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弘扬孝道文化精华
王子航李华年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文化被认为是一切美德思想和行为的源泉。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弘扬孝道文化非常重要。
《管子·戒》说:“孝弟者,仁之祖也。
”《孝经·开宗明义章》说:“夫孝,德之本
也。
”《后汉书·江革传》引光武帝诏说:“夫孝,百行之冠,众善之始也”。
他们都认为
孝心是一切美德的源泉。
然而,孝道的理论系统和实践典范都是在封建时代形成的,不可避免地有一些腐朽落后
的东西。
比如,据汉代刘向的《孝子传》记载,郭巨在父亲死后,把家财全部分给两个弟弟,
自己住在一处凶宅中。
因无力同时养活老母和幼子,就决定把幼子活埋。
挖坑时挖到一砂锅
金子,还有一块铁板,上面铸有“赐孝子郭巨”五个字。
郭巨把金子拿给凶宅主人,主人不
敢接,最后由官府判给郭巨,于是郭巨得以同时养活老母和哺育幼子。
这个故事本来荒诞不经,但历来备受推崇,可见古人说法、做法,不足为训之处,也所在多有。
一
孝的最低要求是赡养父母,实际上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回报。
孟子说:“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
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
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
所谓“养”,不仅是让父母吃饱穿暖而已,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又说:“子夏问孝,子曰:色难。
”也就是“色养”。
《礼
记·祭法》云:“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这个“色”,无论是父母的表情,还是子女的表情,都体现了子女基于对父母的爱和敬而达
到的理解。
有了这份爱敬之情,即使粗茶淡饭,也不算不孝。
孔子说:“啜菽饮水,尽其欢,斯之谓孝。
”也就是说,子女对父母的爱,比子女提供的鲜衣美食更有价值。
二
比“养”更进一层的,是子女的所作所为,要能让父母安心、放心、省心,才算是孝。
也就是“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孝经·感应章》)。
清代潘德舆《示儿长语·作人诗七章》其四说:“诚心顺亲者,作事必识羞。
惟恐辱吾
亲,戏荡是吾仇。
”其五说:“识羞知正路,步步学谨慎,,一言不敢妄,矧敢有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