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脑中风后遗症老人的护理脑出血和脑梗塞统称为脑中风。
2005〜2007年我国抽样统计九个大城市称,脑中风疾病年发病率为170.85/10 万,男性为201.8/10 万,女性为139.9/10 万,男女比率为 3 : 2。
年死亡率为23.4%,是急性心梗的 4 倍,致残率为78.4%,三年内复发率为43%。
年龄分布:80岁以上的为 6.2%,71〜80岁为18.5%,61〜70岁为30.9%,51〜60岁为23%,41〜50岁为12%,40 岁以下的为9.3%。
患者平均年治疗费用 2.3 万元。
脑中风严重危害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因此,预防脑中风和急性期抢救治疗很重要,但脑中风后遗症期也不得不花时间花精力,科学应对。
本文仅谈脑中风后遗症老人的护理。
一、脑中风后遗症期的划分脑中风患者发病一年内为恢复期,是脑中风改善症状的最佳时期。
一年后即进入脑中风后遗症期,这个时期开始,脑中风的症状恢复不明显,但也会有部分功能恢复,这个时期综合性防治对脑中风后遗症期患者来讲仍然很必要。
后遗症期的防治主要目的有两点,一是防止脑中风复发;二是积极改善症状,使功能恢复到最大限度的自理。
二、脑中风后遗症临床表现脑中风后遗症症状体征主要有:1 .运动障碍偏瘫或交叉性瘫痪。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患侧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出现病理反射,呈痉挛性瘫痪。
2.感觉障碍65%的脑中风患者会出现感觉障碍,以麻木为主,半侧肢体感觉障碍或交叉性感觉障碍;肢体的末端、如手指或脚趾、或偏瘫侧的面颊部皮肤有蚁爬感觉,或有针刺感,或表现为刺激反应迟钝。
麻木常与天气变化有关,天气急剧转变、潮湿闷热,或下雨前后,天气寒冷等情况下,麻木感觉尤其明显。
3.语言障碍突然出现暂时性说话困难或听不懂别人说话的意思。
分为失语症与构音障碍两大类。
(1)失语症。
失语症的病变都在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分为运动性失语、感觉性失语、混合性失语、命名性失语等。
①运动性失语又称表达性失语,病人虽能听懂别人的语言(口头的、书面的),但不能用口语或书写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②感觉性失语症又称接受性失语症,病人虽有说话能力,但不懂别人的话意和自己的话意,讲话内容杂乱无章或断断续续,经常答非所问,用词错误,无法进行正常交谈。
③混合性失语既有运动性失语又有感觉性失语。
病人既听不懂别人说话时的意思又不会说。
④命名性失语病人虽能说出物品的用途,但不能讲出该物品的名称。
(2)构音障碍。
主要表现为发音不准、吐字不清,语调、语速及节奏等异常以及鼻音过重等。
4.平衡障碍共济失调、眼球震颤、眩晕。
5.动眼视力障碍,外眼肌麻痹、偏盲6.智力障碍分析判断能力下降、反应迟缓、记忆力下降。
7.其他①一侧眼袋以下的面肌瘫痪。
表现为口眼歪斜,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露齿、鼓颊和吹哨时,口角歪向健侧,流口水,说话时更为明显。
②吞咽困难等。
出现以上症状的根本原因在于脑动脉供血不足或堵塞所致。
三、脑中风常见致病因素和危险因素患病患者中,高血压人群占98.2% ,高血脂人群占73.6%,高血黏人群占67.3%,高血糖人群占54.1%。
长期吸烟、酗酒人群发病率是普通人群的 6.3 倍。
