庭的渴望。 3、赠友送别
赠友送别诗在中国诗坛上一直是诗家的重要题材。“黯淡销魂者,惟 别而已”,作为至情至性的诗人,与挚友分别时,心中会产生一种不吐 不快的激情。
赠友送别诗主要抒写离别之情。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 际流。”
知识讲解 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类的答题模式
1、提问方式: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提问变体:……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谈谈你的看法。这首诗体现 了…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全诗予以分析。 3、解答分析: 一首诗或词的作者的观点态度是建立在语言、形象、表达技巧等外 在形式上的,因此把握诗或词曲作者的观点与态度,也要注意从一首诗 或词曲的整体去考虑,不能忽略对语言、形象、表达技巧等诗歌的外在 形式的赏析去架空分析。有时还要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经历进行分析。 4、解答步骤: ①概括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或观点态度。 ②结合相关诗句的语言、形象、表达技巧等进行具体分析。
板块二
作者的观点态度
作者的观点态度指诗歌所表现出来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 人理想和政治倾向等。
作者的思想感情常见类别有以下几种。
1、忧国伤时
①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的《过华清池》。 ②反映离乱的痛苦。如杜甫的《春望》。 ③同情人民的疾苦。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④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杜甫的《登楼》。 2、建功报国
例 说
阅读下面这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青门引
张 先
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庭轩寂寞近清明,残花中酒,又是去 年病。 楼头画角风吹醒,入夜重门静。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 这首词表现词人怎样的情感?这种情感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答 案
这首词表现了词人孤独寂寞的情感。这种情感是从词人对环境的描 写中表现出来。天气的轻冷,庭轩的寂寞,残花病酒,寂静的重门等, 无不表现出这种孤独寂寞的心情。
答题示例
阅读下面这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即事
【宋】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李弥逊(1085 ~ 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 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 冷落的地方。
11、说理论道
这类诗是诗人把自己对自然、事理的顿悟或体察诉之于笔下。大多富 有人生感悟或哲理。
知识讲解 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答题模式
1、提问方式: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2、提问变体: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这首诗的主旨 是什么? 3、解答分析: 分析诗歌的内容要结合诗歌中的意象、人物、事件等因素,综合关照, 这样才能顺利地解读诗歌,领会诗作的内容,体味作者的创作意图。 4、解答步骤: ①确定诗歌题材内容,如怀古咏史、咏物抒怀、边塞征戍、山水田园等。 ②具体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分别写了什么,概括内容,即“…句(联)写 了…”。 ③揭示诗歌主旨或诗人的思想感情。
8、咏物言志 咏物言志诗是通过对独特事物的赞赏,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由于作者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以至观察角度的不同,即使写同一事物, 不同的咏物言志诗歌也往往写出不同的感受,表达出不同的感情来。 如:陶渊明咏菊,抒写自己清幽闲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陆游咏梅, 表明自己不媚世俗、坚守正义的气节。 一首优秀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 且有意无意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诗人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 解,或隐含生活的道理。这就是我们在解读时要细加领悟的。
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答 案
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和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步骤一)。 诗的一、二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从这些凄凉的景 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愁绪。三、四句写诗人家门前几可 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以看出 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叹(步骤二)。
四、评价思想和观点态度
四 、
板块一
诗歌的思想内容
板块二
作者的观点态度
板块一
诗歌的思想内容
诗歌的思想内容就是诗人用诗化的语言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生活。由于 古诗词的取材十分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我们按照题材 的不同分成以下几类分别加以说明。 1、边塞征战 边塞诗派指以反映边塞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 代表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等。
