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高中地理 技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29张ppt)
高中地理 技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29张ppt)
1. 城市垂直农业由概念走向实践的关键因素是 BLeabharlann A. 粮食需求 B. 技术水平
C. 气候变化 D. 国家政策
2. 城市垂直农业的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有 D ①对谷物生产带来较大冲击
②减轻农业生产的能源消耗
③规避灾害,有利于农产品的稳定供应
④节约耕地,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
秸秆覆盖
(8分) 两茬作物种植季节相连,可减少地面裸露时间;(2分) 红土质薯疏生松长初期可利用小麦秸秆覆盖地表。(2分)
(三)“保护性耕作法”是指对耕地实行免耕或浅耕措施,并在粮食收
割时及时将作物秸秆粉碎后归还农田,或者将庄稼茬子留在田地过冬。 案例4:读某地冬春季节有关实验资料表,完成1~2题。
(六):其他农业技术
案例8:光伏农业是光伏发电与农业生产相结合,棚顶太阳能发电、棚内发展农 业生产的新型光伏系统工程,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新模式。图1为我国某地光 伏农业大棚结构示意图,图2为其实景图。据此完成1—3题。
1.影响光伏农业大棚生产效益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C)
A.地表形态 B.风速大小 C.天气状况 D.土壤性质
(五)精准农业: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根据空间变异,定位、定
时、定量地实施一整套现代化农事操作与管理的系统,是信息技术与农 业生产全面结合的一种新型农业。
案例7:“精细农业”也叫“精准农业”,它不同于传统农业的“精耕
细作”,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根据作物生长、土壤肥力、水肥供
应的状况和环境、气候等影响因素的时空变异,定位、定时、定量
间作:指在同一田地上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
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果粮间作 第就1是题常,见可的用一排种除间法作解模答式。。由材料可知,该园区实施果粮
间案作例,5即:果读树我和国粮江食南作丘物陵间地作区,油柑菜橘是园经图济,回作答物;江南丘陵 属1~于2题亚。热带气候,谷子是温带农作物;水稻是水田作物,需 水1量.该大园,而区果实树施需果水粮量间小作,适不宜适种宜植种植在一起。 第的2粮题食,作间物作是了(作A物的)。柑橘园,会减小温差;当年间作作物, 不A会.玉提米高B土.水壤稻肥C力.油;间菜作D作.谷物子是为了充分利用光照;间作 作2物.经可实提验高发园现区,当植年被间涵作养了水作源物的的能柑力橘,提园高比园橘区行土间壤及空 气闲的置湿的度柑,从橘而园提,采高下柑的橘柑品橘质更,故水D嫩项香正甜确,可。能是间作 的作物( D )。
(1)分析开封沙岗地起垄种植有 利于红薯生长的原因。(8分)
(1)增大受光面积,光照条件好; (2)起垄栽培利于(旱季)灌溉和(雨季)排水; (3)地温提高快; (4)起垄栽培后土壤通气性强(土质疏松); (5)昼夜温差增大,有利于红薯块根生长和养分积累; (6)加厚土壤层(增加表土厚度),利于红薯生长。
可见:农业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 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
地形
自然因素
气候 水源
二: 农业 生产 要素
生物 土壤 劳动力
社会 经济 因素
资金 技术 信息
提高
环境可持续发展
土地
区
的集
经济可持续发展
域 农
约化
业
和土
发 展
地生
产效 社会可持续发展
率
土地
农业生产要素
劳动力 资金
技术
信息
水 给水、排水
保水 给肥 肥 保肥
殖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在我国中东部地区得到推广且以小型分散式为主,
下图为杭州市郊区的某“渔光互补”产业园景观图。读图完成22~23题。
(1) 这种生产模式的最大优势是 D
A. 提高渔业产量
B. 提高太阳能利用率
C. 提升农业技术水平
D.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2) 与西部大型集中式光伏发电站相比,该模式
2019
专题透析
07
技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考纲要求: 1. 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 2.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一、农业技术
是指应用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的科研成果 和实用技术,包括良种繁育、施用肥料、病虫害防治、栽 培和养殖技术,农副产品加工、保鲜、贮运技术、农业机 械技术和农用航空技术,农用水利、土壤改良与水土保持 的技术,农村供水、农村能源和农业环境保护技术、农业 气象技术以及农业经营管理技术等。
