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法学基础理论第一章法的本体基本要求:了解:法的定义,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本质的基本观点,法的概念的争议,法的价值的含义法律规则的含义、逻辑结构,法律原则的概念与种类法律权利与义务的概念法的渊源的含义,当代中国法的正式渊源,当代中国法的非正式渊源法律部门与法律体系的含义,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法的效力的含义法律关系的含义,法律关系的主体的含义与种类,法律关系的内容,法律关系客体的含义法律事实的含义法律责任的含义,法律责任的免除条件,法律制裁的含义理解:法的特征,法的规范作用与社会作用,法的局限性,法的价值的种类(秩序、自由、正义),法的价值冲突及其解决法律规则与法律条文的区别,法律规则的种类,法律规则与法律原则的区别,法律规则与法律原则的适用权利与义务的分类及相互关系正式的法的渊源与非正式的法的渊源,正式的法的渊源的效力原则(不同位阶的法的渊源之间的冲突原则、同一位阶的法的渊源之间的冲突原则、位阶出现交叉时的法的渊源之间的冲突原则)公法、社会法与私法的含义与区别研究法律体系的意义法的效力根据,法的对人效力原则,法的空间效力,法的生效时间与失效时间及溯及力法律关系的特征与种类,法律关系的客体种类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法律事件与法律行为,法律责任的特点法律责任与权力、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法律责任的竞合,归责原则。
熟悉并能够运用:法学的基本知识、概念,分析和评价有关的案例、事例或者法条。
考试内容:基本级掌握:法的定义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本质的基本观点法的特征(规范性国家意志性普遍性强制性程序性可诉性)法的作用(规范作用与社会作用法的局限性)法律规则(法律规则的含义逻辑结构法律规则与法律条文的区别法律规则的分类)权利与义务(权利、义务的含义、分类及相互关系)法的渊源的概念(法的渊源的含义)当代中国法的正式渊源(宪法法律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法的效力的含义法的效力的根据法的效力范围法对人的效力(法对人的效力原则)法的空间效力法的时间效力(法的生效时间法终止生效的时间法的溯及力)法律关系的概念与种类(法律关系的含义与特征法律关系的种类)法律关系主体(法律关系主体的含义和种类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法律关系的内容(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与义务)法律关系客体(法律关系客体的含义和种类)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与消灭(法律事实、法律事件与法律行为)法律制裁(法律制裁的含义)一、法的定义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本质的基本观点法的特征(规范性国家意志性普遍性强制性程序性可诉性)1.法的定义由国家制定、认可并由国家保障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统治阶级(或人民)意志,以权利义务为基础,以确认、保护和发展统治阶级(或人民)所期望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目的的行为规范体系。
2.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本质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法学与其他法学流派不同的地方在于马克思主义法学不仅仅把法的本质归结为某一个方面,而是认为法的本质有三个层次:法的正式性、法的阶级性、法的社会性。
由浅到深,由外及里(注意其层次,物质制约性为最终体现)。
(1)法的正式性(最初体现)。
也叫做法的官方性、国家性,指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正式的官方确定的行为规范。
(2)法的阶级性(其次)。
法的阶级性,是指在阶级对立的社会,法所体现的国家意志是统治阶级的意志。
(3)法的社会性(物质制约性,最终体现)。
法律属于上层建筑,是由统治阶级所处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
立法者是把由一个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规则表述出来而已,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立法者不是在创造法律,而是在表述法律。
”但是考生应当注意的是:虽然法律由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但是并不是说法律完全处于从属地位,相反法律无论是对经济基础还是政治都有一定的反作用,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3.法的特征(规范性国家意志性普遍性强制性程序性可诉性)(1)法是调整人们的行为或社会关系的规范,具有规范性。
法不是一般的规范,而是一种社会规范。
其特点乃在于它所调整的是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社会关系)或交互行为,在这一点上,法作为社会规范,不同于思维规范、语言规范,也不同于技术规范。
法作为社会规范,如道德规范、宗教规范一样,具有规范性。
所谓法的规范性,是指法所具有的规定人们的行为模式。
指导人们行为的性质。
从效力上看,具有规范性的法,不是为某个特定的人而制定的,它所适用的对象是不特定的人;它不仅仅适用一次,而是在其生效期间内反复适用的。
(2)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体现了国家对人们行为的评价,具有国家意志性。
国家的存在是法存在的前提条件。
一切法的产生,大体上都是通过制定和认可这两种途径。
所谓法的制定,就是国家立法机关按照法定程序创制规范性文件的活动。
通过这种方式产生的法,称为制定法或成文法,即具有一定文字表现形式的规范性文件,如中国的各种法律(宪法、刑法、民法通则)即属此类。
所谓法的认可,是指国家通过一定的方式承认其他社会规范(道德、宗教、风俗、习惯等)具有法律效力的活动。
