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归纳总结氯气的物理性质黄绿色具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
比空气重,熔点-100.98℃,沸点-34.67℃。
溶于水(20℃时1体积水可溶解2.15体积Cl2),难溶于饱和食盐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制备时应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工业上利用它容易液化的性质,将干燥的氯气制成液氯,压入涂成草绿色钢瓶贮存。
氯气在水中因溶解得不太多(饱和时0.09摩/升,标准状态下),用水吸收残氯效率不高,故多用碱液吸收。
遇到氯气逸散时,可以站到高处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以减轻毒害。
用活性炭吸附沸点较高的氯气可使空气净化。
氯水呈黄绿色,用CCl4等有机溶剂萃取则水层转为无色,CCl4层转为较深黄绿色。
除去氯气中混有的少量氯化氢可用饱和食盐水洗气,若氯化氢中混有少量氯气则可用活性炭除去氯气。
氯气的化学性质强非金属、强氧化剂。
除O2、N2、C和稀有气体外,氯气与其它元素几乎都能直接化合为氯化物,且常将变价元素氧化为高或较高价态,如与Cu、Fe等反应。
能与许多还原性化合物反应将其中低价态元素氧化,如与NaBr、 NaI、Na2S反应置换出Br2、I2、S;与NH3反应氧化出N2。
与水或碱发生Cl2+H2O HCl+HClO,HClO的强氧化性使氯水和湿氯气有漂白性。
与冷的碱溶液反应以生成氯化物和次氯酸盐为主,在热的碱溶液中则有氯酸盐生成。
氯水的有关反应则为:与碱反应同氯气;对H2S,则稀氯水以氧化出硫沉淀为主,浓氯水与H2S反应看不到沉则氯水中的HCl起重要作用有H2放出;与AgNO3溶液也属于其中Cl-的反应,生成白色的AgCl 沉淀。
若要从氯水获得较浓的HClO溶液,则可加入Ca-CO3粉,因H2CO3比盐酸弱又比HClO强,而CaCO3只与盐酸反应,使氯水中的化学平衡向生成HClO的方向移动。
氯水的漂白性、见光分解出O2以及使醛溶液等氧化皆与其中的HClO有关。
氯气的用途重要化工原料。
盐酸、漂白粉以及制造药物(如氯胺T等)和农药;在生产塑料聚氯乙烯、合成纤维氯纶、合成橡胶氯丁橡胶等合成材料时也需用多量氯气。
氯气液化后压入钢瓶常供纸浆漂白、纺织品漂白、自来水消毒杀菌、制次氯酸钠、从卤水中提炼溴和碘次氯酸和漂白粉HClO,仅存于水溶液中,为强氧化性的弱酸(比H2CO3弱)。
不稳定,见光分解为HCl与O2。
能漂白有色有机物(色素被氧化而褪色)。
漂白粉为白色粉末,是Ca(ClO)2与CaCl2的混合物。
用于漂白时,因CO2或HCl等酸性物质作用使Ca(ClO)2转化为HClO而起漂白作用:Ca(ClO)2+H2O+CO2CaCO3↓+2HClOCa(ClO)2+2HCl(极稀)CaCl2+2HClO遇浓盐酸则生成氯气Ca(ClO)2+4HCl(浓)CaCl2+2H2O+Cl2↑也可用此法制Cl2或测其中的“有效氯”。
一般有效氯约35%,有效成分是Ca(ClO)2,用为廉价的有效的漂白剂和消毒剂。
工业上用氯气与熟石灰反应制得,保存时应密闭以防吸湿和吸入CO2而失效。
氯化氢: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在空气中发白雾,溶于乙醇、乙醚,极易溶于水。
实验室中用水吸收时不得把导管口伸入水下,而要在导管口连接倒放的漏斗,使其边缘紧贴水面以利吸收并防止倒吸。
若Cl2中混入HCl则可用少量水或饱和食盐水洗气以除去溶解度甚大的HCl。
