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纲1023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02078生物统计学江苏教育学院编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一)课程性质和特点《生物统计学》是生物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课。
它是一门理论性和实用性都较强的专业基础课。
是一门收集、整理和分析统计数据的方法科学,其目的是探索数据的内在数量规律性。
取得统计数据是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与前提,离开了统计数据,统计方法也就失去了用武之地。
如何取得较为准确的统计数据是生物统计学研究的内容之一。
统计数据的整理是数据收集与数据分析之间的一个必要环节,是通过对统计数据的加工处理使其系统化、条理化,符合统计分析的需要。
统计数据的分析是生物统计学原理的核心内容,是通过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探索数据内在规律的过程。
因此,生物统计学的内容体系包括描述统计(统计数据的收集、数据的整理与显示、数据分布特征的描述)、推断统计(概率与概率分布、抽样与参数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相关与回归)等几个部分。
本门课程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合理地应用生物统计原理和方法对生物实验进行设计,对资料的整理和归纳,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推断生命活动规律性的能力,为胜任生物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本课程共分十二章。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应试者达到以下要求:1、理论知识方面⑴了解生物统计学的基本原理。
⑵弄清试验误差的概念、来源及其控制途径。
⑶掌握试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常用设计方法的要点及特点。
⑷掌握常用统计分析方法的意义、功用、应用条件,方法步骤与结果解释等基本知识。
2、技能技巧方面⑴根据所给试验条件,会正确选用试验设计方法,并做出试验设计。
⑵对于试验资料,能够正确地进行初步整理,并能够选用适当的统计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及对分析结果作出合理的解释。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生物统计学是一门工具学科,是数理统计原理和方法在生物学中的具体应用。
因此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学生应具备数理统计、计算机应用以及一定的专业基础或专业知识。
二、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第一章统计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一)课程内容本章介绍了总体、抽样和样本等概念,介绍了数量资料表示的方式、数量资料的收集、数量资料的整理和样本特征数。
(二)学习要求了解资料的整理方法与特征数的计算。
(三)考核要求1、领会:不同类型数据资料的正确分别方法;2、掌握:数据资料的表示方法。
3、熟练掌握:特征数的计算。
第二章概率与概率分布(一)课程内容本章介绍了随机事件、概率、随机变量、随机变量的分布和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概率”这一概念及其基本性质,以及加法定理和乘法定理。
并介绍了总体特征数。
(二)学习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随机事件、概率、随机变量、随机变量的分布和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掌握“概率”这一概念及其基本性质,学会使用加法定理和乘法定理。
学会与概率有关的基本计算问题。
(三)考核要求1、领会:随机事件、概率、随机变量、随机变量的分布和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等基本概念。
2、掌握:条件概率和独立事件的概念,掌握随机变量分布的要点。
3、熟练掌握:使用加法定理和乘法定理来处理基本计算问题。
第三章几种常见的概率分布律(一)课程内容本章介绍了正态分布、二项分布、泊松分布、中心极限定理等几种常见的概率分布。
(二)学习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正态分布、二项分布、泊松分布、中心极限定理等几种常见的概率分布特点,掌握等几种常见的概率的基本性质,学会使用正态分布表,学会一些概率计算。
(三)考核要求1、领会:正态分布、二项分布、泊松分布、中心极限定理等的基本概念。
2、掌握:正态分布、二项分布、泊松分布等几种常见的概率分布的基本性质。
3、熟练掌握:使用正态分布表对一些正态分布事件计算其概率,熟练掌握二项分布的概率计算。
第四章抽样分布(一)课程内容本章介绍了统计分析中使作的统计量的分布以及统计推断的基本原理。
(二)学习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统计分析中使作的统计量的分布以及统计推断的基本原理。
掌握正态分布、χ2分布、t分布、F分布的性质及特征。
知道从一个正态总体中抽取的样本统计量的样本平均数的分布: u分布、t分布、样本方差的分布:χ2分布;从两个正态总体中抽取的样本统计量的分布两个样本平均数差的分布:u分布、t分布,两个样本方差比的分布—F分布。
(三)考核要求1、领会:统计推断的基本原理。
2、掌握:正态分布、χ2分布、t分布、F分布的性质及特征。
3、熟练掌握:样本均值和样本方差等样本统计量,以及这些样本统计量服从的概率分布。
第五章统计推断(一)课程内容本章介绍了单个样本的统计假设检验:样本平均数的显著性检验—u检验、t检验;变异性的显著性检验。
两个样本的差异显著性检验:两个方差的检验—F检验;两个平均数间差异显著性检验—u检验、成组数据t检验、配对数据t检验。
(二)学习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u检验、t测验及F检验的意义,这些检验的适用情况及它们的测验步骤。
(三)考核要求1、领会:u检验、t测验及F检验的实际意义;2、掌握:u检验、t测验及F检验应用范围;3、熟练掌握:u检验、t测验及F检验的计算方法。
第六章参数估计(一)课程内容本章介绍了一个好估计量应该满足的三个条件及区间估计的一般原理和方法。
