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地势特征》说课稿
《地形地势特征》选自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地形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他自然要素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学好本课,能为学习后面的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
根据《地理课程标准》和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特征,希望通过一课时的教学,达成如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让学生了解中国地形地势的特点,学会观察、利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
过程与方法上,主要是引导学生读图,用图去理解地理事物。
并通过对地形地势特征的分析,认识到地形地势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很大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讨论山区开发的利与弊,让他们学会的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让学生懂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针对本学科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认清中国地形的整体特征,因此我把中国地形的特征确定为本课的重点。
而中国地势西高东低这样一个特点对气候、河流、交通等的影响是本课的难点,因为农村中学生的知识面相对狭窄,眼界不太开阔,对一些日常生活和所经历的现象不能很好的与理论知识相连接,因此对于这些问题需要进行指导,从而让学生能够从感性认识层面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层面。
本节授课的对象是八年级学生,对他们而言,抽象思维已渐形成,但仍带有不少的片面性和主观性。
同时,他们正处于思维活跃的年龄
阶段,好奇心较强,因此,设计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引发他们积极学习的兴趣。
有这样一句话“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在学生读图、看书的基础上,采用课堂讨论法、问答法、师生交谈法等教学方法来保证教学内容的顺利完成。
在提问的时候,我会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这样使基础差的学生也有表现的机会,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这样也能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发展。
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在后”的原则,根据八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来理解和消化知识,从而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
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用的方法是:比较法、自主探究法、分析归纳法。
教学过程方面,我力求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本堂课中,通过导入新课——指导读图——合作探究——教授新课——课堂小结——反馈练习等环节来实现教学目标。
[一]激趣导入
上课伊始,利用多媒体播放课前搜集的中国不同地形景观图片,同时播放歌曲《歌唱祖国》,这样学生对我国的地形首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讲授新课
首先,引导学生回忆美国、日本、印度等国家的地形特征,复习地形有关的知识。
接下来出示中国地形模型图,让学生结合课本22页图“中国的地形”,初步了解我国地形的种类。
参照地形区景观图片说出五个地形区的地形特点,得出我国地形复杂多样【板书】。
接着,利用课件展示我国各类地形的代表性地区及所占陆地面积的百分比,让学生亲自动手画出几种地形的柱状图,使学生直观认识到我国的高原山地面积广大【板书】。
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为把内容顺利、自然的过渡到下一知识点,我打算用歌曲《歌唱祖国》——“越过高山,越过平原,跨过奔腾的黄河长江;宽广美丽的土地,是我们亲爱的家乡……”,来引出地势概念【板书】引发学生思考我国地势的特点。
让学生联系课本24页“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读懂分层设色图,再配以直观形象的“楼梯”形状,讨论得出“阶梯”的分布特点。
对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我会向他们展示中国地型立体模型,使他们更直观的记住我国地势的特点。
之后,让学生在黑板上和自己的作业本上画出楼梯图,只要求画三步。
接下来,让学生联系模型图和书本,找出三级阶梯的分界线,海拔高度。
对于重点字眼用笔勾画。
在这一环节,我主要采用的是自学模式,目的是让学生在读教材的过程中提高阅读能力和总结能力。
分析25页“我国东西向(北纬36°)地形剖面”图,让学生得出中国地势的特点。
同时能够归纳出第一级阶梯以什么地形为主,第二
级阶梯以什么地形为主,第三级阶梯以什么地形为主。
(板书: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地势对气候、河流的流向、交通的影响【板书】,锻炼他们的合作和沟通交谈能力。
具体从以下问题展开:
1.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面向海洋,对气候产生了什么影响?
2.这样的地势特点对河流的流向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3.对航运、水电开发起到了什么样的影响?
至此,本节课的教学已接近尾声,最后,引导学生对本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回顾所学,主要采用师生共同回忆的形式来加深对中国地形地势特征的相关知识的理解。
为做到及时巩固学以致用,课后要求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分析当地地形地势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