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45分钟的上课课件

45分钟的上课课件


地点
人物 起因
经过
结果
5、找出描写我粗暴折毁弟弟风筝的动作 的词语,想想这些动作描写有何作用。 明确:写“我”用了“折 断”“掷”“踏”这些动词。 描绘了我对弟弟的不理解之后,所 产生的粗暴行为,这种行为描写得越具 体越真切越鲜明,就越表现了当时我的 傲然和不在意,也就越增加了后面醒悟 后的沉重感,越能体现作者勇于解剖自 己,正视自己错误和不足的崇高精神。
4、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5、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6、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1、课文中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 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你小时候也 做过许多游戏,玩不少玩具吧!选你最难 忘的说给同学听听 。
2、想想现在有没有受封建思想毒害的 现象?
顺叙
记叙的顺序
倒叙 插叙
7、本文采用的是哪一种记叙顺序?
倒叙
分析第一部分
1、第一段属于什么描写?此段有何作用?
明确:自然环境描写,渲染严冬肃杀 的气氛,烘托“我”悲哀的心情。
作用:开篇点题,引出回忆,定下 感情基调。
2、既然基调是悲哀的,为何“故乡的风 筝时节”却写得很温和、鲜明?
明确:1、交代了惊异的原因。 2、使往事的温和与现实的寒威互相 映衬,透露出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 往光明的心情。
写作背景
《风筝》选自散文诗集《野草》。 该集收录了鲁迅1924—1926年所作的 23篇散文诗。 《风筝》写于1925年1月24日,恰 逢农历正月初一,发表后因其对传统 的封建的儿童教育思想的强烈抨击, 深受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的欢迎和 喜爱。
21岁时的鲁迅
朗读课文
积累字词
筝 zhēng 堕 duî 掷 zhì 嫌恶
蕾 丫杈 肃杀
lěi chà
伶仃 língdīng

sùshā

诀别 juã
可鄙
什物
shí
惊惶 huáng 虐杀 nüâ 恍然大悟 huǎng 惩罚 chãng 憔悴 qiáo cuì
瑟缩 sâsuō 宽恕
shù
苦心孤诣 yì
添刻
tiān
积累字词
伶仃:孤独,没有依靠。(风筝数量少) 憔悴:人瘦弱,面色不好看。(色彩暗淡) 嫌恶:厌恶。 笑柄:可以拿来取笑的资料。 可鄙:令人鄙视。
我的确时时解剖别 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 情面地解剖我自己。 ——鲁迅
分析第三部分
1、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悲哀?
明确:“我”要讨弟弟的宽恕,抚 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 却,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不自 知,“我”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 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 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是意想不到的, 所以说“无可把握的悲哀”,想摆 脱也不可能了。
6、二十多年后,作者的思想发生了哪 些变化?产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第五节中的“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 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 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即明 白了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 我撕毁风筝又是对儿童“精神的虐 杀”。——严肃反省反思自己,明白了自 己思想上的不足,揭示了自己行为的本质。
恍然大悟: 形容忽然醒悟。
苦心孤诣: 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
整体感知课文
1、课文是介绍“风筝”这种工 艺品的吗?
不是
2、“风筝”在课文中起什么作 用?
线索
3、课文写作的时间是哪一年? 你知道那时的中国还处在什么 社会吗?
1925年
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4、作者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由什么引发而 写下这篇文章?作者回忆在什么时候什么 地方发生的什么故事?
——鲁迅
鲁迅名言
1、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 愿挤,总还是有的。 2、时间就是性命。无端的空耗 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 害命。 3、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 多了,也便成了路。
鲁迅旧体诗句
1、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2、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3、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2、在第三段中划出我和弟弟对风筝的态度。
弟: 最喜欢 张着小嘴 呆看出神 惊呼 高兴得跳跃 对
我: 向来不爱 嫌恶
没出息
笑柄 可鄙

