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孩子的成长变化
正如书的前言讲,这本书是作者特林?芬瑟讲述他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
它描述了1982至1990年间,作者在大巴林顿华德福学校和他所带班级的共同成长历程,期间充满竞争、转变、挫折和成就。
全书共分八章,每一章讲一个年级,可以说这本书记录了学生和作者八年的成长生活。
从一年级开始,我们在作者的引领下,心灵不断地产生共鸣,被感化、被触动。
一年级
“我的眼光从雪地转向了晴朗的夜空。
啊!多么壮观!我的头顶上是浩瀚无边的繁星闪烁的苍穹。
不远处的树林上空,有一团孤立的星云,其间闪烁着一组特别明亮的星辰。
那时,我并没有留意这是哪个星座,令人吃惊的是那群星星正向我眨眼。
我曾经见过他们吗?孩子们!是的,它使我想起了今天早上向我微笑的孩子们,这是我的星座!我的班级!我找到了他们!他们找到了我!”
特林?芬瑟用他那敏锐而充满爱的心向我们展示了即将开始带领一群孩子开始八年学校旅程时的心情。
夜空中闪烁的繁星让他想起了白天中见到的孩子,他们是那样的纯洁、可爱。
开学的第一天,他像一个爱惜自己菜苗的老农一样精
心地呵护孩子们,让他们尽快适应和熟悉目前的新生活。
在这一年中,让儿童从神话故事中学到生活的结构,帮助孩子确立万事万物在世界各有其位的印象,用真善美充实孩子幼小的心灵,为孩子们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做下铺垫。
二年级
“一年级结束以后,我天真地以为九月份开学后便可以简简单单地开始上二年级的课,没想到这是我曾经有过的最严重的错误想法。
”
“孩子们变了……他们显得更加精力旺盛,不停地在活动。
他们也容易偏激……每位孩子好像对任何事都有自己的看法。
二年级第一周教学经历使我确信一件事情:第一周的情形无法接受,不是班级要变,就是我要变。
如果我改变,成功的希望会更大。
”
“为了成为一名二年级的新老师,我必须再次成为一名二年级的小学生。
”
特林?芬瑟向我们呈现了孩子的成长变化,面对孩子们的改变,他觉得不能禁锢孩子们的发展,老师应该改变自己,从孩子心理的角度去引导、教育他们。
看来要做一个好老师,细心观察和不断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很重要。
三年级
“大部分主课内容都是转化为某种有意义的运动和简单戏剧,以便孩子们在空间中发现自我。
”
“某种意义上而言,任何一种语言,都是世界不完整的图像;只有经历过多种语言,我们才能亲身体会到内在心灵经历的不同方面,以及不同文化的贡献。
就像在盲人摸象的故事中,每位盲人只摸到象的局部,人们讲不同的语言,因而只能感受到事物的一个方面。
”
“……美与善是华德福教育的两个主旋律。
通过建房活动,学生也获得认识社区的机会,因为在多数文化中,房屋的分布排列也表达出人们希望怎样居住在一起。
”
特林?芬瑟借用斯坦纳曾经说过的话:模仿在小学一、二年级的学习中起主导作用。
当孩子8至9岁时,模仿让位于对权威的需要。
孩子不再把自己和环境混为一体,而感受到“外面”世界和自我的分离。
当他在面对这一特征的孩子心理时,首先是通过旧约中的故事激发孩子寻找内在权威之声的心路历程。
然后通过学习测量、建房、语法和种地,让学生学会探索生活的意义。
四年级
“绝大多数老师需要在个人与职业之间、家庭与工作之间,努力寻求适当的平衡。
”
“许多学校强调运算技巧超越一切,我不同意:适应生活变化的技巧才是首要的。
我作为一名华德福老师的真正目标,不仅是要训练学生掌握某种特殊的技巧,而且也要帮他们发展能力,使学生们能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情况和需
要。
”
“在华德福教育中,我教得越多,对标准化测试、教育‘规范’越缺乏信心,对老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传统形象也越缺乏信心。
相反,我觉得我的作用是尽可能艺术化地去帮助孩子们,逐渐唤醒他们天性中的能力和对周围世界的认识,我努力去引导他们,而不是向他们灌输。
”
在本节中,特林?芬瑟向我们展示了自己真实的生活,他认为正是教授以前未接触过的新课程,从而使自己获得了许多快乐。
通过对北欧神话、分数、地理、语法、动物学、制图绘图和演讲,引导学生去认识周围的世界,培养他们的个性。
在四年级,课程的重点在于让学生明白人与动物的关系。
五年级
“优美的姿态和均匀的动作是五年级学生的特征。
他们的脚步仍然轻盈,他们的欢乐仍然发自内心。
