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学理论习题三答案

文学理论习题三答案

习题三:文学作为活动一、名词解释1、生活活动区别于动物的生命活动、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

2、文学本体论本体论属于哲学术语,它是探讨一切存在,即现实对象的基本特征的学说。

该术语由德国哲学家、唯理主义者伍尔夫所创,其含义与古希腊的“形而上学”(理论哲学)相近,但不涉及精神、宇宙等范畴。

文学本体论是对文学的基本属性作出界定的学说。

它是美国新批评家兰塞姆提出的一个文学理论术语,在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中,用以指关注形式的理论。

具体而言,这一术语意在说明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而作为本体的作品并不是指传统思路中的内容或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而仅仅指作品形式,即所谓“肌质”、“隐喻”、“复义”、“含混”、“语境”、“反讽”等语言学或修辞学因素。

实质上,这种文学本体论是一种作品本体论。

3、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是蕴含在人的本性中,通过一系列的言行来加以体现、贯彻的性质。

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就是人的本质力量通过社会实践而在现实世界中对象化,人又从对象化的世界中反观自己的本质力量的过程。

4、文学活动的“四要素”按照艾布拉姆斯的观点,文学活动应由四个要素构成:世界、作者、作品、读者。

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

5、文学起源的劳动说是关于文学起源问题的诸种学说的一种。

它认为,劳动对于文学活动的产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劳动是文学发生的起点,文学活动在发生学上的根本原因在于作为人类最为基本的生活活动的劳动。

劳动说不仅是文学发生学诸说的一种,而且还能合理地说明其他诸说,这一学说包含了更多的真理性成分。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发展了文学起源的劳动说。

6、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是指作者与读者在文学活动的文本中所达成的潜在对话。

即一个作家在从事创作时,都已经替自己设定了具体的阅读对象,也就是潜在的读者或者可能的读者。

可见,从创作一开始,作者与读者就处于对话状态。

二、填空题1、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资本论》等著作中提出了“人的活动”的范畴,这一范畴的引入有利于深化文学理论的研究。

2、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或生活活动)直接把人跟动物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

3、人的生活活动对文学活动的美学意义可以从三个方面来阐述,它们是: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的情感关系,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4、人的生活活动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系统,马克思将其概括为两大基本层次,它们是物质实践活动和精神活动。

5、在人和自然的交换过程中,人作为与自然相对的一方,其感觉可以同对象保持一种自由的关系。

6、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这部著作中,将构成文学活动的四要素即世界、作者、作品、读者,看作是四个坐标,并以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来界定和评价文学活动的价值。

7、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摹仿的世界主要有三种,即已有的事、或有的事和应有的事。

8、文学活动系统是由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其中,生活世界是文学活动产生、形成的和发展的客观基础,作者是文学生产的主体,读者不仅是阅读作品的人,还是与作者生活于同一世界的主体,双方通过作品进行潜在的精神沟通,而作品是使上述一切活动成为可能的中介。

9、文学活动的发生是文学活动得以产生的原始历史起点,文学的发展则是其产生后的历史演变轨迹。

10、文学原始发生的学说主要有巫术发生说、宗教发生说、游戏发生说、心灵表现说、潜意识欲望说、劳动说等。

11、最早从理论上系统阐述文艺起源于游戏的是德国哲学家康德。

12、把劳动作为文学发生的起点,主要原因有: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三、选择题(一)单项选择1、人的生活活动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这就意味着人的生活活动是(D)。

A.无任何约束的活动B.主观随意的活动C.完全受制于客观规律的活动D.有目的、有计划、合乎一定规律的活动2、人的感觉具有感性形式又具有理性内容,作为感兴活动时,它是(A)。

A.积极主动、富于创造性的B.被动的、消极的C.具有积极地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D.完全理性化的3、即使在自然这一审美对象面前,人也是通过(A),才使得自然成为具有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

A.自然的人化B.自然对理念的确认C.自然规律的自我显现D.完全顺应自然规律4、推动文学发展的终极原因是(B)。

A.意识形态的发展B.经济的发展C.文化的繁荣D.上层建筑的发展(二)多项选择1、人的感觉可以同对象发生的关系包括( A.B.C.D.)。

A.伦理的关系B.道德的关系C.功利的关系D.诗意情感的关系2、人的生活活动( A.B.C.)。

A.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B.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认C.是在人和自然之间展开的一个过程D.是无意识的本能活动3、按照马克思所说的人脑掌握世界的不同方式,人类的精神活动可分为(A.B.C.D.)。

A.宗教性或幻象性的精神活动B.理论性或认识性的精神活动C.审美性或情感性的精神活动D.伦理性或意志性的精神活动4、文学活动系统是由下列( A.B.C.D.)要素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