这类诗的思想内容分别有: ①对建功立业的渴望;②有报效祖国的激情; ③有征夫壮士的乡愁;④有家中妻子的离恨; ⑤有塞外生活的艰辛;⑥有连年征战的残酷; ⑦有对帝王开边的不满; ⑧也有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等。
其风格:或豪放旷达,或雄壮悲慨;也有委婉清丽。
2、羁旅行役
羁旅行役主要指宦游在外的官员、浪迹天涯的游子,眼中所见、耳中 所闻、心中所感等。
3、借助题目、小序和注释,了解诗歌隐含的内容和信息。 标题常常起到点明话题、交代内容、揭示主旨的作用。许多古代诗词的 前面都有一个不长的“序”,有的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创作的 缘由,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有的又为整个作 品奠定了情感基调,它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是至关重要的,因而不能 忽视。诗歌题目下的注释更不是可有可无的,往往对解答题目起到关键的 作用。
4、联系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整体分析诗歌。
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与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密 不可分,鉴赏中要注意整体阅读、理解、分析,不能架空分析,不能孤立 地看问题,或者只抓住只言片语就乱下结论。 5、多角度分析,注意诗歌内容、情感等方面的多向性。 按照诗歌表现内容的不同,我们把古典诗歌大致地进行了分类,但这些 分类并不是绝对的。其实,大多数作品的思想感情并不是单一的,其中可 能交织着许许多多非常复杂的情感。比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既 抒发了对“千古风流人物”的赞扬和仰慕,又有自己年华早逝、功业未成 的感慨等。
6、山水田园 山水田园诗指以歌咏田园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 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山水田园诗人众多,风格各异。 东晋陶渊明等人的诗形成田园诗派;南朝谢灵运、谢眺等人的诗形成 山水诗派;唐朝王维、孟浩然等人的诗形成山水田园诗派。 这类诗的思想内容分别有: ①抒写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②表达对现实社会生活的不满; ③宣泄对官场的厌弃; ④抒写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表达一种恬淡闲适的情感。 7、写景抒情 写景抒情诗指的是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主观感情的诗作。 诗人在诗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融情于景,移情于物,将自己的 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上人的感情色彩。
①建功立业的渴望。如陆游的《书愤》。 ②保家卫国的决心。如王昌龄的《从军行》。 ③报国无门的悲愤。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④山河沦丧的痛苦。如陆游的《示儿》。 ⑤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3、思乡怀人 ①羁旅愁思。如孟பைடு நூலகம்然的《宿建德江》。 ②思亲念友。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③边关思乡。如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④闺中怀人。如王昌龄的《闺怨》。 4、生活杂感 ①寄情山水、田园的悠然。如王维的《山居秋暝》。 ②昔盛今衰的感慨。如姜夔的《扬州慢》。 ③借古讽今的情怀。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④青春易逝的伤感。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⑤仕途失意的苦闷。如白居易的《琵琶行》。 ⑥告慰平生的喜悦。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⑦依依不舍的留念。如柳永的《雨霖铃》 ⑧情深谊长的勉励。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知识讲解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技巧
1、把握时代脉搏,了解不同时代的社会政治生活背景。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了解某个时代 的风貌,同样有助于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比如:唐代国力强盛, 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大多精神昂扬,情感豪迈,他们的诗尤其是边塞诗,虽 有塞外环境的恶劣,也有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但更多的是同仇敌忾的 愤慨,保家卫国的决心。因而格调高亢,情绪激荡。而宋代则大不相同,积 贫积弱,国力衰弱的大宋朝,已没有了大唐的气象,在知识分子的笔下,豪 迈之气少了,悲凉之气多了;雄伟气慨少了,家国之愁多了。 2、熟悉一些诗人的生活、思想、际遇,做到“知人论世”。 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如辛弃疾曾经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出生入死,南归之后又遭到投降派的排 挤和打击,所以其词多为回忆过去如火如荼的战斗生活,或者表达报国无 门的愤懑情绪,风格豪放悲慨。
4、悼亡怀友 此类悼念朋友、亲旧去世的诗,以悼念妻子的诗居多,多是通过作者 追忆往昔,回忆妻殁之前彼此相濡以沫、同甘共苦或其他具体生活情境, 或以“记梦”的形式,来表达对亡妻的悼伤与思念。 5、思妇闺情 思妇闺情诗指的是以闺中思妇的情怀或愁绪为主要写作内容的诗歌。 这类诗的思想内容分别有: ①抒发别离苦情; ②抒写美人迟暮; ③借思妇闺情寄寓作者自己的人生感慨。 这类诗歌思想内容不是很高,但在艺术技巧上却值得我们去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