3、弟弟是个怎样的小孩,作者用了哪些 语言和方法描写他的?
明确:“多病”、“瘦得不堪”,形象地以白 描手法勾勒出多病的小兄弟的外貌体态;“张 着小嘴”“呆看着”“出神”,以一连串的动 词传神地显现小兄弟凝精会神、仰头长时间看 放风筝的神态;或“惊呼”、或“跳跃”的动 作描写,更是形象逼真地写出小兄弟喜欢风筝 到了极点——即便自己不能放,也如痴如醉的 动作。
弟弟是一个怎样的小孩?
形象 瘦弱 天真 描写词语
多病 瘦得不堪 张着小嘴 呆看着 出神 惊呼 跳跃
描写方法 外貌 神态
活泼
动作
4、第四段写“我”粗暴干涉弟弟做风筝 之事,请按照记叙要素复述。 时间 有一天 堆积杂物的小屋 “我”和弟弟
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我恍然大悟…… 我发现弟弟在专心致志地制作风筝,粗暴 地拆毁了弟弟精心制作的风筝。 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 望地站在小屋里。
2、为什么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 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 冷气”? 明确:“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见 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 悲哀。 “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当时的天气, 而且指心头的悲凉。当年虐杀者与被虐杀者都 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为有什么错, 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 已经全然忘却。觉悟者永远无法补过,这是尤 其悲哀的,使人不寒而栗。
简介作者
鲁迅, (1881-1936)本 名周树人,浙江 绍兴人,伟大的 无产阶级文学家、 思想家和革命家。
鲁迅
鲁迅的作品集
小说集:《呐喊》、《彷徨》和《故 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坟》、《华盖集》等16部。
鲁迅先生的代表作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作笔 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 文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 动的基石。 写于1921~1922年的小说《阿Q正 传》是鲁迅先生的小说代表作。
3、为什么说看见 “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 种惊异和悲哀”?
明确: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温和的春二 月,而北京却是肃杀的严冬。所以惊异 于北京竟在这样的季节放起风筝来。 “我”见风筝而悲哀,是因为想起 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而且这 一幕永远无法补过。 说“惊异和悲哀”,从结构上说,是 为了引出下文。
探究主题
把握主旨
本文通过对风筝事件的叙述和严 肃的自我解剖,批判了那些受封建教 育思想影响、无端压制子弟的父兄, 抒发了因四周的寒威和冷气而形成的 无可把握的悲哀,表达了对冷酷现实 的极端憎恶和对春日温和的热烈憧憬。
多有不自满的人的种族, 永远前进,永远有希望。多 有只知责人不知反省的人的 种 Nhomakorabea,祸哉祸哉!
3、首尾写对北京现实的感受,有什么用意?
明确:开头写“北京的冬季”, “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四 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 结尾写“我的心沉重着”, “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四面 正给我非常地寒威和冷气”。
本文写于1925年,那时北京还处在北洋 军阀的统治下,时代社会一概未能有所变化, 封建的伦理道德、封建的礼教依然束缚和毒害 着人们,作者深深知道自己的悲哀来自何方, 这就是:个人的悲哀缘于时代的悲哀。所以, 他才有了这样巨大的悲哀,才有了深深的厌恶 现实之情,他才对故乡的久经逝去了的春天, 对故乡春天里的风筝无比地向往和憧憬。其实, 这正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理想的追求。
中年
北京
风筝
小时候 家里 不许弟弟放 风筝,折断撕毁弟弟的蝴蝶 风筝
5、回忆这个故事的时候,作者的 感情是怎样的? 结束这个故事的时候,作者的 感情又是怎样的?
悲哀
更悲哀
6、全文12节,可以分为几部分?
明确:本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段),由北京的冬天景象引 出对故乡春天的描写。 第二部分(3—10段),叙述故乡“风筝事 件”的经过。 第三部分(11、12段),由故乡的春天再回 到北京现实的冬天,照应开头。
制风筝与撕风筝,代表着两个方面。制风筝是 童心、是天性、是人生、是童趣;撕风筝则与之相 反,是伤害、是摧残、是毁灭、是冷酷。概言之, 撕风筝这种事情和现象并非偶然、并非随意,它是 我深受封建礼教毒害的结果。追根溯源,是根深蒂 固的封建礼教对人,尤其是对儿童无情压制和迫害 的结果。正是深刻地认识到了事实的本质,所以, 作者感情上不仅极其自责、悔恨,心情沉重,而且 是极其沉痛和悲哀。与前面的傲然形成了强烈的对 比。感情上的跌宕,有力地增加了悲哀的分量。 这里充分表现了作者严于解剖自己,知错 就改,勇于自责反省的精神品质。
4、为什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 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
明确:这里所说的“春天”,是小时 候的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 春天。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 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 这天空中荡漾了”。
重点分析第二部分
1、课文围绕风筝主要写了哪几件事?
①我的一件往事:少年时虐杀弟弟 的风筝梦。 ②我的一段思想感情经历:中年时 读了儿童教育的书籍后感到无限懊 悔,想补过而不得的经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