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谓“编筐编篓,全在收口”,一篇作文的开头很重要,结尾也很重要,能否很好的在结尾进行总结收束,并且延展深度完美收官是评价文章整体水准的重要一环。
因此小伙伴们需要重视结尾写作。
方法一:阐述背景式【方法】阐述背景重申主题+总结全文(联系主题分析)+引申提高首先要阐述背景,可以是材料内的,可以是当下时代的,但背景一定是与主题有关的,注意相关性。
总结全文部分主要是对总论点进行总结,可以转换语言,可以围绕主题分析等。
要不要把分论点在书写一遍呢?其实不是必须,结尾是扣题,扣的是主题也就是总论点,当然总结总分论点也是可以的,大家灵活操作即可。
最后可以进行升华,可以是维度上的升华。
从个人谈到社会发展到国家层面。
或者如果本身的意义已经有足够的层次了,就可以简单的引申提高一下就可以了。
注意避免假大空,没有必须要上升国家层面,具体要因主题而异。
例:面对当下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面对当前国家发展对于文化自信的需要,【背景】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对于文化的共享。
让文化融入日常生活与民众建立共生共长的密切关系,才能以一脉相承的文化为纽带,凝聚最强大的群众力量【分析总结】。
因此,让我们坚定共享,推动文化焕发活力,催生自豪自信,坚定民族道路,从容迎接美好未来。
【引申提高】方法二、案例式【方法】罗列案例+总结全文(联系主题分析)+引申提高罗列案例部分也要注意相关性,同时注意简洁,不要过于啰嗦。
总结以及升华部分方法基本同上。
例:故宫养心殿的文物走出“高墙深闺”,通过记录片,通过数字博物馆走向公众并深得人心,向我们证明了文化共享对于弥补公共文化服务匮乏与滞后方面的强大作用。
【案例】文化共享让我们的文化需求得以满足,让传统文化焕发活力,让文化传承香火绵延【分析总结】。
因此我们要坚定共享,坚定文化自豪自信,走自己的民族道路【引申提高】。
题干点睛法,顾名思义就是要从题干出发,看看命题人给了哪些信息。
第一步,我们要找到题干中的关键词,如果关键词只有一个,那么我们能确定作文的立意核心就是这个关键词,如果关键词有很多,那么第二步,我们要确定关键词之间的逻辑关系。
接下来以下面两道考题为例,一起练习下题干点睛法吧。
例1:“给定资料5”结尾写到,“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人造文明和自然文明,都是应该而且可以互补的;理想的生活状态可能还是在城、乡之间自由游走。
”请结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自选角度,联系实际,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40分)要求:(1)观点明确,见解深刻;(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3)思路明晰,语言流畅;(4)总字数1000~1200字。
通过审题,我们看到题干中出现的关键词:城市文明乡村文明;人造文明自然文明;应该而且可以互补理想生活状态在城、乡之间自由游走题干中类比了两组文明,我们知道城市中到处有“人造”的力量,人造文明其实是现代文明中城市文明的一种体现,同理自然文明也是乡村文明的一种体现,那么他么其实是包含的关系,我们不知道是写大的还是小的,但是我们能得出他们的关系是互补的。
接下来再看后半句,最理想的生活状态是什么呢?题干中表达的是在城乡之间自由的游走,什么是在城乡之间自由的游走呢?就是我既可以到城市去,也可以随意到乡村去,通过这种游走能实现理想的生活状态。
那通过审题我们可以得出:1、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是互补的(人造文明和自然文明是互补的)2、理想生活状态是在城、乡之间自由游走例2:“给定资料5”提到“跟着时代的大潮往前走,尽到我所有的力量,做好我要做的事情”,请深入思考这句话,自选角度,联系实际,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40分)要求:(1)观点明确,见解深刻;(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3)思路清晰,语言流畅;(4)字数1000~1200字。
通过审题,我们看到题干中出现的关键词:时代的大潮;尽到力量;做好事情首先题干中说跟着时代的大潮往前走,往前走的话本身其实代表的是一种进步,那怎么才能进步呢?跟着时代的大潮也就指明了我们进步的方向,我们要顺应时代的潮流。
接下来说尽到我所有的力量,也就是我们要竭尽全力做好事情,那具体要做好什么事情呢?或者换言之,我们要顺应时代做好什么事?这个事情其实我们目前从题干中是分析不出来的,那就需要我们回到材料中进行分析。
因此整体分析题干我们能得出题干表达的是:1、跟着时代的大潮2、竭尽全力3、做好事情以上就是申论作文立意找寻之题干点睛法了,相信大家通过以上两个例子对申论作文立意的找寻已经有了一定的掌握,也相信大家通过多练习一定会有进步,也祝愿每位考生: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我们在申论考试中,作文的写作也是一个比较难攻克的难关,在作文的部分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凤头、豹尾和猪肚。
