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诗歌鉴赏能力

诗歌鉴赏能力


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
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槎(chá)牙:形容枝条歧出。 杂沓:众多杂乱。
问题:请鉴赏这首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参考答案:此诗将江两岸的群山喻为马 群,且以行船为参照物,把群山那一静 态的景物给形化动化,写得形象生动。 把“孤帆”比喻成“飞鸟”,写出了舟 行之快。
比拟:
古诗常用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 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引用典故、双关等
比喻:
1、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 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作 用的。
例: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鉴赏: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 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比拟:
例: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地描绘了春夜雨景, 并以拟人化的手法,说“雨”知道“时 节”写出了夜雨的神奇,喜悦之情跃然 纸上。
练一练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晚春(韩愈)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2、比喻除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外,还可体现 出意象的情态特征。
例:
兰溪棹歌(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鉴赏:“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 清秀。“镜”: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 月光的明洁。
1、定义:把物当人来写,给物以人的思想、情感、 动作、 语言等,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2、分类:
把人当物来写,使人具有物的情态或动作; 把此物当做彼物来写。达到使表达形象生动的 目的, 起到表意丰富,形象的作用。
例: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鉴赏:这首诗一反前人写法,不以杨柳的细柔形象来 形容美人身材苗条,而是用拟人的手法,让杨柳化身 为美人“碧玉”出现,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杨柳的婀娜 多姿。
参考答案:诗中的“东风”指的是赤壁“火攻”的事; “二乔”指的是大乔、小乔。大乔是东吴之主孙权之 兄孙策的妻子,小乔石东吴主帅周瑜的妻子,此二人 的命运代表了东吴国家的命运。文中的“锁二乔”指 的是大乔、小乔被曹操虏去,意味着东吴的败亡。以 “锁二乔”借代东吴的败亡,既显得委婉,又显得深 沉,同时又能给人联想与思考。
例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 横槊曹公。”(元曲小令,阿鲁威作)
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 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反问:
夸张
定义: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 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作用:①突出事物的某个特征;
②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例:“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
歌》)
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 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对偶
定义:把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 关的两个句子或短语对称地排列在一起。
练一练:
再举几个例子: 1、"边声”通常是边塞上引发人们悲愁的风声、笛声、 马的嘶叫等特声响氛围的借代; 2、“长安”原为汉唐的都城,后世也作为其他国都的 代称。因为汉唐是汉民族强盛的代表,所以后世用作其 他朝代的代指,多少寓有昔盛今衰的感慨; 3、“阳关”“折柳”寄托离别, 4、“鹧鸪”“杜鹃”寓有悲愤; 5、“石壕村”代穷苦百姓, 6、“长生殿”代统治阶级。
比喻:
1、构成条件:
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 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比喻词。
2、注意
①他的性格像母亲。——同类事物做比较 ②这天黑沉沉的好象要下雨。——表示猜测 ③不要带着思想包袱去工作。——词的比喻意

江上看山(宋·苏轼)
一 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
练: 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
〖问题〗本诗生动的效果与拟人手法大有关系,请就本诗 的拟人手法写一段赏析文字。
参考答案:诗人用拟人手法描绘了一幅生机
归”“斗”,彼此还有“才思”高下之分;百花吐 艳争芳,似乎要将春留住;连本来乏色少香的柳絮、 榆荚也不甘寂寞,来凑热闹,因风起舞,化作雪飞。
借代:
定义: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分类:1、部分代表整体;2、具体代替抽象;
借代: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 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终岁不闻丝竹声” 诗中以“丝竹”代音乐
“门前冷落鞍马稀” 诗中的鞍马代“客人”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诗中以“杜康”代酒。
练一练:
杜牧的《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 问题:请指出这首诗中借代的内容。
排比:
定义: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 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作用:增强语势,抒发情感,增强语言的结构美。
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夕阳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
纯用名词组合排比,构成典型环境。
设问 :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 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 主题,令人回味。
作用:整齐对称;节奏感强;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
高》)
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 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 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 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 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 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3、特征代替本体。 作用:①使语言简练、含蓄;
②突出描写对象的特征;
③引发读者联想。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终岁不闻丝竹声” 诗中以“丝竹”代音乐 “门前冷落鞍马稀” 诗中的鞍马代“客人”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诗中以“杜康”代酒。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