广布,冬春季节风沙活动频繁。红薯是地下块茎的高产作物,喜温怕涝, 喜疏松土壤。开封市(图10)在沙地采用起垄方式种植红薯,一年两熟, 大面积种植红著却加剧了当地的风沙活动。某农业公司采用“冬小麦一红 薯”两茬轮作的保护性耕作模式, 很好地抑制了风沙活动。
(1)分析开封沙岗地起垄种植有 利于红薯生长的原因。(8分)
气候干旱
(2)分析开 只多红大封 种薯风种冬 植天植气半 红加年薯剧气会开候导封寒致风沙冷冬,春不季适土解宜地决措喜裸施露温;的(红薯2分生)长,减间(少植裸被露)时
活动的原春因,季并红说薯明种“植冬前小麦需风一翻沙土危起垄,导致土保层护性更耕疏作松。(2分)
红薯”模式植能被抑稀制少风沙的原因害。加剧
地进行农田作业和优化管理。
(1) “精准农业”和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分别反映的主要农业投入
要素是B ( )
A. 科技 土地 B. 科技 劳动力 C. 机械 劳动力 D. 化肥 有机肥
(2) 制约我国“精准农业”推广使用的因素最主要是(A )
A.农业生产规模小
B. 投资回报率低
C. 劳动力素质低
D. 科学技术落后
(2)分析红薯种植加剧开封 风沙活动的原因,并说明“ 冬小麦一红薯”模式能抑制 风沙的原因。(8分)
(三)保护性耕作
例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黄河下游因黄河多次决口形成泛滥平原(黄泛平原).沙岗地和洼地广布,冬
春季节风沙活动频繁。红薯是地下块茎的高产作物,喜温怕涝,喜疏松土壤。开封 市(图10)在沙地采用起垄方式种植红薯,一年两熟,大面积种植红著却加剧了当 地的风沙活动。某农业公司采用“冬小麦一红薯”两茬轮作的保护性耕作模式,很 好地抑制了风沙活动。
案例2. 葡萄生长过程中,特别是成 熟期的光照及昼夜温差与其糖分积
累呈正相关。图5a中甲、乙两地均 为优质葡萄产地。图5b为乙地典型 的葡萄种植园景观。
说明葡萄种植园地表鹅卵石对葡萄生长的影响。
(1)鹅卵石利于保持土壤水分 (利于地表水下渗,防止土壤水分蒸发);
(2)鹅卵石白天(受到太阳辐射)增温快。夜间降温快,增大 气温的日较差,利于葡萄的糖分积累; (3)可以提高地温,避免低温冷害; (4)利于抑盐,减轻土壤盐碱化;(5)还可减少土壤的水蚀。
气 气温
热 地温
二、技术对农业的影响 (一)覆盖技术
案例1:在我国西北地区利用一种新型地膜覆盖技术——全膜双垄 沟播栽培技术发展农业生产(如下图),使农作物产量大大提高。据 图回答下题。
(1)据图判断“铺膜种植”能大幅度提高农作物粮食产量,主要充分 利用了 B A. 热量 B. 降水 C. 光照 D. 土壤 (2)降水量相对较小的地区,为最大限度起到减少水分流失的作用, 最佳覆膜时间是C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2.光伏农业大棚内太阳能LED灯的主要作用是( B)
A.提高大棚夜间温度 B.延长农作物受光时间 C.捕杀棚内农作物害虫 D.方便农民夜间劳动
3.与传统农业大棚相比,光伏农业大棚的主要优势是( D )
A.提高作物产量 B.提高土壤肥力 C.扩大就业机会 D.发电自给并网
案例9:“渔光互补”是指在水面上架设太阳能电池板发电、水域用于水产养
1.实验结果反映了实行“保护性耕作法”能够( D )
A.保持土壤水分,降低大气湿度
B.降低土壤水分,提高抗旱能力
C.增强土壤透气性,提高土壤肥力
D.降低土壤透气性,减少空气污染
2.“保护性耕作法”最适宜优先推广的国家是( A )
A.哈萨克斯坦 B.新加坡 C.比利时
D.巴西
(四)耕作技术
1.套作:在同一块田地上,于前季作物的生长后期,将后季作物播种 或栽植在前季作物的株间、行间或畦间的种植方法。 • 2.间作:两种或两种以上生长期相近的作物。 • 在同一块田地上,隔株、隔行或隔畦同时栽培,以充分利用地力和光 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方式, • 如玉米与大豆间作,高梁与甘薯间作等。 • 3.轮作:在一定年限内,同一块田地上按预定的顺序,轮换种植不同 的作物。所有这些措施都是为了充分利用太阳光能,充分利用土地生 产潜力。 • 这三种耕作技术均能提高复种指数。
(三)保护性耕作
案例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黄河下游因黄河多次决口形成泛滥平原(黄泛平原).沙岗地和洼地广布,冬春
季节风沙活动频繁。红薯是地下块茎的高产作物,喜温怕涝,喜疏松土壤。开封市( 图10)在沙地采用起垄方式种植红薯,一年两熟,大面积种植红著却加剧了当地的风 沙活动。某农业公司采用“冬小麦一红薯”两茬轮作的保护性耕作模式,很好地抑制 了风沙活动。
二、技术对农业的影响
(一)覆盖技术
案例1:在我国西北地区利用一种新型地膜覆盖技术——全膜双垄 沟播栽培技术发展农业生产(如下图),使农作物产量大大提高。据 图回答下题。
(3)下列叙述不属于该技术对农作物生长有利的是
D
A.覆膜雨水富集
B. 地膜覆盖抑制土壤水分蒸发
C. 改善垄沟土壤墒情(土壤湿度) D. 覆膜内气温上升
(二)垄作栽培
例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黄河下游因黄河多次决口形成泛滥平原(黄泛平原).沙岗地和洼地广布,冬
春季节风沙活动频繁。红薯是地下块茎的高产作物,喜温怕涝,喜疏松土壤。开封 市(图10)在沙地采用起垄方式种植红薯,一年两熟,大面积种植红薯却加剧了当 地的风沙活动。某农业公司采用“冬小麦一红薯”两茬轮作的保护性耕作模式,很 好地抑制了风沙活动。