因此很多考生会觉得在一篇作文当中只有开头和结尾比较重要,但是今天在这里想要告诉大家的是,分论点论证的部分也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在论证的部分其实能够看出一个考生对于每一个分论点理解的高度与深度,但是这往往也是难写的一部分,今天带大家一起来看一下如何运用理证书写一个不错的论据部分。
一、理证法的含义1.运用理论政策、名言俗语、原理效应等论据对分论点进行论证。
2.来源:(1)渠道—给定材料与自身储备。
(2)内容:理论政策、名言俗语、原理效应。
3.理证法的方法:(1)影响分析法 (2)原因分析法 (3)政策分析法 (4)名言分析法 (5)原理效应分析法二、影响分析法的具体介绍具体公式:分论点+概括现象+分析影响+做出结论,在这个公式当中难点无非就是影响该如何分析,其中分析影响可以采用的维度有两个,一个是主体分析法,一个是领域分析法。
1、主体分析:(1)个人:比如说降低了公民的幸福指数/获得感、利于/不利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政府:政府形象、公信力,比如说利于/不利于简政放权、提高行政效率、提升/降低政府公信力。
(3)企业:利于/不利于提高产品质量、梳理企业形象等等。
(4)社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培养公民道德等等。
(5)家庭、社会组织、学校等等。
2、领域分析:(1)政治:公信力、执政能力、国家形象。
(2)经济:促进经济稳定、增长,提高经济竞争力,促进当地发展,增加就业渠道、带动就业。
(3)文化:传统文化、文化自信、核心价值观。
(4)社会:人民幸福感、获得感。
(5)生态:美丽中国。
3、举例展示:解决养老难的意义:(1)家庭:减轻家庭成员的负担,促进家庭和睦。
(2)个人:老年人自身精神与健康得到保障,老年人的权利得到保障。
(3)社会:提高养老机构的收入,带来更加稳定的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有利于培养市民良好的社会公德。
(4)文化:弘扬尊老爱老的优秀传统。
(5)经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渠道,解决就业难问题,提升当地经济竞争力。
俗话说:得申论者得公考,得“作文”者得申论。
话语虽过于绝对,但也从侧面反映出申发论述题型的重要性。
然而,我们在大量的公考实践中发现很多学子仍然以写“作文”的心态来操作公考中的“申发论述”题型,学员往往觉得自己写的酣畅淋漓,结果却总是差强人意,最终陷入到束手无策、不知所措的迷茫和深度的自我怀疑之中。
其实,写好申发论述,需要我们正确认识这种题型,明确写作目的,方能提升质量、事倍功半!申发论述是公务员选拔测试中的高频题型。
公务员考试是一种择优竞争的模式,需要我们通过一篇文章向考官展示个人优势和与岗位的高度匹配。
比如:【示例一】创建良好环境,彰显城市外在美,打造高颜值的美丽城市。
坑坑洼洼的道路,颠簸的不仅是车辆,还有人民群众的心;“城市牛皮鲜”五花八门、五颜六色,将城市打扮成“大花脸”,让美丽城市“颜面尽失”;以“脏乱差”冠名的“住宅小区”,要的不是“涂脂抹粉”的面子工程,而是由内而外彻底整治,重塑美丽颜值。
外在形象是人们了解一个城市的窗口,也是人们体验舒适生活所必须的。
因此,打造宜居城市,还需绿化、美化、净化城市的“面子”,让城市看起来更养眼、更精美,更具“外在美”。
通过以上分论段的写作,我们可以看出考生的哪些特色亮点呢?从行文来看,我们可以看出这位公考学子的文字功底比较扎实:观点明确,逻辑清晰,且热点论据使用顺手拈来,能够将观察到的现象用简短的语言明确地表达出来,进而对论点起到较为充分地论证。
【示例二】环境美,形象佳,让宜居城市“颜值在线”。
守着六分太湖水,做足十分太湖美的苏州,投入100多亿元进行太湖的基础之力,让太湖水质达到III类标准,连多年未见的天鹅,也来太湖栖息筑巢。
反观其他城市,道路的日渐拥堵,垃圾的围城遍地,拉链路断头路处处皆有,环境破坏的代价,便是难见碧水澄澈,难见碧空如洗,甚至网友们还争论是北京的雾霾更“醇厚”,还是西安的雾霾更“醉人”,而这都是城市建设的“后遗症”。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虽然客观上是城市化带来的“阵痛”,但更多的是合理性布局的缺位,主人翁意识的缺失。
因此,我们要以人为本、谋篇布局,为城市宜居担起“主人翁”的责任,重塑城市建设的形象。
我们再展示一下相同的论点,另外一位考生的申发论述。
从上述示例二中的分论段,我们能够感受到该学子的文字功底相比而言更胜一筹。
除了满足申发论述中常见的“结合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联系实际,观点正确,内容充实;结构完整,思路清晰,语言流畅”的基本要求外,还能感受到其积极正面、严肃活泼的个性;“肥而不腻”的文采、兼具广度与深度的学识。
有俏皮和调侃,有深思和高度,有逻辑和条理,有情怀和视野。
管中窥豹,见文如面。
相较之下,示例二的申发论述已经拔得了头筹。
学习要有对比。
一方面自我对比,自我较劲。
我们要在不断的申论论述实践中发现自身的不足,提高执行能力去补短板,进而实现个人的提升;另一方面要与竞争对手较劲。
择优竞争中,我们要有竞争意识。
见得高山方知山外有山,见得高人方知人外有人。
向同窗学习,向范文学习,向新闻理论热点学习,向每一次实践学习,我们就肯定能够走出属于自我的时间和空间,走出一份阅历和沉淀,走出属于自我的申发论述“绝对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