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弥儿》读后感《爱弥儿》是法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的重要著作。
该书于1762年发表,是一部哲理小说,同时也是一部教育论著,其副标题就叫《论教育》。
他借助一个构想出来的人物——爱弥儿从出生至成年的教育,细致地表述了他对自然教育的观点及设想它描写了爱弥儿从出生到结婚,到进入社会受教育的全过程。
详细地阐述了卢梭对人的教育的观点。
他主张顺乎天性,让人的本性避免受社会偏见和恶习的影响而得到自然的发展。
这部书不仅是卢梭论述资产阶级教育的专著,而且是他阐发资产阶级社会政治思想的名著。
《爱弥儿》出版后轰动了整个欧洲,影响巨大。
卢梭的《爱弥儿》共分五卷,他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
每一卷又分若干小节,虽然整本书教育思想上是连贯的,每一个小节又都在阐述卢梭的一个独立的观点,所以即使分开来看,也同样不觉得有断续感。
纵观整本书,不难看出,卢梭的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尤其是与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改革的思想是殊途同归的。
但这并不表明我书中所有内容都报以肯定的态度。
爱弥儿是卢梭假想的一个教育对象,根本就没有进行过实际操作和实践,但中间的很多观点却是可以借鉴在我们平时的生活和教学中。
《爱弥儿》读后感(一)粗读卢梭所著的《爱弥儿论教育》。
书中阐过了卢梭对人的教育的观点。
我觉得他借助一个构想出来的人物——爱弥儿从出生至成年的教育,细致地表述了他对自然教育的观点及设想。
他认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由三种教师培养起来的。
一个学生,如果在他身上这三种教师的不同的教育互相冲突的话,他所受的教育就不好,而且将永远不合他本人的心意;一个学生,如果在他身上这三种不同的教育是一致的,都趋向同样的目的,他就会自己达到他的目标,而且生活得很有意义。
这样的学生,才是爱到了良好的教育的。
在这三种不同的教育中,自然的教育完全是不能由我们决定的,事物的教育只是在有些方面才能够由我们决定。
只有人的教育才是我们能够真正的加以控制的;不过,我的控制还只是假定的,因为,谁能够对一个孩子周围所有的人的言语和行为能能都管得到呢?”因此他对爱弥儿的教育是以尊重自然的教育为主的。
比如,决不违反自然的规律对爱弥儿施以超出其接受年龄的教育,完全依照其生理心理的接受能力进行教育。
此外,他观注爱弥儿生活中的一切,象饮食内容、生活习惯、接触的人等等。
他认为凡事从人的小时候就打好基础,对人的成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除了对学生的挑选,卢梭对教师的要求也是极严格的,他是这样说的:“人们也许希望他的教师曾经是教过一次学生的,这个希望是太大了;同一个人只能够教一次学生,如果说需要教两次才能教得好的话,那么他凭什么权利去教第一次呢?一个人有了更多的经验,当然可以做得更好些;但他是不可能这样做下去的。
不论是谁,如果他相当成功地把这种事业完成一次之后,他就会感到其中的辛酸,因此就无心再从事这样的工作了;至于说他头一次就做得很糟糕,那就可以预断第二次也一定是很坏的。
”我觉得这个观点对于身为教师的我们来说,是要引起我们注意的。
当我们在教育上遇到了问题时,而又苦于找不到解决办法时,有时会采用一些消极的做法,也就是一些治标不治本的办法,负责任的教师会继续探索解决之道,而一部分人就会避重就轻,绕过这个问题。
对于这们来说,教师或许只是我们职业,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工作,但是对于我们的工作对象——学生来说,可能我们一时的偷懒,就会在他们的教育上造成一个重大的缺憾,而又没有第二次的弥补机会的。
卢梭的这种想法时时提醒我们注意,我是一个从事着高尚职业的人!我们在从事教育工作的时候,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爱弥儿》读后感(二)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
卢梭主张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反对抽象的死啃书本。
这对现在的中小学教育体制也也是有很大的借鉴意义的。
另外他所主张的从儿童的个人爱好和兴趣出发进行教育的“儿童中心论”,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读完这本著作,我感觉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我认为在我们平时的教育中,不够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足够重视对少年儿童思想情操的陶冶,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自主性和个体差异性。
书中有这么一段话,十分值得学习:“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
在这段时间,也正好使他慢慢养成持久地注意同一个事物的习惯。
”这正提醒了我们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才能热爱学习,主动地去学习。
《爱弥儿》读后感(三)此书主要叙述了虚构的贵族子弟爱弥儿从出生到成年各个时期的生理心理特征,成长过程和教育方法,形象生动,是现代教育艺术的理论杰作。
卢梭主张儿童的教育应顺应自然,以儿童为本位。
他在《爱弥尔》中开宗明义地说,“一切出于自然的创造者皆好,一经人手却变坏了。