常由于血黏度高、血脂高、血压高、血小板聚集等血液流变力学改变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管腔狭窄等血管病变共同作用,或导致脑血管破裂出血,或导致脑局部的血流供应减少甚至中断,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变性及至坏死,影响到局部脑神经控制功能,使之出现相应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要想有效遏制脑中风半身不遂、语言不利、口眼歪斜等后遗症状的发生、降低复发,在合理的饮食调节和康复运动的同时,通过可靠药物治疗,从血液及血管病变同时入手,阻止脑出血或脑血栓再次复发,减少危险因素,也是脑中风病人防治的关键。
四、脑中风治疗护理目的主要有两方面:一是通过康复锻炼和日常自理能力训练以达到最大限度生活自理;二是纠正脑中风病因或危险因素,防止复发。
五、脑中风治疗与护理措施(一)心理护理患者从“正常人” 突然丧失部分肢体活动能力及语言能力,以致丧失生活自理及工作能力,缺乏思想准备和(或)家庭经济条件较差者,病程较长,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变化,喜怒无常,甚至人格改变,对生活失去信心,不愿意配合治疗与护理。
一是家属要关心尊重老人,不能有嫌弃情绪,要为病人创造良好生活环境,尽量避免老人情绪激动。
二是护士应细心观察病人的心理反应,及时做好心理疏导,调解其情绪,反复说明疾病,承认现实,既安心享受家人提供的精神物质,又积极进行康复锻炼,争取最大的生活自理和功能恢复。
做到遇喜不极乐,遇烦不大怒,保持愉快心情。
对明显焦虑、抑郁、疑病等,可遵医嘱使用抗焦虑抑郁药,或求助心理医师。
(二)按时规律服药按医生嘱咐规律服药,预防脑中风的再发,定期到医院复查。
一是治疗原发病,控制好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和高血黏等动脉硬化的基础病变。
二是服用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如小剂量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饭后服;脑保护药物,如尼莫地平;预防骨质疏松,补充钙剂;氧自由基清除剂,如维生素E、维生素C等。
老年人眼力、听力、记忆力都有所下降,家属或护士要亲自督导老人服药。
(三)饮食护理1.控制总热量根据标准体重控制总热量,肥胖的病人应限制主食的摄入量,将体重降至正常或接近标准体重。
如病人吃不饱可用蔬菜、豆制品补充,尽量养成吃八成饱的习惯。
2.低脂低胆固醇饮食少吃或不吃动物脂肪和动物内脏,如肥肉、肥肠、肚,因这些食品含有很高的胆固醇及饱和的脂肪酸,容易加重动脉硬化。
3.均衡饮食(1)优质蛋白质,如牛奶、鸡鸭(最好是野生的柴鸡)、鱼类、蛋类(蛋黄应少吃)、豆制品,少吃猪、牛、羊肉,且以瘦肉为好,每日1〜1.5g/kg体重。
(2)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如富含维生素 C 的新鲜水果、西红柿、山楂等;富含维生素B6的豆制品、乳类、蛋类;富含维生素E的绿叶蔬菜、豆类等。
(3)膳食纤维,如芹菜、粗粮等,增加胃肠蠕动,避免大便干燥。
4.低盐饮食因为吃得过咸,容易引起高血压。
5.多喝水既可促进排便,又利于增加小便,防止泌尿系统感染。
有的病人,由于行动不便,害怕小便多而不喝水,是非常不利的。
7.戒烟、戒酒。
8.吞咽困难护理如果伴有面瘫,食物要送入健侧舌根处。
如果主管吞咽的肌肉瘫痪,老年人在吃饭,尤其是喝水时出现呛咳,甚至食物从口鼻处喷出。
此时要注意不能勉强让病人进食水或药物,如果食物误吸入呼吸道,轻者引起肺部感染,造成吸入性肺炎;重者可能因窒息而死亡。
对轻型病人可让其进食黏稠食物,如稠粥、软饭等。
将蔬菜、肉末等副食煮烂切碎拌在饭里,避免过稀过干的食物,这样容易被吞下。
口服药物如无禁忌,可研碎后拌在食物里。
重症病人则需要鼻饲饮食,将米汤、牛奶、菜汁等食物用注射器注入胃中,以保证足够的营养。
9.口腔护理注意老年人口腔卫生,协助病人漱口或进行专业口腔护理,以保证口腔卫生,增进食欲。