其水溶液叫盐酸,常用的浓盐酸密度为l.18~l.19克/厘米3(含HCl36~38%的溶液)相当于12摩/升左右。
浓盐酸是挥发性强酸,加热蒸发时则HCl逸出得比水多,致使浓度下降,至20%即不再下降,成为“恒沸点溶液”。
盐酸具有酸的通性,其酸根Cl-有还原性,为非氧化性酸。
氯化钠:NaCl,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小。
将热饱和NaNO3与KCl溶液混合,则溶液中大部分Na+和Cl-会形成NaCl晶体析出,食盐用为调味剂、腌渍食品、制造氯气、烧碱、盐酸、纯碱、次氯酸钠、金属钠等,精制的0.9%NaCl水溶液(精制NaCl9克溶于l升无菌注射用水中按药典要求配制),即医疗用的生理食盐水。
自然界食盐主要存在于海水,盐湖、盐矿、盐井中,可晒海水或采矿获得。
氟F2为淡黄色气体,是最活泼的非金属,有极强的氧化性,遇水或氨气发生剧烈反应有HF、O2或N2生成;与许多有机物也发生反应。
F2能从卤化物中置换出Cl2、Br2、I2,但对卤化物水溶液则对水反应生成O2和HF。
F-还原性极弱,几乎没有化学药品能将它氧化。
溴:元素符号Br,溴单质Br2,为深棕色液体,不断挥发出棕红色刺激性气味的Br2蒸气。
易溶于苯、CCl4。
对橡胶腐蚀严重,液溴必须保存在密闭玻璃塞瓶里,有时为防止挥发可加少许水,使表面形成薄层“水封”。
溴水呈棕黄至橙色,因反应使溴水褪色的常见的物质有NaOH、NaCO3、SO2、应但生成的I-溶解可使溶液颜色转深。
有机溶剂能萃取Br2使有机溶剂层颜色变深呈棕红或橙红色。
碘:元素符号I,紫黑色晶体,它易于挥发、升华,这个性质可用来提纯碘。
微溶于水呈浅褐色,易溶于KI溶液或酒精中显棕褐色。
甚易溶于苯、CCl4、CS2等有机溶剂中呈紫色。
据此可用苯或CCl4从水溶液里萃取碘或检验碘的存在。
游离态I2的非金属性和氧化性均比卤素中的F2、Cl2、Br2弱。
它与金属或非金属的反应一般比Cl2、Br2、F2弱,如难与H2化合,与Fe仅生成FeI2。
溶于碱有碘化物、碘酸盐生成(歧化)。
与淀粉于55℃以下显蓝色,是I2的特征反应之一。
用KI淀粉试纸检验Cl2等即根据2I→I2,随即与淀粉发生显色反应。
此试纸遇Br2、O3、NO2等都能变蓝,故不要用它区分Br2蒸气与NO2(可用水或AgNO3溶液)。
易被活泼卤素、O2、NO2、HNO3、Fe3+氧化。
故HI溶液不易存放,KI溶液也有时因析出微量I2而呈黄色。
AgBr,浅黄色晶体。
难溶于水和稀硝酸,易见光分解,用于制照像底片,感光纸等。
在眼镜玻璃中掺入AgBr微粒,在光照时分解出银粒变深,无光时Ag与周围的Br2化合为AgBr又变浅,这是变色镜的变色原理。
AgI,黄色晶体。
难溶于水、氨水或稀硝酸。
见光变色,最后变黑,感光作用比AgBr差。
用于制照像底片和感光纸,也用于人工降雨。
元素周期表中ⅦA族元素,简称卤素。
包括氟、氯、溴、碘、砹五种元素。
最外层电子数皆为7(具ns2np5结构),易得电子成-1价阴离子。
非金属性皆强于同周期的其它元素。
除氟为-1价外,其它卤元素皆有-1、+1、+3、+5、+7价。
其单质化学性质活泼,能与大多数金属和非金属直接化合,因与金属直接化合成盐,按“天生曰卤,人造曰盐”而得名“卤素”。
其中砹为放射性元素。
本族在自然界中无游离态,以化合态存在于卤化物和其它矿物中。
卤素单质具化学活泼性,最活泼的是氟,与水猛烈反应出O2,在加热的条件下,绝大多数金属能在氟中燃烧;也易从固态金属卤化物中置换出其它卤素,与H2在低温下发生爆炸式化合。
氯活泼性比氟小些。
与水反应缓慢生成HCl、HClO,与H2在光照下发生爆炸反应;与多数非金属(除稀有气体、C、O2等)化合成共价化合物,与饱和烃发生取代,与不饱和烃作用发生加成反应,与多数金属反应,大部分有燃烧现象。