(二)学习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一个好估计量应该满足的三个条件及区间估计的一般原理和方法。
(三)考核要求1、领会:参数估计的一般原理和方法;2、掌握:总体平均数和标准差的估计方法;3、熟练掌握:μ的置信区间的计算方法。
第七章拟合优度检验(一)课程内容本章介绍了拟合优度检验的一般原理,同时介绍了拟合优度检验的意义及其运用。
(二)学习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拟合优度检验的一般原理,拟合优度检验的适用情况及测验步骤。
(三)考核要求1、领会:拟合优度检验的实际意义;2、掌握:拟合优度检验应用范围;3、熟练掌握:拟合优度检验的计算方法。
第八章单因素方差分析(一)课程内容本章介绍了单因素方差分析是检验单因素因素水平效应间平均数差异的统计方法及多重比较。
(二)学习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方差分析的意义、方差分析的计算方法、方差分析的应用、方差分析的讨论和多重比较的方法。
(三)考核要求1、领会:单因素方差分析的基本原理;2、掌握:单因素方差分析的计算方法;3、熟练掌握: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步骤和多重比较的方法。
第九章两因素及多因素方差分析(一)课程内容本章介绍了多因素方差分析是多因素水平效应间平均数差异,以及各因素间的交互作用的统计方法。
(二)学习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多因素方差分析的意义、计算方法、应用和多因素方差分析的讨论。
(三)考核要求1、领会多因素方差分析的基本原理;2、掌握两因素方差分析的计算方法和步骤;第十章一元回归及相关分析(一)课程内容本章介绍了一元回归及相关分析都是用于研究两个变数间的协同关系。
分别介绍了回归模型的建立方法和相关模型的建立方法。
(二)学习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相关分析的意义、相关系数及其计算方法、相关系数的应用、相关系数的显著性测定和回归分析的意义及作用、回归方程与回归系数、直线回归分析的步骤与方法。
(三)考核要求1、领会:相关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回归分析的意义;2、掌握:回归分析的步骤和方法;3、熟练掌握:相关分析的计算方法及其显著性测定。
第十一章多元回归及复相关分析(一)课程内容本章介绍了多元回归及复相关分析都是用于研究多个变数间的协同关系。
分别介绍了回归模型的建立方法、复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
(二)学习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复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的意义、偏相关系数及其计算方法、偏相关系数的应用、偏相关系数的显著性测定和逐步回归分析的意义及作用。
(三)考核要求1、领会:复相关分析的基本原理和逐步回归分析的意义;2、掌握:复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的一些基本概念。
第十二章试验设计(一)课程内容本章介绍了试验设计的基因原理,不同要求的试验要采用相应的试验设计。
(二)学习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试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常用的试验设计方法。
(三)考核要求1、领会:试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2、掌握:常用的试验设计方法3、熟练掌握:完全随机设计及其统计分析。
三、有关说明和实施要求(一)关于“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要求”中的在关说明在大纲中的考核要求中,提出了“领会”、“掌握”和“熟练掌握”三个层次的要求,它们的详细要求是:1、领会:要求考生能记忆规定的有关知识点的主要内容,并能够理解有关知识点的主要内涵和外延,作出正确的解释、说明和阐述。
2、掌握:要求考生能掌握有关的知识点,正确理解和记忆相关内容的原理、方法步骤等。
3、熟练掌握:要求考生必须熟练掌握的课程中的核心内容和重要知识。
(二)自学教材本课程使用教材:《生物统计学》,杜荣骞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三)自学方法的指导《生物统计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用性都较强的专业基础课,专业性较强,难度也较大。
重点介绍基本概念、基本方法,主要从应用角度理解。
简化推证过程。
熟练掌握基本的试验设计方法;熟练掌握基本的生物统计方法。
建议自学者在自学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1、掌握基本原理和公式,理解公式的含义和应用条件,不必深究推导;2、认真做课本后的练习题,加深对公式及统计步骤的理解;3、培养科学的统计思维方法。
结合专业,了解统计方法的实际应用。
(四)对社会助学的要求1、应熟知考试大纲对课程所提出的总的要求和各章的知识点。
2、应掌握各知识点要求达到的层次,并深刻理解各知识点的考核要求。
3、对应考者进行辅导时,应以指定的教材为基础,以考试大纲为依据,不要随意增删内容,以免与考试大纲脱节。
4、辅导时应对应考者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提倡应考者“认真阅读教材,刻苦钻研教材,主动提出问题,依靠自己学懂”的学习方法。
5、辅导时要注意基础、突出重点,要帮助应考者对课程内容建立一个整体的概念,对应考者提出的问题,应以启发引导为主。
6、注意对应考者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自学能力的培养,要引导应考者逐步学会独立学习,在自学过程中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作出判断和解决问题。
7、要使应考者了解试题难易与能力层次高低两者不完全是一回事,在各个能力层次中都存在着不同难度的试题。
(五)关于命题和考试的若干规定1、本大纲各章所提到的考核要求中,各条细目都是考试的内容,试题覆盖到章,适当突出重点章节,加大重点内容的覆盖密度。
2、试卷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试题所占的比例大致是:“领会”20%,“掌握”40%,“熟练掌握”为40%。
3、试题难易程度要合理,可分为四档:易、较易、较难、难,这四档在各份试卷中所占的比例约为2:3:3:2。
4、本课程考试试卷可能采用的题型有:名词解释、单项选择题、简答题及计算综合题等类型(见附录题型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