”卢梭认为教育遵循自然,顺应孩子的天性,不要对孩子横加干涉,把成人的思维强加在孩子身上,应该让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长。
而社会对孩子任何的干涉,都会使孩子觉得不自由,不平等,甚至产生罪恶;任何违背自然的教育方式,都会导致孩子的畸形发展,产生严重的后果。
因此,卢梭极力主张:在儿童的理解力尚未发达之前,要让儿童远离社会,回归自然,到自然环境中去看、去听,不接受世俗的影响。
卢梭认为,儿童并不是可以任意塑造和填充的容器,不是白板,而是有其固定法则的“自然的存在”。
因此他主张教育应遵循儿童的自然本性,按照儿童自然发展的程序分阶段进行。
而在他之前的英国大哲学家洛克曾主张,儿童就像一块白板,教育者可以任凭自己的意愿采用任何方式去塑造儿童。
在这种儿童观下,教育就是重复训练,儿童被当作一个容器,由成人随意填充。
这种儿童教育观对教育的影响十分巨大。
在当今学前教育实际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这种影响。
其实上述儿童教育误区的例子也是洛克教育观的流毒。
作为一名教师,我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然教育观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孩子的天赋,让孩子的心贴近自然,让孩子在自由的空气中成长。
读完《爱弥儿》这部伟大的著作,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启发,我认为在我们平时的教学当中应更加注重少年儿童思想情操的陶冶,要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验自然美,锻炼孩子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培养他们克服困难和团结互助的精神,并使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有必要让学生尽可能地接触、了解、掌握一些最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关心当代世界共同关心的问题,把当代和未来的科学发展的绚丽蓝图呈现在他们面前,让他们去触摸、体验,并初步掌握。
从而在更大的意义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
《爱弥儿》读后感(四)书中作者独创的观点、精辟的论述、精美的描绘、细腻的文笔让人折服。
全书贯穿无数教育经典名言,处处蕴涵着真知灼见,闪烁着独到的教育思想的璀璨光芒,让人不时掩卷回味。
最让人称奇的是,卢梭的儿童教育观,尽管历经三个世纪的岁月交替,时代变更,在知识日趋进步,思想不断更新的当今依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让人不得不惊叹卢梭惊人的超前意识和恒久内涵。
卢梭的《爱弥儿》为什么会遭到法国反动当局如此仇视呢?原因在于,卢梭以他的《爱弥儿》在教育上掀起的是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
教育从来是以成人的能力和需要为标准的,卢梭却大声疾呼,要打破这个传统。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则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他不愿意事物天然的那个样子,甚至对人也是如此,必须把人象练马场的马那样加以训练;必须把人象花园中的树木那样,照他喜爱的样子弄得歪歪扭扭。
”(《爱弥儿》上卷第5页)这是《爱弥儿》里开宗明义的一段话,表达了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
那就是人之生性善良,教育应“归于自然”。
强调人们向善发展的可能性,更有助于提高人的政治地位和保障人的社会权力。
变抑制天性的教育为尊重天性的教育,是教育上的巨大变革。
在这个历史转折点上,卢梭是关键性的人物。
由“归于自然”的理论出发,卢梭主张教育要根据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而实施。
他说:“处理儿童应因其年龄之不同而不同。
”又说:“在万物中,人类有人类的地位,在人生中,儿童期有儿童期的地位;所以必须把人当人看待,把儿童当儿童看待。
”他批评封建教育不顾儿童的天性发展,抹杀了儿童与成人的区别,以致不根据儿童的特点施教,硬把对成人适用的教育强加于儿童。
这种教育,在他看来,无异于使儿童成为教育的牺牲品。
因此,他竭力主张根据受教育者不同阶段的身心特征来规定教育任务。
卢梭“归于自然”的理论体现在教育目标上,要求培养自然人;而身心调和发达的自然人,既不同于贵族豪绅和王孙公子,也不同于空疏无用的书生士子。
这比以往的和当时的教育理想跨越了一大步。
而卢梭塑造的爱弥尔,既有哲学家的头脑,又有劳动者的身手,而且有改革家的品德。
无疑,卢梭所憧憬的自然人,是资产阶级新人的形象。
这正是他的思想比封建主义教育进步的地方,也是他横遭迫害的主要原因。
读完《爱弥儿》后使我更深入的理解“教育是一门艺术”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我们要用快乐的心情来工作和生活自觉热爱教育,对学生有责任感、有爱心。
这样的教师就能让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能够健康、快乐、文明、有使命感、有责任感、有爱心地生存着。
就能让学生学会关注生命、尊重生命、赞美生命、保卫生命。
就能够培养学生具有独立人格的人,热爱生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