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施工企业会计基础工作规范

浅谈施工企业会计基础工作规范

浅谈施工企业会计基础工作规范
会计基础工作是会计工作的基本环节,更是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

由于施工企业生产的特点主要是流动性大、施工生产分散、地点不固定等。

为了将施工生产与会计核算有机结合,直接反映施工生产的经济效果,施工企业的会计基础工作是关键。

本文讨论了施工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的特殊性、现状、以及对策建议,望能对规范施工企业的会计基础工作有一些帮助。

标签:施工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现状对策建议
1 施工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简述
1.1 会计基础工作
会计基础工作是会计工作的基本环节,也是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

包括建立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使用会计科目、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管理会计档案、办理会计交接等方面。

1.2 施工企业的会计基础工作
施工企业会计是一种行业会计,以施工企业为会计主体。

施工企业主要是进行建筑安装、施工并完成相关建设任务。

施工活动便是施工企业的主要经济活动。

与其他行业会计相比,施工企业会计主要有以下特点:
1.2.1 分级核算。

流动性强、施工地点分散等是施工企业运作的基本特征。

那么,针对施工企业的会计核算一方面需要将会计与生产进行系统地结合,另一方面需要会计核算与施工过程层层相扣,以达到反映、控制施工过程的效果。

1.2.2 需单独核算每项过程。

此特点要求施工企业需按每个过程项目自身的特点进行项目核算。

也就是说为了使实际施工成本与预算成本一致,以方便进行考核,施工企业会计要求对每项工程进行单独核算。

1.2.3 项目成本核算与借款结算的周期不一致性。

由于施工企业施工的周期很长,然而资金不可能随时随地供应充足,因此资金的结算与会计的核算就会在时间周期上不一致。

比如,在某期施工周期比较长,但成本核算要等到完工,这就意味着施工企业要垫付大量的资金,从而影响当期的经营成果。

因此,施工企业要分期通过比较实际成本与预算成本,并进行过程价款的结算,形成会计核算与当期工程项目的配比。

2 施工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现状
2.1 施工企业会计人员的现状
2.1.1 施工企业会计人员的流动性强,导致人员的职业道德问题
从上述分析的施工企业的特点看,施工企业流动性大、人员变动大。

施工企业随着地域、项目大小的变动而变动时,会计基础工作的职能也随之发生改变。

也正是因为这种流动性造成了会计人员存在不遵守会计职业道德的现象。

2.1.2 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欠佳,参差不齐
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参差不齐,导致施工企业人员无法准确的理解与掌握企业會计的基本规范。

虽然施工企业会定期地对公司的会计人员进行继续教育的培训,然而这种继续教育的培训实质上是形同虚设,或者只是流于形式,应付相关部门的需要。

因此,在会计人员强流动性的背景下,施工企业的财会人员本就存在文化差异,与企业的磨合存在周期,更重要的是财会人员又未真正理解国家最新的会计规范,导致施工企业会计核算无法实现其特有的职能,影响其会计基础工作。

2.2 施工企业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不扎实
施工企业会计的基本工作极其不扎实。

不管是会计原始凭证的整理,记账凭证的归集,还是公司自己所采用的记账方法与程序,均表现出不规范、不扎实的。

而基础工作的不扎实,导致外行人看不懂,内行人摸不清。

更重要地是,这种现象直接影响了会计基本职能的实现。

会计的基本工作是提供信息给相关人员,一方面会计信息有助于公司进行决策,另一方面有助于公司进行成本核算与内部控制。

因此若会计信息提供不及时、不清晰,直接会影响决策的效果,与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最后影响施工企业的运转,抑制企业的运作弹性,增加相关的代理成本。

2.3 会计核算不及时,会计信息未能及时反映
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是会计的基本信息质量要求,而会计信息的相关性直接要求会计信息具有及时性。

即使会计的基础工作十分扎实与规范,若会计信息产生滞后,会计信息的职能与价值也会大打折扣,尤其是流动性强的施工企业更是如此。

打个最简单的比方,施工企业的原材料一般库存在施工现场,由于数量庞大,相关人员很难通过计数与直接盘点,此时最有效的方法是通过称重或体积进行估算。

若施工企业的盘点不及时,材料的消耗、进出,就会直接影响盘点结果的正确性,会计信息就会失真,而会计信息的失真会直接影响企业的决策效率与效果。

2.4 数据传递较慢,会计信息滞后
当前施工企业竞争也较激烈,尤其是企业垫付的资金、应收款项周转的周期较长。

然而施工企业由于工程项目都在外地,流动性强,导致信息传递不及时,使得公司的内部管理与控制存在漏洞。

3 改进施工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的建议
3.1 提高会计人员的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
施工企业自身的特征造成会计工作的复杂与多样,使得施工企业会计信息的提供很难全面与真实。

近年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施工企业也自此步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我国施工企业会计人员也呈现逐步增加的趋势。

然而,会计人员的质量却未得到较大提高。

诸如,当前我国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与道德素养未得到整体提升。

比如,有些会计人员基本工作根本不扎实,却仍从事会计核算工作;有些会计人员的道德素养欠佳,缺乏法律知识,却仍然从事会计工作。

3.2 加快施工企业会计电算化的步伐
要加快会计电算化的步伐,人员整合和会计人员的培训是重点。

过去,在实现会计电算化过程中,只重视了电算化在会计上的应用,忽视了在管理上的应用。

因此,我们建议通过计算机在管理会计中的应用,在有效完成财务会计核算的同时也完成责任会计核算,建立标准成本系统,进行成本核算和差异分析,在电算化管理会计子系统中设置预测模块、预算编制模块、分析模块、决策模块等,以提高管理效率。

3.3 加强施工企业的管理水平
要加强对施工企业的内部控制力度,全面管理,重点监控与指导。

企业的财务资金往来要严格遵循调度规范、严格把关、强化审批制度,确保施工企业资金链的安全。

一是要重点监控重要大额资金来往;
二是要重点检查承包合同的各项条款履行情况;
三是要厉行节约、杜绝各种浪费现象,对原材料,日常支出的收领严格按规定进行核算与控制。

3.4 实施责任考评和奖惩,完善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的完善一方面可以激励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公司效率;另一方面,完善激励措施,可以通过激励施工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促进企业提升管理水平,保障各项制度的顺利实施。

因此,施工企业要确立明确的权责制度,建立责任中心,通过对责任中心进行绩效考核,激励与促进企业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

施工企业根据自身的战略目标,层层分解到各职能部门与责任中心,再加之完善的激励制度,可以促使各职能部门围绕企业目标有条不紊的完成自身的各项工作,这正是企业实现其目标的有效路径。

施工企业要根据各部门、责任中心所提供的信息,定期进行考核,并以此为依据进行问责或奖励。

参考文献:
[1]张艳.施工企业会计核算问题探析.中国商界.2010(08).
[2]冯英姿.试论施工企业会计监督.财经界(学术版).2010(1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