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简明中国教育史》王炳照北师大版第七章明代的教育教案教学笔记
《简明中国教育史》王炳照北师大版第七章明代的教育教案教学笔记
(二)自求自得
王守仁为了达到使学者“致良知”“明人伦”的目的,强调要引导学生“各得其心”,学习贵于自得。
要达到自求自得,必须采取独立思考的方法,提倡怀疑,不盲目迷信书本、圣贤,并勇于坚持。
王守仁多次提到为学要循序渐进,不可躐等,循序渐进的原则,要求在教学上要顾到学者的心理发展水平,王守仁认为,良知到什么水平,教学就到什么水平,与循序渐进相联系,王守仁还强调因材施教。
二、学校的教育制度
第二节明代的科举制度
明代科举制度的特点:
1、自隋唐行科举以来,历代考试科目均有进士、九经、开元礼三史、三传、学究、明法等科,而明代却只有进士一科
2、明代考试内容包括经义、当代的诏诰、律令、经史和时务策等三方面。明初经义以“四书”、“五经”为限,而“四书”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做为官方统治思想的程朱理学,不仅被定为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学教材,而且成为士人仕进的唯一根据。
3、 明代科举分三场举行,每场所试内容和份量,乡试和会试完全相同。
4、 考试所用文体,规定一律要用“八股”。
八股特点有三:第一,“八股”文之试题取于“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四书”已与“五经”齐名。第二、八股文章只能依据朱熹《四书集注》“代圣人立言”,不能丝毫阐发己意。第三、八股文章必须采用固定格式的排偶文体,否则不能入仕。
课程教案设计首页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上课地点:
本次课标题:第七章 明代的教育
知
识
点
内
容
1、明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
2、明代的科举制度
3、宋元明时期的私学
4、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教
学
目
的
与
要
求
1、了解识记明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
2、识记掌握明代的科举制度
3、了解识记宋元明时期的私学
4、理解掌握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二)创行八股取士
明王朝在思想领域极力推崇朱理学,并奉为官方的统治思想,对思想领域的不同学派加以排斥和压制,明太祖与刘基首创八股取士,从“四书”和“五经”中命题,以八股制义为定式,“代圣人立言”,并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答案。
(三)文化专制,禁锢思想
明王朝是以君主独裁为特点的封建专制政权。在文教领域里,朱元障实行了种种禁锢思想的措施。明朝对国子学和地方学校的教官和学生都进行严格的管理与控制。
重
点
与
难
点
重点:识记掌握明代的科举制度
了解识记宋元明时期的私学
难点:掌握和领会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教
学
方
法
讲授
使
用
教
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备注
第七章 明代的教育
第一节明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
一、文教政策
(一)崇儒纳士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贫寒,在南征战中,懂得了读书的作用,认识到要取得政权,治理国家,没有儒学,没有儒士是不能成功的,因而在战乱时期就很重视文化教育,一方面他自己勤于学问,另一方成注意罗致文人,留意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明王朝建立之后,对人才的选取更加重视,措施亦更加有力。
王守仁关于教育作用的主张,即是明心、存心、求得其心、即是支人欲,支习染,即是存天理,去人欲。
王守仁认为教育目的是“明人伦”,而他的理论基础则是“致良知”说。
“致良知”也就是“存天理,去人欲”,以实现“明人伦”的教育目的。
三、关于教育内容的主张
为了实现其目的,他认为凡是有助于“求其心”者均可作为教育内容,读经、习礼、写字、弹琴、习射、无不可学。
三、科举的作用和影响
科举成为唯一的入仕之阶。既然科举如此重要,作为科举附庸的封建教育,必须以科举之需为其内容和目的,而科举对教育影响最大者,莫过于“八股”,八股既为试文固定程式,于是学校教育的重点,也以教学八股为目的。
第三节宋元明时期的私学
一、蒙学和经馆
私学大体分为两类,一是以识字和学习基本知识为主的“蒙学”,相当于“小学”;一类是在蒙学的基础上,学习儒家经典、理学著作,准备参加科举考试的“经馆”等,相当于“大学”
王守仁从他的良知说出发,认为乐是心中本体,教学必须引起儿童的乐学情绪,鼓舞儿童兴趣的方法进行教学。
王守仁对当时儿童教育的状况进行了批判。
课后记
推荐阅读书目
《中国教育通史·明代卷》
宗韵 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8-1
课后作业情况
实践活动建议
备注
二、蒙学教材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第四节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和教育活动
二、“心即理”、“致良知”学说和教育作用、目的的主张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是以他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观点为基础的。他的哲学思想的核心是“心即理”、“致良知”说。
王守仁认为,宇宙万物都靠心的认识而存在。万事万物都不在心外,而在心内之中。王守仁不承认有客观存在之理,反对朱熹“即物穷理”的思想,认为“心”与“理”是合二为一的。王守仁从“心即理”出发,把内心修养作为教育的根本问题,多次提到“存心”、“尽心”、“明心”、“收其放心”、“求得其心”一类的修养方法。
名词:训蒙教约
“训蒙教约”,其训练标准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目。所设科目为歌诗、习礼、读书三项。
四、教学原则和方法
(一)知行并进
王守仁在上曾提出“知行合一”说,这是与其“心即理”“致良知”说密切联系的一哲学观点。王守仁所谓的“知”、“行”基本是封建道德观念的“知”、“行”,他认为这种知行应当合一,而且本来是合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