A.作品B.作者C.世界D.读者5、坚持并发展了文艺游戏发生说的主要理论家有( A.B.C.D.)。

A.谷鲁斯B.席勒C.斯宾塞D.康德6、文学原始发生说的主要理论学说有( A.B.C.D.)等。

A.巫术发生说B.宗教发生说C.游戏发生说D.劳动说7、把劳动作为文学发生的起点,主要原因是( A.B.C.D.)。

A.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B.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C.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D.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8、马克思主义所指出的物质生产发展与艺术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其“不平衡”主要有以下典型的体现,即( B.C.D.)。

A.艺术生产的发展绝对超越于经济发展B.经济发展了的国家或地区在文学艺术上不一定发展C.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D.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于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9、影响文学发展的原因除了经济基础外,还有( A.B.D.)。

A.政治、道德、哲学观念B.对文学发展的制度、政策、措施C.经济活动D.宗教观念四、判断题1、文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人,文学是“人学”。

(√)2、文学是人的生活活动的一种,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3、文学活动的前提是人的生活活动。

(√)4、人的生活活动是属于自然的,并没有超越自然的一面。

(×)5、文学是以活动的方式而存在的。

(√)6、文学活动虽然基本上属于物质实践活动的范畴,但它同时也可以反过来影响精神活动。

(×)7、人作为与自然相对的一方,其感觉可以同对象保持一种自由的关系。

(√)8、艺术是“影子的影子”,“摹仿的摹仿”。

(×)9、文学活动系统是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构成的而一个螺旋式的循环结构。

(√)10、文学起源的根本在于人的过剩精力的发泄。

(×)11、在原始社会,只有成为人们劳动生活对象的内容才可能成为人们审美的对象和艺术描写对象。

(√)12、劳动说不仅是文学发生学诸说中的一种,而且还能说明其它诸说。

(√)13、文艺发展的动力是某种非人力可以改变的因素,如理念。

(×)14、文学发展的动因只能从文学活动的内部来加以探讨。

(×)15、诗、乐、舞三位一体实际上是劳动过程中三种艺术形式的萌芽因素统一在一起的反应。

(√)16、文学的发展仅是其固有因素的不同组合所引起的形态变化。

(×)17、从总体上看,文学发展的水平常常在经济发展水平的曲线上左右摇摆,二者之间总是大致平衡的。

(√)18、文学发展是在诸多因素的“合力”中进行的。

(√)五、简答题1、何谓“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人的生活活动的过程即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

在人的生活活动的过程中,正是由于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才使人的本质力量成为了“现实”,亦即“一切对象对他说来也就成为他自身的对象化,成为确证和实现他的个性的对象,成为他的对象”,也就是说,对象成了他自身。

这样,对象即作为人的对象而与人达成了特定的关系,并现实地确证着人的本质力量的存在,肯定着人的本质力量的功能,使人能够“在他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故而马克思说:“对象如何对他说来成为他的对象,这取决于对象的性质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本质力量的性质。

因为正是这种关系的规定性形成一种特殊的、现实的肯定方式。

”这也就是说,所谓“确证”指的是“对象”或“人化的自然”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证实和肯定,并在这种证实和肯定之中观照到其自身,从而引发由衷的喜悦。

具体言之,人的生活活动,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生产活动,在改造对象世界的过程中,既使得对象被改变后符合人的要求,同时在改造中由于人的主体能动的参与,又使得对象呈现出人的本质力量。

也正是在人改造外在客观世界和内在主观世界的过程中,一方面能够对自然对象加以利用,另一方面又体现出人的创造力、想象力、意志力和实践能力,使得人的本质力量得以确证。

进而言之,人的生活活动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实际上是审美产生的基础,而文学活动作为一种审美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2、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指的是什么?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是美国文艺学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的。

这四个要素指的是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

这四个要素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

人类生活活动是文学活动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它不仅是作品的反映对象,也是作者与读者的基本生活环境,是他们能通过作品产生对话的物质基础;作家则是文学生产的主体,他不单是写作作品的人,更是以自己对世界的独特审美体验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的主体;至于读者,他作为文学接受主体,就不只是阅读作品的人,而是与作者共同生活于世界的活生生的人,他们通过作品而进行潜在的精神沟通;而作品,作为显示世界的“镜子”,作为作家的创造物和读者的对象,是使上述一切环节成为可能的中介,作品既作家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显现,又是读者接受的对象。

3、生产发展与文学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指的是什么?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此阐述并一直强调的问题。

从根本上说,文学伴随生产劳动而产生,并伴随生产劳动的发展而发展,同时,也要受其他意识形态生产的影响,并且又可以对物质生产等领域产生反作用;由于物质生产与文学生产的关系不是一对一的,甚至也不是直接关联的,其相互影响往往有着中介环节,所以,文学的发展也有其特殊情况,即它的发展同经济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它显得快些,有时它显得慢些,有时甚至与物质生产成反方向的发展。

对此,马克思指出这是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