新的思考能力正在觉醒,但他们还沉浸在对美和规则的原始理解当中。
虽然五年级的学生个个都想出头,但他们已经能够协调他的个性与团体意向之间的关系。
”
“斯坦纳把家长和老师合作放在一个极为重要的位置上。
”
“现代化的思维方式和态度经常阻碍了人们对历史的理解,我的五年级学生却能客观地去观察事物是如何随时间变
化的。
”
特林?芬瑟认为,历史是内心思想的外部表现,五年级的学生深深地被历史触动了,因为他们的成长是对人类历史进化过程中各个意识阶段的重现。
当他们经历人性发展的许多不同阶段时,孩子们把自己看成是历史发展的继承者,需要他们把历史继续向前推进。
因此五年级则偏重于文化的古代史的学习和研究,了解古人的生活方式,使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
六年级
“六年级的学生想经历世界,如果有可能,还想创造出他们自己的世界。
”
“秋天学生返校上六年级时,我发现他们更加关注服装、食物、金钱和社会问题。
他们一会儿轻快活泼、热切愉快,一会儿又生气、焦虑甚至忿恨。
大部分人愿意为了独立工作承担更多责任,如果一门课或某项任务激起了他们的兴趣,他们甚至可以做到废寝忘食。
”
“开学后几天,玛丽亚议论道:‘芬瑟先生变了许多。
’我很高兴听到这句话,因为事实上他们改变太多,以至于需要新的教学方式。
他们需要一个实实在在、条理清晰而又处事公正的人。
”
特林?芬瑟向我们展示了六年级应该是学生身心大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孩子们的学习欲望和探索能力都很强。
六
年级的课程,则一方面学习人类的文明史唤醒孩子内心的某种东西来控制孩子所体验到强烈情绪变化和侵略性,同时学习物理,挖掘自然规律、人类和自然的统一美。
七年级
“我的教室是教学楼中最暗的一间。
此外,它还盛满26位青春期少男少女波动起伏的情绪,他们显得和过去六年判若两人,态度和举止方面来了180度的大转变。
他们彼此之间的关注,使我觉得自己是个多余的人,是戏剧演出中最后一刻才上场的角色。
”
“当时我想:‘我生活里的一切事情再次发生变化。
我必须在青春期的海洋里学会游泳,担当起新的做爸爸的义务,作为一名教师我得再次改变自己。
’”
特林?芬瑟在面对青春期孩子生理和心理上的很大变化时,并没有退缩,而是再一次地改变自己,从孩子的心理和发展需要出发组织一些教学活动。
例如从传记中挑选出一个反映人物生活和奋斗的典型场景或事件,来让学生思考和领悟,并把相关课程内容串联起来。
整个七年级,可以说是迎合生理和心理在急剧变化的青少年的特点,着重学习文艺复兴文化和中世纪史,让学生以一种“人性复兴”的角度来审视我们所处的真实的世界。
八年级
“当人们问我对学校改革有何建议时,我的回答通常很
简单:让老师更多地相互合作……我很少看到普通学校的教职员工能像华德福教师那样‘携手共进’”。
“我的八年级的学生现在已将这一圈跑到终点。
他们保留着七年级显露出来的智力上的聪颖,但现在他们的视野扩大了。
”
“六七年级的学生,要求任何事情有合理性和真实性的基础。
此时八年级的学生却已经愿意接受黑白之间的灰色地带。
他们会热情地投入某项事业中,如拯救热带雨林,但同时他们又能头脑冷静地、客观地、多角度地分析问题。
”
特林?芬瑟意识到这旅程的最后一圈对孩子们有重要的意义,这一时期的教育则迎合青少年的叛逆和厌世心态,学习世界各地革命家和冒险家的开拓精神,为下一步的高中生活铺路。
看完这本书,我们的心似乎也跟着他们走了八年的路,一个最大的感触就是“变”。
不仅学生在“变”,老师自己也在“变”。
学生的“变”是成长的必然,是一种向上的趋势;老师的“变”是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为此需要学习更多的知识和巧妙安排各种课程。
此外,老师和家长的合作,还有学校教育中大量运用诗歌和重视历史知识的教育,以及回归大自然的实践活动都是本书吸引人的地方。
孩子是不断成长变化的,发现变化、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让孩子学校旅程充满关爱和成为具有完善人格的人,是
我们这些对教育有兴趣的人的任务。
我们需要像华德福教育所倡导的教育理念一样,用心去与孩子交流,用心去体悟他们的发展变化,用心去做一些教育改革的探索。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系)
□本栏责任编辑曾维平
E-mail:jx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