(3)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为最后保证手段的规范体系,具有国家强制性。
一切社会规范都具有强制性,都有其保证实施的社会力量。
所谓强制性,就是指各种社会规范所具有的、借助一定的社会力量强迫人们遵守的性质。
例如,道德规范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以及人们的内心确信等来加以维持,违反道德规范不仅要受到社会舆论直接或间接地蔑视和批评,承受相应的道德责任和道德制裁,而且也将受到自我良心的谴责,由此而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内制约着人们的行为。
宗教规范的实施主要是通过精神强制的方式,但也必须依靠清规戒律、惩罚制度来保证教徒的遵守。
法不同于其它社会规范,它具有特殊的强制性,即国家强制性。
法是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
在此意义上,所谓法的国家强制性就是指法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强迫人们遵守的性质。
也就是说,不管人们的主观愿望如何,人们都必须遵守法律,否则将招致国家强制力的干涉,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
国家的强制力是法的实施的最后的保障手段。
(4)法在国家权力管辖范围内普遍有效,因而具有普遍性。
任何社会规范都是有约束力的。
所谓约束力,就是指规范的效力。
法与其它社会规范相比较,其约束力有自己的特点,表现在:范围不同;形式不同,法的约束力与法的强制性是相关联的,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以相应的法律制裁措施来保证。
在此意义上,法具有普遍性。
所谓法的普遍性,也称“法的普遍适用性”,“法的概括性”,就是指法作为一般的行为规范在国家权力管辖范围内具有普遍适用的效力和特性。
具体而言,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法的效力对象的广泛性。
在一国范围之内,任何人的合法行为都无一例外地受法的保护;任何人的违法行为,也都无一例外地受法的制裁。
法不是为特别保护个别人的利益而制定,也不是为特别约束个别人的行为而设立。
其二,法的效力的重复性。
这是指法对人们的行为有反复适用的效力。
在同样的情况下,法可以反复适用,而不仅适用一次。
法具有普遍性,在国家权力管辖范围内普遍有效,是从法的属性上来讲的。
就一个国家的具体法律的效力而言,则呈现出不同的情况,不可一概而论。
有些法律是在全国范围内生效的(如宪法、民法、刑法),有些则是在部分地区或仅对特定主体生效(如地方性法规、军事法规)。
而那些经国家认可的习惯法,其适用范围则可能更为有限。
因此,不能将法的普遍性作片面的理解。
(5)法是有严格的程序规定的规范,具有程序性法是强调程序、规定程序和实行程序的规范。
也可以说,法是一个程序制度化的体系或制度化解决问题的程序。
程序是社会制度化的最重要的基石,程序性也是法的一个重要特征。
说法律具有程序性,其理由在于:一方面,法律在本质上要求实现程序化;另一方面,程序的独特性质和功能也为保障法律之效率和权威提供了条件。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法治发展的程度,事实上取决于一个国家法律制度程序化的程度及对法律程序的遵守和服从的状态。
一个没有程序或不严格遵守和服从程序的国家,就不会是一个法治(法制)国家。
(6)法是设定了争议解决程序的规范,具有可诉性法的可诉性是指法律具有被任何人(包括公民和法人)在法律规定的机构(尤其是法院和仲裁机构)中通过争议解决程序(特别是诉讼程序)加以运用以维护自身权利的可能性。
不同的社会规范,具有不同的实现方式。
法律的实现方式不仅表现在以国家暴力为后盾,更表现在以一种制度化的争议解决机制为权利人提供保障,通过权利人的行动,启动法律与制度的运行,进而凸现法律的功能。
所以,判断一种规范是否属于法律,可以从可诉性的角度加以观察。
通过以上对法的外在特征的分析,我们看到:法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即具有规范性、国家意志性、国家强制性、普遍性、程序性和可诉性的社会规范或行为规范。
从结构上看,法这种社会规范又是一个由各具体的法律规范(规则)所构成的相互联系的整体(体系),其内容规定的主要是人们相互交往的行为模式,即人们的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
法通过权利与义务的规定来调整一定的社会关系,维护一定的社会秩序。
二、法的作用(规范作用与社会作用法的局限性)1.法的作用是指法对人与人之间所形成的社会关系所发生的一种影响,它表明了国家权力的运行和国家意志的实现。
法的作用可以分为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
规范作用是从法是调整人们行为的社会规范这一角度提出来的,而社会作用是从法在社会生活中要实现一种目的的角度来认识的,两者之间的关系为:规范作用是手段,社会作用是目的。
(1)法的规范作用法的规范作用分为五个方面:第一,指引作用。
这是指法律对个体行为的指引作用,包括确定的指引、有选择的指引。
确定指引一般是规定义务的规范所具有的作用,有选择的指引一般是规定权利的规范所具有的作用。
第二,评价作用。
这是法作为尺度和标准对他人的行为的作用。
第三,预测作用。
这是对当事人双方之间的行为的作用。
第四,强制作用。
这是对违法犯罪者的行为的作用。
第五,教育作用。
这是对一般人的行为的作用,包括正面教育和反面教育。
(2)法的社会作用社会作用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一些,大致包括两个方面:第一、维护阶级统治方面的作用。
主要表现在调整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关系,调整统治阶级和同盟者之间的关系,调整统治阶级内部之间的关系。
第二、.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执行社会公共事务方面的作用。
这些方面作用比较明显的体现出一种社会性。
2.法的作用的局限性指法在调整或影响人们行为和社会生活时存在的不足或缺憾。
这是从辩证的观点来看待法的作用,正确地认识法的作用的局限性的基础。
法的作用的局限性的表现:⑴法并不是调整社会关系的唯一手段,除法律外,还有经济、政治、行政、道德等各种手段;法也不是唯一的社会规范。
以国家名义规定社会生活的基本规则主要体现为宪法和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