溴与氯相似,但活泼性比氯稍弱,与H2、金属、非金属反应没有氯那样猛烈,与水反应的程度比氯小,在日光中HBrO也分解出O2。
碘的活泼性比溴弱,也发生上述反应,与水几乎不发生化学反应,可氧化S2-,遇淀粉变蓝(55℃以下)。
卤族元素单质、化合物的相似性和递变性游离态皆为双原子分子,固态时皆为分子晶体。
皆有颜色,按原子序数增大顺序(下同)颜色按黄、黄绿、深棕红、紫黑、黑色逐渐加深。
熔沸点皆不高,仍呈由低到高的趋势。
由难液化气体至易液化气体,再至易挥发液体,至碘、砹为固体。
单质的密度不算大,有由小到大的递变。
对水的溶解性则呈依次减弱的趋向。
卤单质皆为强或较强非金属,化性活泼,氧化性显著,随原子序数增大而活动性依次减弱。
皆与氢气直接化合成易溶于水的气态氢化物,化合力渐弱;与金属直接化合成盐。
皆与水反应除F 2与水置换出氧外,其它皆发生歧化反应,但与水作用的程度依次递减。
皆与碱反应除F 2特殊外,其它皆产生卤化物与卤酸盐或次卤酸盐。
总趋势为非金属活动性由强而弱,氧化性也由强到弱。
卤素的氢化物皆为无色气体皆有刺激性气味,于湿空气中发白雾。
极易溶于水,水浴液为氢卤酸,依卤素的原子序加大(下同)酸性渐强(HF 为弱酸,其它为强酸)。
氢化物皆不能在空气中点燃,稳定性由强而弱,至HI 等即极难于保存。
卤阴离子皆具有还原性,但F -极弱,几乎没有任何化学药品能将其氧化,以后则依次还原性增强,如HCl 中Cl -能被MnO 2等氧化但浓H 2SO 4不与其作用,Br -则浓H 2SO 4可将其氧化,I -则浓H 2SO 4能将其迅速全部氧化。
卤素的银盐除AgF 为可溶外,其它皆难容于水,且溶解性递减,颜色渐深。
硫的物理性质黄色松脆固体。
熔、沸点不高,硬度不大。
难溶于水,略溶于酒精、乙醚,易溶于二硫化碳、苯、四氯化碳。
据此分离黑火药成分(KNO 3、C 、S)时可先用CS 2溶去硫,再用水溶去KNO 3,剩余物为炭粉。
硫的化学性质主要有-2、+2、+4、+6价。
一单质硫为0价,属于中间价态。
既可表现氧化性也能表现出还原性,但以氧化性为主。
当其作为较弱的氧化剂时,常见的反应有,与H 2加热生成H 2S ;与金属反应生成硫化物,且化合时常比与O 2反应容易,如与Na 共研发生爆炸、与Al 共热剧烈反应生成Al 2S 3、与Fe 加热伴有燃烧现象生成低价铁的硫化物FeS 、与Cu 燃烧生成低价铜的硫化物Cu 2S 、与Hg 常温即生成黑色HgS 、与Ag 共热生成黑色Ag 2S(而O 2不与Ag 反应,也不与Cu 发生燃烧反应,与Hg 化合极缓)。
与C 在高温生成CS 2。
;与热浓H 2SO 4或浓HNO 3可被氧化分别生成SO 2或H 2SO 4。
与碱共热发生歧化反应:1/3molS 被氧化,2/3molS 被还原。
二氧化硫SO 2,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易液化,曾用为致冷剂。
易溶于水(约1∶40)。
SO 2中的S 为中间价态,通常反应中呈还原性,如与O 2在催化剂和加热条件下生成SO 3、与N02生成SO 3和NO 、与氯水或溴水反应生成H 2SO 4和对应的氢卤酸。
遇强还原剂则可显氧化性。
如与H 2S 则生成H 2O 与S 。
有水时SO 2能使某些有机色素与其本身结合变为无色,即SO 2具漂白性。
但久放或日晒、加热颜色会复现。
其水溶液为亚硫酸,属于中强酸,仅存于水溶液中。
与碱反应生成对应的亚硫酸盐。
SO 2用为漂白剂、精制食油、冷冻剂、制亚硫酸盐等。
实验室常用新开封的Na 2SO 3与H 2SO 4制取,工业上可燃硫或煅烧黄铁矿制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