(四)康复锻炼1.锻炼原则(1)早期原则,认为生命体征稳定后或急性期后就开始,发病的头 3 个月效果最为显著。
(2)全面原则,偏瘫侧每个关节都应得到充分活动,以改善血供,防止挛缩。
(3)适量原则,不可急功近利,要树立长期锻炼的信心。
(4)渐进原则,锻炼从被动运动到主动运动,从大关节到小关节运动。
2.锻炼目的促进瘫痪肢体的血液循环,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促进肌力和关节活动度恢复,防止肢体挛缩变形,使病人达到生活自理或部分自理。
3.锻炼内容(1)被动运动。
①上肢功能锻炼:护理人员站在病人患侧,一手握住患侧的手腕;另一手置肘关节略上方,将患肢行上、下、左、右、伸曲、旋转运动;护理人员一手握住患肢手腕,另一手做各指的运动。
②下肢功能锻炼:护理人员一手握住患肢的踝关节,另一手握住膝关节略下方,使髋膝关节伸、屈、内外旋转、内收外展。
护理人员一手握住患肢的足弓部,另一手做个趾的活动。
(2)主动锻炼。
翻身训练、座位训练、起床训练等,逐渐过渡到保护老年人扶床站立、行走。
或搀扶老人在病房里慢走,经过一段时间可由病房转向走廊或户外活动。
对能行走或步履不稳者,仍需搀扶行走,步履稳后再让其自己行走,但需有人在旁保护,锻炼时一定要注意安全、劳逸适度,一般被动活动病人以能耐受为度,主动锻炼病人以不觉劳累为准,不要过度劳累否则易致劳累,使病情加重或复发。
(3)生活训练。
右侧偏瘫而平时又习惯使用右手的患者,此时要训练左手做事。
逐渐训练病人吃饭、穿衣、洗漱、如厕及一些室外活动,由完全照顾过渡到协助照顾,直至生活自理。
衣服要做得宽松柔软,可根据特殊需要缝制特殊样式,如可以在患肢袖子上装拉锁以便去看病时测量血压。
穿衣时先穿瘫痪侧,后穿健侧;脱衣时先脱健侧,后脱患侧。
(4)语言功能锻炼。
目前尚无特效药物作用于语言中枢,主要是积极治疗原发病,大多数老人的失语可随原发病变的好转而逐渐恢复,在病后三个月内恢复较快;其次是语言的康复训练,包括发音训练、短语训练、会话训练、朗读训练、复诵句子训练、文字辨识、指出物品名称、执行命令以及图片、实物配对练习等。
我们要向老年人及家属说明语言功能的可能恢复性,家属和护士要特别耐心、细心体会老年人的需要,及时给予协助和关心,制订详细、有序语言锻炼计划。
让患者看电视看报纸,待能发音后鼓励病人大胆发音、克服害羞心理,不要怕说不准、说错了,先从发原音开始,如“a、0、e”等,再逐渐过渡到单字、单词、简单句子最后练习完整段落。
感觉性失语症老年人可运用视觉逻辑法、手势方法进行训练。
混合性失语症的病人功能训练更困难,必须采取说、视、听三结合的方法反复多次进行。
护士定时听老年人发音、讲话,及时进行效果评价、多鼓励老年人,增强自信心。
4.关节功能位护理为预防肢体挛缩,休息睡眠时将老年人的瘫痪肢体处于抗痉挛体位,即仰卧时患侧上肢放在一枕头上使之稍呈外展、外旋,肘关节微屈曲,腕关节稍背伸,手握一适当大小的圆柱物体,如手纸卷。
垫起背部,使之向前向上;下肢外侧臀部垫起使之髋关节内收,骨盆前挺,膝关节下垫一软枕头使膝关节屈曲,踝关节应保持90°以防止足下垂,可让病人足顶在床或墙上或自制夹板。
仰卧时头高30°为宜,不可过高。
侧位时应尽可能采取瘫痪肢体在上的体位,在胸前及下肢前各放置一枕头,上肢伸展、下肢屈曲放在枕上,如图11-1所示。
(五)预防压疮护理偏瘫老年人患侧局部神经营养障碍,感觉障碍,压迫过久而不自知,易引起皮肤破溃形成“褥疮”。
主要好发于枕骨粗隆、肩胛部、髋部、骶尾部、足跟部等骨骼突出处。
预防褥疮:应用软枕或海面垫保护骨隆突处,建立翻身牌,每2〜3h翻身一次并记录,避免拖拉、推等动作,保持床铺平整、清洁、干燥、无渣屑。
每日用温水将皮肤擦洗干净,并用酒精或十一方酒轻轻按摩被压过的部位,尤其是骨骼较突出的部位。
一旦发生压疮,可能因感染发热而加重脑血管病,严重者还可引发败血症而致病人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